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7107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火花塞,其能够加快从盖部的内侧朝向贯通孔的火焰传播速度。火花塞具备:中心电极;主体配件,将中心电极从外周进行绝缘保持;接地电极,在中心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自身的一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以及盖部,与主体配件连接,将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的一端部从前端侧进行覆盖,并且在比接地电极靠前端侧形成有贯通孔,在盖部的内表面中的比贯通孔的内侧开口端靠前端侧的第一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台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火花塞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发动机的燃烧室形成副室的火花塞。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在发动机的燃烧室形成副室的火花塞。这种火花塞在与主体配件连接的盖部形成有贯通孔。露出于燃烧室的盖部在燃烧室形成副室。火花塞对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流入到盖部的内侧的可燃混合气进行点火,通过因可燃混合气燃烧而产生的膨胀压力,将包含火焰的气流从贯通孔喷射到燃烧室。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通过该火焰的喷流而燃烧。为了随着朝向后端侧而阶段性地增大副室的截面积,在专利文献1(特别是图26)中公开的火花塞在盖部的内表面中的比贯通孔靠后端侧的区域形成有台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4464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当可燃混合气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流入到盖部时,露出于燃烧室的盖部被可燃混合气冷却。特别是盖部的前端侧的部位与盖部的后端侧的部位相比温度变低。其结果,由于存在于盖部的内部的前端侧的可燃混合气的温度变低,所以在盖部的前端附近,火焰传播速度由于可燃混合气的温度降低而降低。当从盖部的内侧朝向贯通孔的火焰传播速度降低时,存在对燃烧室内的燃烧速度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加快从盖部的内侧朝向贯通孔的火焰传播速度的火花塞。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火花塞具备:中心电极;主体配件,将中心电极从外周进行绝缘保持;接地电极,在中心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自身的一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以及盖部,与主体配件连接,将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的一端部从前端侧进行覆盖,并且在比接地电极靠前端侧形成有贯通孔,在盖部的内表面中的比贯通孔的内侧开口端靠前端侧的第一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台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火花塞,由于形成有至少一个台阶的第一区域设置于盖部的内表面中的比贯通孔的内侧开口端靠前端侧,所以与在第一区域没有台阶的情况相比,能够扰乱第一区域附近的可燃混合气的流动。由于可燃混合气的流动的紊乱的强度给火焰传播的高速化带来的影响比可燃混合气的温度对火焰传播速度造成的影响大,所以能够与可燃混合气的温度降低无关地加快火焰传播。因此,能够加快从盖部的内侧朝向贯通孔的火焰传播速度。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火花塞,由于一个台阶的大小被设为在内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比在内表面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流入到盖部的内侧的可燃混合气在沿着第一区域向轴线方向流动时能够容易产生紊流。因此,在技术方案1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快火焰传播速度。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火花塞,由于台阶在盖部的内表面的整周上连续,所以与在盖部的内表面的整周的一部分设置有台阶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产生紊流。因此,在技术方案1或2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快火焰传播速度。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火花塞,由于台阶还形成于盖部的内表面中的比接地电极靠前端侧且比内侧开口端靠后端侧的第二区域,所以在从燃烧室通过贯通孔流入到盖部的内侧的可燃混合气在沿着第二区域向后端侧流动时能够容易产生紊流。另外,包含火焰的气流在沿着第二区域向前端侧流动时也能够容易产生紊流。因此,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快火焰传播速度。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将图1的II所示的部分放大后的火花塞的剖视图。图3是将图2的III所示的部分放大后的火花塞的剖视图。图4是从图2的箭头IV方向观察的第一区域的示意性俯视图。图5是将图2的V所示的部分放大后的火花塞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10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中,将纸面下侧称为火花塞10的前端侧,将纸面上侧称为火花塞10的后端侧(在图2中也相同)。图1中图示了火花塞10的前端侧的部位的包含轴线O的截面。如图1所示,火花塞10具备绝缘体11、中心电极13、主体配件20、接地电极30和盖部40。绝缘体11是形成有沿着轴线O的轴孔12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由机械特性、高温下的绝缘性优异的氧化铝等陶瓷形成。在绝缘体11的轴孔12的前端侧配置有中心电极13。中心电极13在轴孔12内与端子配件14电连接。端子配件14是与高压电缆(未示出)连接的棒状的部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端子配件14固定在绝缘体11的后端。主体配件20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主体配件20具备:在外周面形成外螺纹21的前端部22;与前端部22的后端侧邻接的座部23;以及形成于座部23的后端侧的工具卡合部24。外螺纹21与发动机1的螺纹孔2螺纹接合。座部23是用于堵塞发动机1的螺纹孔2与外螺纹21之间的间隙的部位,其外径形成为大于外螺纹21的外径。在将外螺纹21向发动机1的螺纹孔2进行紧固时,工具卡合部24供扳手等工具卡合。接地电极30是由以Ni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棒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电极30配置在外螺纹21的位置,并贯通前端部22而突出到前端部22的内侧。接地电极30的一端部31与中心电极13对置。在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连接有盖部40。盖部40是从前端侧覆盖中心电极13及接地电极30的一端部31的部位。盖部40由以Ni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材料形成。在盖部40,在比接地电极30靠前端侧形成有贯通孔41。在火花塞10通过外螺纹21而安装于发动机1的螺纹孔2的状态下,盖部40露出于发动机1的燃烧室3。贯通孔41将由主体配件20和盖部40包围而成的副室42与燃烧室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41在盖部40形成有多个。图2是将图1的II所示的部分放大后的火花塞10的包含轴线O的剖视图。在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在外螺纹21的部位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凹陷的凹部25。在前端部22,在凹部25的径向的内侧形成有比凹部25细的孔26。孔26将前端部22沿径向贯通。插入到孔26中的接地电极30的另一端部32通过焊接部27而与前端部22接合。接地电极30的一端31与中心电极13之间形成火花间隙33。由于接地电极30与主体配件20的外螺纹21的部位接合,因此接地电极30的热量从外螺纹21传递到发动机1。在盖部40的外表面43通过贯通孔41而形成有外侧开口端47,在盖部40的内表面44通过贯通孔41而形成有内侧开口端48。贯通孔41的内侧开口端48位于比接地电极30的一端部31靠前端侧。贯通孔41随着从内侧开口端48向外侧开口端47靠近而朝向前端侧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贯通孔41的内侧开口端48的后端49全部位于与轴线O垂直的平面50上。盖部40通过焊接部51与主体配件20的前端部22接合。盖部40的内表面44被划分成比贯通孔41的内侧开口端48靠前端侧的第一区域45以及比第一区域45靠后端侧的第二区域46。第一区域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火花塞,其具备:/n中心电极;/n主体配件,将所述中心电极从外周进行绝缘保持;/n接地电极,在所述中心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自身的一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以及/n盖部,与所述主体配件连接,将所述中心电极和所述接地电极的一端部从前端侧进行覆盖,并且在比所述接地电极靠前端侧形成有贯通孔,/n在所述盖部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贯通孔的内侧开口端靠前端侧的第一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台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16 JP 2019-0774881.一种火花塞,其具备:
中心电极;
主体配件,将所述中心电极从外周进行绝缘保持;
接地电极,在所述中心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自身的一端部之间形成火花间隙;以及
盖部,与所述主体配件连接,将所述中心电极和所述接地电极的一端部从前端侧进行覆盖,并且在比所述接地电极靠前端侧形成有贯通孔,
在所述盖部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贯通孔的内侧开口端靠前端侧的第一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后泽达哉伴谦治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