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063015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求出生物毒性作用之和S;根据Marking相加指数法并加以改进将S转换成相加指数AI;用AI值评价农药的复合效应,当‑0.2<AI<0.25时为相加作用;当AI≥0.25时为协同作用;当AI≤‑0.2时为拮抗作用,毒性增加倍数=AI+1。本发明专利技术开展了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复合暴露对稀有鮈鲫慢性联合毒性评价,为其它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复合暴露慢性毒性测试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水体中农药复合暴露的监测预警及修复治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数据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噻虫胺(Clothianidin)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其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s)及其周围的神经,使昆虫保持兴奋、麻痹而后死亡。该杀虫剂具有杀虫活性高、杀虫谱广、持久性强等显著特点,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杀虫剂类别的重要品种。在噻虫胺使用过程中,通常只有5%可以被作物吸收,大部分则是分散到更广泛的环境介质中,还可通过迁移转化进入水体、动植物和人体。此外,噻虫胺的分子量较小、水溶性较高,其易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排水及干湿沉降等途径对水体造成污染,这些性质增加了其所带来的水体环境污染和暴露于水生生物的可能性。因此,随着噻虫胺的大量广泛使用,该药剂在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并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等方式进入食物链,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的双重活性,杀菌谱广、高效的特征。此外,该药剂在环境中具有稳定性强、残效期长和内吸性强的特点,容易在环境中转移,使得苯醚甲环唑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在。目前,苯醚甲环唑作为使用量最大的三唑类杀菌剂之一,也是水稻病害防治的主要药剂,更加容易进入并长期存在于水环境中,且造成污染。近年来,苯醚甲环唑在环境水样品中被多次检出,其在农作物种植地区附近的地表水域中的检出浓度可达到0.3mga.i.L-1。已有研究表明,苯醚甲环唑对鱼类和大型溞具有较高的毒性。因此,随着苯醚甲环唑的大量广泛使用,其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引起了广泛关注。鱼类既是水生生物的代表性类群,又是水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对水环境的物理、化学变化敏感,是环境监测、水生态毒理学研究常用的试验材料。然而,国际组织OECD和ISO制定的导则中的指定的稀有鮈鲫、黑头软口鲦和青鳉等鱼类,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测试的基础上建立的,对于制定我国生态环境标准可参考价值不大。稀有鮈鲫是我国特有的鱼类,具有生活史周期短、连续产卵、卵具粘性、透明和粒径大、个体较少、饲养方便和温度耐受范围广等特征。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越纬度50°左右,跨不同的温度带。生活在各水域的淡水鱼类,在温度适应性上有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暖水性鱼类等类型。稀有鮈鲫是一种温水性鱼类,同时也是温度适应范围很广的广温性鱼类,从温度适应性来看,其可以作为我国大部分内陆水域鱼类的代表。因此,开展稀有鮈鲫的相关研究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分别作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和三唑类杀菌剂,它们的混合使用可以减少施药次数、扩大防治对象和提高对有害生物的防效,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尽管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环境生物的毒性效应已有报道,但都局限于它们的单一毒性效应评价。随着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大量广泛使用,它们在通过叶面滚落、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水环境中,且通常以混合形式存在。目前,很多生态毒理学效应无法采用单一污染物的作用机理来解释,开展农药联合毒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急性毒性研究具有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但所采用的浓度远高于实际水平,而慢性毒性研究接近于现实情况,研究结果等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开展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的慢性联合毒性研究,对于保护我国的水生生物更具有参考价值。对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是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保证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农田环境污染的研究着重于理化监测。传统理化检测通常是通过对目标化合物的分析定量测定其环境浓度,并根据其毒性数据判断其潜在的健康影响。虽然仪器和方法学的发展带来了检测限的降低和更多痕量物质的发现,但仪器分析检测到的目标化合物种类有限,可能只占种类繁多的环境污染物中很少一部分,会导致本专利技术忽略了未知污染物的存在和毒性效应。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的调查与评价,其最终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从这个角度考虑污染物浓度本身并没有实质意,但是其所产生的生物毒性或对健康的干扰效应才是应该受到关注的重点。当前,农田环境中的污染物正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进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药的种类随时间呈指数增长。