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储能式常压电极锅炉,其结构主要由炉体箱、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电极加热管、传热溶液A热液输出聚流管、传热溶液A热液输出汇流管、传热溶液A冷液回流管组成。其中电极加热管内电解液里(传热溶液A)的三根三相电极棒之间,在工频三相交流电作用下,使电解液里的正负离子按正弦波规律作简谐振动运动,离子的动能直接转换成传热溶液A的内能使传热溶液A温度升高,其电能转换热能的效率几乎是100%,达到了提高热效率最高目的。实践证明它具有热效率很高、生产工艺简便、生产成本较低、使用安全可靠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能式常压电极锅炉1.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电锅炉,储能式常压电极锅炉。2.
技术介绍
目前,在取暖用电锅炉中,多数是电阻式和中高频电锅炉,还有一些压缩空气电锅炉、等离子电弧炉、采用纳米技术材质的电锅炉等。这些电锅炉中,有些是通过对盛有传热媒质溶液的容器进行加热,再传热给容器内的传热媒质溶液,所以不可避免丢失热量而降低热效率;并且又因电磁辐射(中高频电炉,既是屏蔽了电磁波,在屏蔽电磁波导磁材料中产生涡流电流,丢失热量降低热效率);由于启动电涌电流很大,影响电网运行安全;这些锅炉中,多数是因还不能解决存在问题的技术瓶颈,不易制作大功率电锅炉(大于200KW)。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热效率很高(大于99%)、没有电磁辐射、节能、使用安全、制造工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功率小至6KW大到300KW的各种储能式常压电极锅炉。3.
技术实现思路
3.1工作原理:3.1.1电极加热管的工作原理是:电极加热管内,在电解液中的(传热溶液A:用TDS值小于50PPm的纯净软水和纯净氯化钠,调制成800PPm~1200PPm的溶液,也就是浓度为0.8%~1.2‰的氯化钠溶液)三相电极棒相互之间和各相电极棒与零线电极棒之间,三相交流电作用下使溶液里的正负离子按正弦波规律作简谐振动,离子的动能直接转换成溶液的内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其能量转换效率是100%。3.1.2电极加热管通电加热传热溶液A时,同时循环泵也启动运行把升温的传热溶液A输送到换热器热量传导给传热溶液II,所以热量丢失极少。3.1.3电极加热管的外壳材质均是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耐温、耐酸碱盐腐蚀、电绝缘性能和隔热性高,使用寿命很长、安全可靠。3.1.4电极棒及电极加热管内的金属件采用10CrMoAl合金钢材质,10CrMoAl合金钢材质耐海水(在盐浓度30‰~36‰条件下能长期使用),在电极加热管内浓度为0.8‰~1.2‰的氯化钠溶液里使用时间更久。3.1.5电极加热管1外所有传热溶液A路径管路(除换热器是304不锈钢、循环泵是内衬,聚四氟塑料),均是PPR材质的管和器材。并且管路外表面包一层保温材料,进一步提高使用热效率。3.1.6加热管输出热液温度最高控制在75℃,储能水箱水温最高控制在65℃3.2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参照图1、图2,本专利技术炉体箱外壳8内,按锅炉总功率确定三相电极加热管1的数量,加热管冷液回流管3与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下部(距底部约150mm)相接,加热管热液输出管2与前侧集流管6或者后侧集流管7连接,前侧集流管6和后侧集流管7分别与左侧汇流管4和右侧汇流管10连接,左侧汇流管4和右侧汇流管10与传热溶液A热液输出管道17连接,传热溶液A回流管道15与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上部(距顶部约250mm左右中心处)连接。参照图7、图8、图12、图13,三相电极加热管1中:电极加热管热液出口管57、电极加热管外桶圆管61、电极加热管冷液进口管63、电极加热管上封板78、电极加热管下封板79均是聚四氟乙烯材质,三相电接线柱密封垫66/67、三相电电极棒管内密封垫68/69/80均是聚四氟乙烯材质,三相四孔电极棒定位上夹板81、三相四孔电极棒定位下夹板82、单相三孔电极棒定位上夹板83、单相三孔电极棒定位下夹板84均是聚四氟乙烯材质。三相电电极棒70/71/72、三相电电极棒零线平衡短支杆74/75、零线电极棒跨接短杆76、零线电极棒旁支短棒77均是10CrMoAl合金钢材质。参照图8、图9、图10,三根三相电电极棒70/71/72在电极加热管上封板78圆平面内,以适当半径R的同心圆上相互120°圆心夹角安装,再把三相四孔电极棒定位上夹板81/82套在电极棒凹槽位置。电极加热管热液出口管57与电极加热管上封板78内螺纹对接,电极加热管上封板78外螺纹与电极加热管外桶圆管61内螺纹对接。零线电极棒跨接短杆76与零线电极棒旁支短棒77垂直连接。与零线电极棒73圆柱轴线垂直的适当位置平面上,以零线电极棒73圆柱轴线与平面交点为圆心,零线平衡短支杆74/75、零线电极棒跨接短杆76相互以120°圆心夹角与零线电极棒73连接(且零线电极棒旁支短棒77圆柱轴线与零线电极棒73圆柱轴线平行),使零线平衡短支杆74/75、零线电极棒跨接短杆76、零线电极棒旁支短棒77、零线电极棒73组合的零线电极棒总成。在电极加热管下封板79圆平面内,以适当半径R的同心圆某一点,与零线电极棒总成中的零线电极棒旁支短棒77螺纹端安装。