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579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同一个移动环,所述移动环连接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连接有限位机构和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有再灌溉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连接在移动环外侧壁的卡块,所述卡块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卡块位U型设置,所述卡块的内侧壁与移动环外侧壁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移动环、卡块、放置板、限位孔、限位杆、固定座以及支撑架的配合使用,实现了对该装置的移动以及固定,提高了装置的适用范围,避免了传统装置在手术过程中无法移动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
本技术涉及心肌缺血再灌溉
,尤其涉及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
技术介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短时间内,心肌血供中断一定时间之后恢复血液供应,原缺血心肌发生较血液供应恢复前的心肌有更严重的损伤。临床上表现为,原本闭塞的冠状动脉经过一段时间的再通后,病人出现血压骤降,恶性心律失常或者猝死等一系列病情恶化的现象。在动物体内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并在一定时间后恢复血供予以再灌注,是模拟人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方法。在心肌缺血再灌溉模拟手术过程中,现有装置一般都不具有自由移动的功能,进而导致模拟手术过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模拟过程中,需要对血管进行收缩和放开来出现心肌缺血的现象,但是一般不能很好地掌握力度,容易造成血管收缩过度以及松弛过多进而影响模拟实验结果的现象,因此亟需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来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模型无法移动以及不能很好掌握对血管的收放程度的问题,而提出的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同一个移动环,所述移动环连接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连接有限位机构和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有再灌溉机构。优选地,所述滑动机构包括连接在移动环外侧壁的卡块,所述卡块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优选地,所述卡块位U型设置,所述卡块的内侧壁与移动环外侧壁滑动连接。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移动环上呈环形设置的限位孔,所述卡块侧壁上设有与限位孔相适配的插口,所述插口与限位孔内插设有同一根限位杆。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放置板顶部的压缩箱,所述压缩箱内侧壁滑动连接有压缩板,所述压缩板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压缩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优选地,所述再灌溉机构包括开设在压缩箱端部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连接有橡胶管,所述橡胶管上设有橡胶气囊,所述橡胶管端部固定连接有刺头。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移动环、卡块、放置板、限位孔、限位杆、固定座以及支撑架的配合使用,实现了对该装置的移动以及固定,提高了装置的适用范围,避免了传统装置在手术过程中无法移动的现象。2、本技术通过把手、压缩箱、压缩板、连接杆、连接管、橡胶管、橡胶气囊以及刺头的配合使用,通过人工控制把手的移动来控制连接管内的状态,避免了传统装置因无法很好把握对血管的收放程度造成的手术的失败,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的A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中移动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固定座、2支撑架、3移动环、4卡块、5放置板、6限位孔、7限位杆、8压缩箱、9压缩板、10连接杆、11把手、12连接管、13橡胶管、14橡胶气囊、15刺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5,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包括固定座1,固定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架2,两个支撑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同一个移动环3,移动环3连接有滑动机构,滑动机构包括连接在移动环3外侧壁的卡块4,卡块4位U型设置,卡块4的内侧壁与移动环3外侧壁滑动连接,通过卡块4在移动环3外侧壁滑动,进而实现了放置板5在移动环3上移动,从而实现了该装置可以自由移动,避免了传统装置中无法自由移动导致手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卡块4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5,滑动机构连接有限位机构和连接机构,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移动环3上呈环形设置的限位孔6,卡块4侧壁上设有与限位孔6相适配的插口,插口与限位孔6内插设有同一根限位杆7,当卡块4移动到某一位置时,需要对卡块4即手术装置固定时,将限位杆7插设到插口与限位孔6相对应处,实现了卡块4的固定,进而实现了手术装置的固定,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避免了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晃动对人体造成损伤以及对手术造成影响;连接机构连接有再灌溉机构,再灌溉机构包括开设在压缩箱8端部的安装口,安装口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管12,连接管12连接有橡胶管13,橡胶管13上设有橡胶气囊14,橡胶管13端部固定连接有刺头15,将刺头15插入血管结扎处;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放置板5顶部的压缩箱8,压缩箱8内侧壁滑动连接有压缩板9,压缩板9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0,连接杆10远离压缩板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11,通过推拉把手11进而实现压缩箱8内的气体,在压缩箱8内气体被压缩时进入连接管12,通过挤压弹性气囊14将气体进入需要实验的对象,使其成为充盈状态,进而造成心肌缺血,将把手11往外拉时,形成了连接管12内为负压状态,实现了对心肌的再灌溉过程,通过人工控制把手11的移动来控制连接管12内的状态,避免了传统装置中因无法很好把握对血管的收放程度造成的手术的失败。本技术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初始状态下,将刺头插入实验的心脏血管中,通过卡块4在移动环3上滑动,实现了该装置的自由移动,同时,当移动到适合位置时,将限位杆7插入限位孔6以及插口内,实现了装置的固定,避免了装置在手术过程中不稳定进而影响实验结果;通过人工控制把手11的移动来控制连接管12内的状态,即连接管12内是充盈还是负压状态来控制心肌缺血或者再灌溉状态,避免了传统装置因无法很好把握对血管的收放程度造成的手术的失败,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包括固定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架(2),两个所述支撑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同一个移动环(3),所述移动环(3)连接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连接有限位机构和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有再灌溉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包括固定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架(2),两个所述支撑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同一个移动环(3),所述移动环(3)连接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连接有限位机构和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有再灌溉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机构包括连接在移动环(3)外侧壁的卡块(4),所述卡块(4)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4)位U型设置,所述卡块(4)的内侧壁与移动环(3)外侧壁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移动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升萍于军严磊牛燕卢新陈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