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扁顶式进胶模具,包括前模、后模、第一顶针、第二顶针,所述后模位于所述型腔的下端设有顶出通道,所述第二顶针设于所述顶出通道内,所述顶出通道分别与所述型腔和所述浇口连通,所述第二顶针与所述浇口对应的位置设有L型进胶槽,所述L型进胶槽设于所述第二顶针的一个顶角处。上述扁顶式进胶模具,注塑时,融化状的塑胶从流道依次进入进胶槽、浇口、L型进胶槽,最后进入型腔内形成产品,并在L型进胶槽内形成潜片,待冷却后,通过第二顶针顶出通过设置L型进胶槽内的潜片和型腔内的产品,通过第一顶针顶出进胶槽内的塑胶,因L型进胶槽形成的潜片不会包住产品,进而使得产品被顶出时没有了抱紧力,产品容易脱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扁顶式进胶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扁顶式进胶模具。
技术介绍
在注塑模具开发中,经常会遇到因为产品外观要求无法做大水口式直进胶来满足产品要求,这时候会选择潜水口式进胶填充塑胶产品,从扁顶针中间开方槽(形成U型状态的槽位),注塑充填时通过流道进入到扁顶上开槽的U型的槽位,此槽位后续经过一定的时间冷却后形成一个薄片状的胶片,俗称潜片最后充填到型腔经过冷却定型形成塑胶产品。上述注塑模具的进胶方式,扁顶针头部中间开U型槽的浇口三面包围着产品的潜片,产生抱紧力无法释放,导致产品在顶出时U型镶件(即潜片)包住胶件,进而导致当顶出动作时顶针和产品同时顶出,难以脱离进胶的镶件,导致生产时难以自动脱模,一般生产时就用人工取出,增加生产成本和降低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扁顶式进胶模具,以解决现有的注塑模具在生产时难以自动脱模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扁顶式进胶模具,包括前模、设于所述前模下端的后模,以及设于所述后模下端的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所述前模与所述第一顶针对应的位置设有流道,所述后模与所述第一顶针对应的位置设有进胶槽,所述进胶槽的一侧设有一个倾斜向下设置的浇口,所述后模与所述第二顶针对应的位置设有型腔,所述后模位于所述型腔的下端设有顶出通道,所述第二顶针设于所述顶出通道内,所述顶出通道分别与所述型腔和所述浇口连通,所述第二顶针与所述浇口对应的位置设有L型进胶槽,所述L型进胶槽设于所述第二顶针的一个顶角处。上述扁顶式进胶模具,注塑时,融化状的塑胶从流道依次进入进胶槽、浇口、L型进胶槽,最后进入型腔内形成产品,并在L型进胶槽内形成潜片,待冷却后,通过第二顶针顶出通过设置L型进胶槽内的潜片和型腔内的产品,通过第一顶针顶出进胶槽内的固态塑胶,因L型进胶槽形成的潜片不会包住产品,进而使得产品被顶出时没有了抱紧力,产品容易脱模。进一步地,所述顶出通道倾斜设于所述后模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针的顶部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型腔的水平高度。进一步地,所述L型进胶槽的槽壁均设有倒圆角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针包括圆柱部和设于所述圆柱部上端的扁平部,所述L型进胶槽设于所述扁平部的一个顶角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针的上端设有一个凸起,所述凸起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顶针的外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扁顶式进胶模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第二顶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第二顶针的俯视图;图4为图1中的扁顶式进胶模具的顶出状态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前模10顶出通道24倒圆角结构412流道11第一顶针30扁平部42后模20凸起31潜片50进胶槽21第二顶针40产品60浇口22圆柱部41固态塑胶70型腔23L型进胶槽411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个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扁顶式进胶模具,包括前模10、设于所述前模10下端的后模20,以及设于所述后模20下端的第一顶针30和第二顶针40,所述前模10与所述第一顶针30对应的位置设有流道11,所述后模20与所述第一顶针30对应的位置设有进胶槽21,所述进胶槽21的一侧设有一个倾斜向下设置的浇口22,所述后模20与所述第二顶针40对应的位置设有型腔23,所述后模20位于所述型腔23的下端设有顶出通道24,所述第二顶针40设于所述顶出通道24内,所述顶出通道24分别与所述型腔23和所述浇口22连通,所述第二顶针40与所述浇口22对应的位置设有L型进胶槽411,所述L型进胶槽411设于所述第二顶针40的一个顶角处。上述扁顶式进胶模具,注塑时,融化状的塑胶从流道11依次进入进胶槽21、浇口22、L型进胶槽411,最后进入型腔内形成产品,并在L型进胶槽411内形成潜片50,在型腔23内形成产品60,在流道11内形成固态塑胶70,待冷却后,通过第二顶针40顶出通过设置L型进胶槽411内的潜片50和型腔23内的产品60,通过第一顶针30顶出进胶槽21内的固态塑胶70,因L型进胶槽411形成的潜片50只有两个边会与产品60产生摩擦力,不会包住产品60,进而使得产品60被顶出时没有了抱紧力,产品60容易与潜片50脱离,产品60容易脱模,而传统的U型的潜片,会与产品60有三个接触边,三个接触边产生的摩擦力会包住产品60,导致产品60不容易脱模。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出通道24倾斜设于所述后模20内,以使得第二顶针40与潜片50的脱模方向倾斜,脱模时会对潜片50的侧边产生一个作用力,方便脱模,具体的,第二顶针40的斜度越大脱模越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针40的顶部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型腔23的水平高度,以使得模具装配完后第二顶针40的头部需与型腔23的底部平齐或稍低于型腔23底部平面,防止第二顶针40的头部干涉产品60的成型。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L型进胶槽411的槽壁均设有倒圆角结构412,以便潜片50与L型进胶槽411脱离。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针40包括圆柱部41和设于所述圆柱部41上端的扁平部42,所述L型进胶槽411设于所述扁平部42的一个顶角处,以便在扁平部42上设置一个L型进胶槽411,且L型进胶槽411的上端面积较小,易于脱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二顶针40设计成圆顶针,并不影响L型进胶槽411的设置,只是扁平顶针为最优方案。具体的,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扁顶式进胶模具,包括前模、设于所述前模下端的后模,以及设于所述后模下端的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所述前模与所述第一顶针对应的位置设有流道,所述后模与所述第一顶针对应的位置设有进胶槽,所述进胶槽的一侧设有一个倾斜向下设置的浇口,所述后模与所述第二顶针对应的位置设有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位于所述型腔的下端设有顶出通道,所述第二顶针设于所述顶出通道内,所述顶出通道分别与所述型腔和所述浇口连通,所述第二顶针与所述浇口对应的位置设有L型进胶槽,所述L型进胶槽设于所述第二顶针的一个顶角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顶式进胶模具,包括前模、设于所述前模下端的后模,以及设于所述后模下端的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所述前模与所述第一顶针对应的位置设有流道,所述后模与所述第一顶针对应的位置设有进胶槽,所述进胶槽的一侧设有一个倾斜向下设置的浇口,所述后模与所述第二顶针对应的位置设有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位于所述型腔的下端设有顶出通道,所述第二顶针设于所述顶出通道内,所述顶出通道分别与所述型腔和所述浇口连通,所述第二顶针与所述浇口对应的位置设有L型进胶槽,所述L型进胶槽设于所述第二顶针的一个顶角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顶式进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勇,
申请(专利权)人:友信精密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