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荣森专利>正文

盖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5376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茶具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盖碗;碗体内壁的第一凸沿和盖体下部的第二凸沿配合形成出茶孔,通过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的配合限位支撑,使盖体边缘与碗口形成用于出茶汤的圆环形缝隙。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一方面起到限位配合的作用,使碗体和盖体对其,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的配合,起到支撑作用,使盖体边缘和碗体的碗口边缘留有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并且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之间设置出茶孔,用户只需要倾斜茶碗,即可使茶汤从盖体和碗口之间的间隙流出,不需要用户通过调整盖体的位置来滤出茶汤,操作难度低,避免倒出茶汤时带出茶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盖碗
本技术涉及茶具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盖碗。
技术介绍
盖碗是泡茶的常用茶具,目前最普遍的拿盖碗的手法是以三只手指拿捏盖碗,称之为三指法,当需要将盖碗中的茶汤倒出时,食指按住盖顶,拇指和中指顶住碗体的侧沿,使盖体和碗体之间留出一条缝隙,茶汤从缝隙倒出,避免茶叶随茶汤一同倒出,此种手法看起来比较优雅柔美,但是使用盖碗泡茶时,由于需要通过食指调整盖体与碗体之间的缝隙,以避免茶叶倒出,在实际操作时具有难度,容易在倒出茶汤时带出茶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倒出茶汤时方便操作,避免倒出茶叶的盖碗。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盖碗,包括碗体和盖体,所述碗体的内壁设有圆环状的第一凸沿,所述盖体的下部设有与第一凸沿配合的圆环状的第二凸沿,所述盖体通过第二凸沿与碗体的第一凸沿接触时,所述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之间设有用于使茶汤通过的出茶孔,所述碗体的碗口边缘与盖体的边缘留有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其中,所述第一凸沿的边缘为波浪状或齿状。其中,所述第二凸沿的下部为波浪状或齿状。其中,所述盖体的上部中央设有凹槽。其中,所述盖体的直径与碗体的碗口直径一致。其中,所述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的宽度为0.5-2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涉及的盖碗在泡茶时,先将茶叶置于碗体内,然后在碗体的碗口盖上盖体,使盖体下部的第二凸沿与碗体内壁的第一凸沿接触,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一方面起到限位配合的作用,使碗体和盖体对其,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的配合,起到支撑作用,使盖体边缘和碗体的碗口边缘留有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并且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之间设置出茶孔,用户只需要倾斜茶碗,即可使茶汤从盖体和碗口之间的间隙流出,不需要用户通过调整盖体的位置来滤出茶汤,操作难度低,避免倒出茶汤时带出茶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茶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茶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茶碗的结构局部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一种茶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一种茶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一种茶碗的结构剖视图;标号说明:1、碗体;2、第一凸沿;3、盖体;4、第二凸沿;5、出茶孔;6、缝隙;7、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碗体内壁的第一凸沿和盖体下部的第二凸沿配合形成出茶孔,通过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的配合限位支撑,使盖体边缘与碗口形成用于出茶汤的圆环形缝隙。请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涉及一种盖碗,包括碗体1和盖体3,所述碗体1的内壁设有圆环状的第一凸沿2,所述盖体3的下部设有与第一凸沿2配合的圆环状的第二凸沿4,所述盖体3通过第二凸沿4与碗体1的第一凸沿2接触时,所述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之间设有用于使茶汤通过的出茶孔55,所述碗体1的碗口边缘与盖体3的边缘留有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6。