电极加热管冷液进口管63与电极加热管下封板79内螺纹对接,电极加热管下封板79外螺纹与电极加热管外桶圆管61内螺纹对接。电极加热管下端紧箍环62和电极加热管上端紧箍环65,套在电极加热管上下两端适当紧箍。零线电极棒73两端,在加热管热液输出管2和加热管冷液回流管3圆心位置,并且伸进两端管内1.5~2mm。三相电零线接线柱64圆柱轴线与相邻两个三相接线柱圆柱轴线,在与轴线垂直的平面同心圆上,相邻圆心夹角为60°,单相电极加热管零线接线柱64圆柱轴线与另两个单相接线柱圆柱轴线,在与轴线垂直的平面同心圆上,相邻圆心夹角为90°。本专利技术产品与其他类电锅炉比较有如下优点:(1)热热效率高,电极加热管热液输出口热效率大于99%。(2)生产工艺简单,将低产品成本。(3)能生产小至6KW小功率电极锅炉,大到300KW、600KW大功率电极锅炉。(4)启动电流很小,随着溶液温度升高电流逐渐升高到额定电流,因启动电涌小,对电网运行安全影响小。(4)储能,降低用电成本。4.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炉体箱前侧内部主要结构轴侧剖视示意图,也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300KW)。图1中:1,三相电极加热管(30KW/每管);2,加热管热液输出管;3,加热管冷液回流管;5,炉体箱外壳上部;6,前侧集流管;9,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10,右侧汇流管;11,传热溶液A流向标示(所有填充黑色的箭头);12,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的上盖;8,炉体箱外壳。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炉体箱后侧和底部内部主要结构轴侧剖视示意图。图2中:4,左侧汇流管;7,后侧集流管;8,炉体箱外壳;13,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水位电子探头;14,传热溶液A回流温度探头;15,传热溶液A回流管道;16,传热溶液A输出温度探头;17,传热溶液A热液输出管道;18,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的溢流管。图3是电控柜外形。图3中:19,电控柜外部结构轴测图;20,LED数字显示屏;21,室温自动控制启动/按钮组;22,锅炉系统启动/关闭按钮组。图4是大型储能式常压电极锅炉运行系统(100KW~300KW)外部主要结构轴测图(部分轴侧剖视),该图是按300KW施例。图4中:8,炉体箱外壳;23,传热溶液A补液箱;24,储能水箱溢流管;25,给取暖系统提供热水输入管道;26,传热溶液B(普通淡水)循环泵;27,传热溶液A循环泵;28,传热溶液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式常压电极锅炉,其整体结构特征在于,炉体箱外壳(8)内,有按锅炉总功率确定数量的三相电极加热管(1),三相电极加热管(1)的电极加热管冷液进口管(63)与加热管冷液回流管(3)对接,加热管冷液回流管(3)与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下部连接,三相电极加热管(1)的电极加热管热液出口管(57)与加热管热液输出管(2)对接,加热管热液输出管(2)与前侧集流管6或者后侧集流管7连接,前侧集流管(6)和后侧集流管(7)分别与左侧汇流管(4)和右侧汇流管(10)连接,左侧汇流管(4)和右侧汇流管(10)与传热溶液A热液输出管道(17)连接,传热溶液A回流管道(15)与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上部(距顶部约250mm左右中心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式常压电极锅炉,其整体结构特征在于,炉体箱外壳(8)内,有按锅炉总功率确定数量的三相电极加热管(1),三相电极加热管(1)的电极加热管冷液进口管(63)与加热管冷液回流管(3)对接,加热管冷液回流管(3)与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下部连接,三相电极加热管(1)的电极加热管热液出口管(57)与加热管热液输出管(2)对接,加热管热液输出管(2)与前侧集流管6或者后侧集流管7连接,前侧集流管(6)和后侧集流管(7)分别与左侧汇流管(4)和右侧汇流管(10)连接,左侧汇流管(4)和右侧汇流管(10)与传热溶液A热液输出管道(17)连接,传热溶液A回流管道(15)与炉体箱内传热溶液A水箱上部(距顶部约250mm左右中心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常压电极锅炉,其特征在于三相电极加热管(1)的内部结构中,有三相电电极棒(70)/(71)/(72)在电极加热管上封板(78)圆平面内,以适当半径R的同心圆上相互120°圆心夹角安装,再把三相四孔电极棒定位上夹板(81)/(82)套在电极棒凹槽位置,电极加热管热液出口管(57)与电极加热管上封板(78)内螺纹对接,电极加热管上封板(78)外螺纹与电极加热管外桶圆管(61)内螺纹对接。零线电极棒跨接短杆(76)与零线电极棒旁支短棒(77)垂直连接。与零线电极棒(73)圆柱轴线垂直的适当位置平面上,以零线电极棒(73)圆柱轴线与平面交点为圆心,零线平衡短支杆(74)/(75)、零线电极棒跨接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成春,李永日,
申请(专利权)人:林成春,李永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