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7148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使线圈终端的长度比以往短的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线圈插入装置(1)具有:线圈插入部(10),其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以及第一移动部(20),其在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时使线圈插入部(10)沿轴向移动。线圈插入部(10)具有:线圈按压部(11),其将线圈(103)从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插入狭槽(102a)内;以及线圈保持部(11),其具有狭缝(11b),该狭缝(11b)将线圈(103)以越从线圈按压部(11)朝向第一移动部(20)的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狭槽(102a)向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圈插入装置及线圈插入方法。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向马达的定子铁芯的狭槽内插入线圈的线圈插入装置。作为这样的线圈插入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使可动叶片保持线圈,且将该线圈利用推离件按压而插入狭槽内。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在将线圈从突出于定子铁芯的端面的状态到插入至直至插入完成的预定位置,使上述可动叶片与推离件一同前进。由此,能够将线圈沿轴向插入狭槽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55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那样利用推离件将保持于叶片的线圈沿轴向插入定子铁芯的狭槽内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上述推离件使上述线圈沿轴向移动到插入狭槽内的位置。因此,与不使用上述推离件的结构相比,需要使上述线圈的线圈终端更长。因此,如上所述,在使用推离件将线圈沿轴向插入狭槽内的情况下,线圈终端变长,因此定子的轴向长度变大。近年来,为了实现在轴向上具有紧凑的结构的定子,要求使线圈终端的长度尽可能短。因此,期待能够将具有比以往短的线圈终端的线圈插入狭槽内的线圈插入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线圈终端的长度比以往短的线圈插入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装置是向定子铁芯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内插入线圈的线圈插入装置。该线圈插入装置具有:线圈插入部,其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上述线圈;以及第一移动部,其在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上述线圈时使上述线圈插入部沿上述轴向移动。上述线圈插入部具有:线圈按压部,其将上述线圈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按压而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以及线圈保持部,其具有狭缝,该狭缝将上述线圈以越从上述线圈按压部朝向上述第一移动部的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上述狭槽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方法是使用具有线圈保持部、线圈按压部以及线圈压紧部的线圈插入装置向定子铁芯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内插入线圈的线圈插入方法。就该线圈插入方法而言,将上述线圈一边利用上述线圈保持部以越从上述轴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越相对于上述狭槽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一边利用上述线圈按压部向上述狭槽内从上述轴向一侧依次插入,通过将插入有上述线圈的上述狭槽利用上述线圈压紧部从上述径向内侧覆盖,将上述线圈保持于上述狭槽内。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装置,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线圈终端的长度比以往短的线圈插入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线圈插入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马达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定子铁芯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图1的IV-IV线剖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将线圈保持于线圈保持部的狭缝内的状态下,使线圈插入部相对于定子线圈移动的情形的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线圈推入部移动,并将线圈推入定子的狭槽内的情形的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线圈插入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线圈插入装置中使线圈插入部相对于定子铁芯沿轴向移动的状态的图。图中:1、201—线圈插入装置,10、210—线圈插入部,10a—曲面,11—线圈保持部,11a—线圈保持部曲面,11b—狭缝,12—线圈按压部,13、213—线圈压紧部,13a、213a—线圈压紧部曲面,14—导向部,14a—导向部曲面,14b—突起,15—线圈终端承接部,15a—倾斜面,15b—线圈终端承接部曲面,15c—突起,20—第一移动部,30—线圈推入部,30a—倾斜面,40—第二移动部,50—框架,100—马达,101—定子,102—定子铁芯,102a—狭槽,102b—齿,103—线圈,110—转子,213b—突起,250—线圈终端支撑部,251—线圈终端支撑板,251a—槽,252—可动支撑部,253—支撑轴,254—支撑板,P—中心轴,S—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对图中的相同或等同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不重复其说明。另外,各图中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并非忠实地表示实际的构成部件的尺寸及各构成部件的尺寸比率等。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定子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中心轴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在位于圆筒状的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的线圈插入装置中,将定子铁芯的内周面侧分别称为“定子铁芯内周面侧”。但是,无意通过方向的定义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马达的使用时的朝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固定”、“连接”以及“安装”等(以下,固定等)的表达不仅包括部件彼此直接固定等的情况,也包括经由其它部件而固定等的情况。即,在以下的说明中,固定等的表达包含部件彼此的直接及间接的固定等意思。<实施方式1>(线圈插入装置的结构)在图1中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装置1的概略结构。线圈插入装置1是用于向马达100的定子铁芯102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的装置。首先,对马达100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马达10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马达100的定子铁芯102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马达100具有定子101和转子110。定子101是圆筒状。转子110是圆柱状。转子110在定子101的径向内侧能够以中心轴P为中心旋转。定子101具有定子铁芯102和插入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的线圈103。狭槽102a位于在定子铁芯102的周向上相邻的齿102b之间,并沿轴向延伸。转子110的结构与以往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0是在圆筒状的定子101内能够以中心轴P为中心旋转地配置有转子110的所谓的内转子型马达。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装置1是用于向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定子铁芯102的多个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的装置。即,线圈插入装置1是向定子铁芯102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的线圈插入装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03以预先卷绕成螺旋状的状态安装于线圈插入装置1。线圈插入装置1的后述的线圈插入部10通过在定子铁芯102的径向内侧沿轴向移动,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详细而言,线圈插入装置1的后述的线圈插入部10将线圈103以相对于轴线交叉的状态保持,并且使其沿轴向移动而推入狭槽102a内,由此向狭槽102a内插入线圈103。如图1所示,线圈插入装置1具有框架50、线圈插入部10、第一移动部20、线圈推入部30以及第二移动部40。图4是图1的IV-IV线剖视图。框架50具有长方形状的板部件。在框架50固定有线圈插入部10及第二移动部40。框架50能够利用第一移动部20沿长边方向移动。由此,线圈插入部10也能够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插入装置,其向定子铁芯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内插入线圈,该线圈插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n线圈插入部,其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上述线圈;以及/n第一移动部,其在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上述线圈时使上述线圈插入部沿上述轴向移动,/n上述线圈插入部具有:/n线圈按压部,其将上述线圈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插入上述狭槽内;以及/n线圈保持部,其具有狭缝,该狭缝将上述线圈以越从上述线圈按压部朝向上述第一移动部的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上述狭槽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18 JP 2019-0792281.一种线圈插入装置,其向定子铁芯的沿轴向延伸的狭槽内插入线圈,该线圈插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线圈插入部,其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上述线圈;以及
第一移动部,其在向上述狭槽内插入上述线圈时使上述线圈插入部沿上述轴向移动,
上述线圈插入部具有:
线圈按压部,其将上述线圈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插入上述狭槽内;以及
线圈保持部,其具有狭缝,该狭缝将上述线圈以越从上述线圈按压部朝向上述第一移动部的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上述狭槽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状态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线圈插入部还具有:
线圈推入部,其具有越从上述线圈按压部朝向上述移动方向前侧越相对于上述狭槽向上述径向内侧分离的倾斜面作为上述狭缝的底面,且能够在上述狭缝内移动;以及
第二移动部,其使上述线圈推入部从上述狭缝内沿上述移动方向移动,
上述线圈推入部通过利用上述第二移动部从上述狭缝内沿上述移动方向移动,将位于上述狭缝内的上述线圈向上述狭槽的上述移动方向前侧推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狭缝能够将多个上述线圈以排列的状态收纳。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插入部具有线圈终端承接部,该线圈终端承接部比上述线圈保持部靠上述移动方向前侧,且相对于保持于上述线圈保持部的上述线圈位于上述径向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谷明南功治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增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