单个农药构成的农田环境污染虽然时有发生,但事实上绝对意义上的单一污染是不存在的,污染多具伴生性和综合性,即多种农药形成的复合污染。长期以来,毒理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农药的毒性效应研究。许多标准,如废水允许排放标准、安全浓度标准也都是依据单个农药的毒性效应建立起来的。目前,很多环境毒理效应无法用单一农药的作用机理来解释,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即使多种污染物都处于相关水质基准的“安全”水平,也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显著的联合毒性效应。因此,依赖单一效应制定的有关评价标准污染难以真实反映现实环境质量的客观要求,而研究联合效应对进行风险评价、改进环境标准和环境容量、开展预防评价对策都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目前,环境中的污染物正处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且均以复合污染的形式存在。很多生态毒理学效应无法采用单一污染物的作用机理解释,过去依赖单一污染物效应制定的有关评价标准无法真实反映现实环境质量的客观要求。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由于不同农药在水体中的吸附、累积、化学性质的差异以及复杂的交互作用,采用以往的理化分析方法,可检测水体中农药的浓度,但不能确定农药复合污染效应。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可为农药混合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开发的农药混剂对有害靶标生物具有良好防效的同时,却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同时也为农药复合污染风险评估及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所述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包括:第一步,取农药储备液用标准稀释水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采用细胞培养板为暴露容器,每孔加入1枚受精卵;胚胎孵化结束后,记录仔鱼尾数,并将其转入含有200mL对应浓度的药剂的结晶皿内,每个结晶皿内放置5条稀有鮈鲫仔鱼。染毒试验周期为共30d,试验期间每24h更换一次药液,并及时清除烧杯内杂物及死亡个体。染毒结束后,根据试验药液浓度和鱼的孵化数、死亡数等,利用机率值分析法将稀有鮈鲫幼鱼死亡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LC50及其95%置信限。第二步,两种农药在混合体系中的以不同的浓度比混合,染毒30d后,采用DPS软件分别求出两种农药在混合体系中的LC50值及其95%置信限;第三步,根据改进后的Marking相加指数法,即相加作用为一个区间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利用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单一和复合毒性的LC50值,评价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复合暴露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的影响。进一步,所述第一步试验时加入取农药储备液用标准稀释水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5~7个,采用24孔细胞培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包括:/n第一步,取农药储备液用标准稀释水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染毒结束后,根据试验药液浓度和鱼的孵化数、死亡数,利用机率值分析法将稀有鮈鲫幼鱼死亡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LC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数据评价方法包括:
第一步,取农药储备液用标准稀释水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染毒结束后,根据试验药液浓度和鱼的孵化数、死亡数,利用机率值分析法将稀有鮈鲫幼鱼死亡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LC50及其95%置信限;
第二步,两种农药在混合体系中的以不同的浓度比混合,染毒30d后,采用DPS软件分别求出两种农药在混合体系中的LC50值及其95%置信限;
第三步,根据改进后的Marking相加指数法,即相加作用为一个区间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利用噻虫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稀有鮈鲫单一和复合毒性的LC50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试验时加入用标准稀释水对农药储备液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5~7个,采用24孔细胞培养板为暴露容器,每孔加入1枚受精卵,每浓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1块24孔板,其中20个孔注入试验药液,另外4孔作为助溶剂对照;空白对照组24个孔均注入标准稀释水,空白对照组也设置3个重复;
胚胎孵化结束后,记录仔鱼尾数,并将其转入含有200mL对应浓度的药剂的结晶皿内,每个结晶皿内放置5条稀有鮈鲫仔鱼;染毒试验周期为共30d,试验期间每24h更换一次药液,稀有鮈鲫的初孵仔鱼首次喂食时间为孵化后3-5d,喂食丰年虫,一天喂两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步混合体系中两种农药的浓度比为32:1、8:1、2:1、1:2、1:8和1:3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同浓度比的混合农药体系中,每个浓度比均以等对数间距设置5~7个不同的浓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染毒30d后,采用DPS软件分别求出两种农药在混合体系中的LC50值及其95%置信限。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稀有鮈鲫慢性毒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采用公式求出生物毒性作用之和S:S=Am/Ai+Bm/Bi,式中Am和Bm分别是混合体系中各农药的毒性LC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彦华吕露李薪芳王新全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