由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涉及的盖碗在泡茶时,先将茶叶置于碗体1内,然后在碗体1的碗口盖上盖体3,使盖体3下部的第二凸沿4与碗体1内壁的第一凸沿2接触,第一凸沿2和第二凸沿4一方面起到限位配合的作用,使碗体1和盖体3对其,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凸沿2和第二凸沿4的配合,起到支撑作用,使盖体3边缘和碗体1的碗口边缘留有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6,并且第一凸沿2和第二凸沿4之间设置出茶孔55,用户只需要倾斜茶碗,即可使茶汤从盖体3和碗口之间的间隙流出,不需要用户通过调整盖体3的位置来滤出茶汤,操作难度低,避免倒出茶汤时带出茶叶。进一步的,上述盖碗结构中,所述第一凸沿2的边缘为波浪状或齿状。由上述描述可知,请参照图4-图6,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凸沿2和第二凸沿4之间的出茶孔55具体为第一凸沿2的边缘设计为波浪状或齿状,而第二凸沿4可设置为平面或非平面,但要求保证第一凸沿2与第二凸沿4的限位配合,通过第一凸沿2的边缘的波浪状或齿状形成出茶孔55,方便茶汤从出茶孔55流出,再从盖体3和碗口之间的间隙流出。进一步的,上述盖碗结构中,所述第二凸沿4的下部为波浪状或齿状。由上述描述可知,请参照图1-图3,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凸沿2和第二凸沿4之间的出茶孔55具体为第二凸沿4的下部设计为波浪状或齿状,而第一凸沿2可设置为平面或非平面,但要求保证第一凸沿2与第二凸沿4的限位配合,通过第二凸沿4下部的波浪状或齿状形成出茶孔55,方便茶汤从出茶孔55流出,再从盖体3和碗口之间的间隙流出。进一步的,上述盖碗结构中,所述盖体3的上部中央设有凹槽7。由上述描述可知,盖体3的上部中央设有凹槽7方便用户用三指法倒出茶汤时,食指能够扣住凹槽7,避免打滑而导致盖体3滑落。进一步的,上述盖碗结构中,所述盖体3的直径与碗体1的碗口直径一致。由上述描述可知,盖体3的直径与碗体1的碗口直径一致,使得碗口与盖体3边缘的缝隙6宽度能够保持一致,使得用户在使用三指法倒出茶汤时,拇指和中指能够同时抓住盖体3边缘和碗口,进一步避免盖体3滑落。进一步的,上述盖碗结构中,所述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6的宽度为0.5-2mm。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6的宽度为0.5-2mm,一方面保证茶汤顺利流出,另一方面避免倒出茶汤时带出茶叶。实施例1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盖碗,包括碗体1和盖体3,所述碗体1的内壁设有圆环状的第一凸沿2,所述盖体3的下部设有与第一凸沿2配合的圆环状的第二凸沿4,所述盖体3通过第二凸沿4与碗体1的第一凸沿2接触时,所述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之间设有用于使茶汤通过的出茶孔55,所述碗体1的碗口边缘与盖体3的边缘留有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6。在泡茶时,先将茶叶置于碗体1内,然后在碗体1的碗口盖上盖体3,使盖体3下部的第二凸沿4与碗体1内壁的第一凸沿2接触,第一凸沿2和第二凸沿4一方面起到限位配合的作用,使碗体1和盖体3对其,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凸沿2和第二凸沿4的配合,起到支撑作用,使盖体3边缘和碗体1的碗口边缘留有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6,并且第一凸沿2和第二凸沿4之间设置出茶孔55,用户只需要倾斜茶碗,即可使茶汤从盖体3和碗口之间的间隙流出,不需要用户通过调整盖体3的位置来滤出茶汤,操作难度低,避免倒出茶汤时带出茶叶。第一凸沿2和第二凸沿4之间的出茶孔55具体为第二凸沿4的下部设计为波浪状或齿状,而第一凸沿2可设置为平面或非平面,但要求保证第一凸沿2与第二凸沿4的限位配合,通过第二凸沿4下部的波浪状或齿状形成出茶孔55,方便茶汤从出茶孔55流出,再从盖体3和碗口之间的间隙流出。所述盖体3的上部中央设有凹槽7,方便用户用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盖碗,其特征在于,包括碗体和盖体,所述碗体的内壁设有圆环状的第一凸沿,所述盖体的下部设有与第一凸沿配合的圆环状的第二凸沿,所述盖体通过第二凸沿与碗体的第一凸沿接触时,所述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之间设有用于使茶汤通过的出茶孔,所述碗体的碗口边缘与盖体的边缘留有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盖碗,其特征在于,包括碗体和盖体,所述碗体的内壁设有圆环状的第一凸沿,所述盖体的下部设有与第一凸沿配合的圆环状的第二凸沿,所述盖体通过第二凸沿与碗体的第一凸沿接触时,所述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之间设有用于使茶汤通过的出茶孔,所述碗体的碗口边缘与盖体的边缘留有用于茶汤通过的圆环形的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沿的边缘为波浪状或齿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荣森
申请(专利权)人:黄荣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