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锻件成型模具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05031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锻件成型模具及其组装方法,包括:下模具、上模具压板、压边力弹性件;中模具固定板、初次弯曲支腿、二次弯曲支腿;上模具压板下压,在初次支腿通孔、二次支腿通孔的导向下,初次弯曲支腿先对坯料两侧进行锻压弯曲,当初次弯曲支腿对坯料两侧弯曲至与二次支腿竖直下方为30~45°之间时,二次弯曲支腿与坯料变形弧端接触承担坯料在变形后的变形抗力,二次弯曲支腿避免了坯料在锻造时发生不规则弯曲变形,使得坯料在下模具上整个底部变平整,形成锻件,解决了锻件变形抗力大存在锻件底部很难平整的问题,而后锻件从下模具的表面快速脱离,解决了下模是一个深度较深的封闭模具存在锻件成型后出模难度比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锻件成型模具及其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锻件成型模具及其组装方法,属于锻压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在对316LN奥氏体不锈钢材料锻件进行锻造成型时,锻件结构如图4所示,锻件在受力时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变形抗力大,达到266~532Mpa,变形抗力主要集中在坯料变形弧端,如图3所示,,晶粒度在高温下容易长大等因素,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底部首先会被折弯,形成弧形底部,如图2所示,模具和坯料分离,模具难以有效控制坯料的变形,容易出现中心偏移,锻件在完成弯曲变形后,在最终成型阶段,由于底部为弧形,需要上模施加压力才能使整个底部变平整,随着温度的降低,奥氏体材料的锻件变形抗力非常大,锻件底部很难平整,由于下模是一个封闭模具,且深度较深,锻件成型后出模难度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锻件成型模具。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锻件成型模具的组装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锻件成型模具,包括:下模具、上模具压板、压边力弹性件,压边力弹性件两端分别与下模具、上模具压板接触,下模具顶部设有与铸件配合的凸起;中模具固定板、初次弯曲支腿、二次弯曲支腿,中模具固定板上设有初次支腿通孔、二次支腿通孔;两个初次弯曲支腿、二次弯曲支腿的一端分别贯穿初次支腿通孔、二次支腿通孔间隔固定在上模具压板底部;靠近上模具压板中心的初次弯曲支腿长于靠近上模具压板外侧的二次弯曲支腿,使得初次弯曲支腿与二次弯曲支腿两侧间距为200~300mm。所述初次弯曲支腿为下大上小的台阶,初次支腿通孔为下大上小的台阶孔。所述中模具固定板上的初次支腿通孔、二次支腿通孔均为圆孔或方孔中的任一一种。所述初次弯曲支腿、二次弯曲支腿与上模具压板经焊接或栓或螺钉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压边力弹性件为弹力伸缩杆或弹簧中的任一一种。所示压边力弹性件为弹簧并与上模具压板焊接固定;降低重量同时便于安装。所示中模具固定板上还设有使得压边力弹性件贯穿安装的通孔;压边力弹性件贯穿安装于中模具固定板上的通孔后进行导向运动。所述中模具固定板上安装压边力弹性件的通孔为圆孔或方孔中的任一一种。所述下模具中部设有贯穿前后矩形或圆形的通孔,使得下模具为中空体,降低下模具重量。上述的一种锻件成型模具的组装方法,包括步骤如下:步骤一:两个初次弯曲支腿分别贯穿两初次支腿通孔后,初次弯曲支腿的台阶段与初次支腿通孔的台阶段配合固定;步骤二:两个二次弯曲支腿分别贯穿两二次支腿通孔;步骤三:压边力弹性件贯穿于中模具固定板中部的圆形通孔内;步骤四:初次弯曲支腿、二次弯曲支腿、压边力弹性件与上模具压板底部焊接固定,形成上模具;步骤五:下模具放置于上模具压板下方,压边力弹性件下端与下模具接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上模具压板下压,在初次支腿通孔、二次支腿通孔的导向下,初次弯曲支腿先对坯料两侧进行锻压弯曲,当初次弯曲支腿对坯料两侧弯曲至与二次支腿竖直下方为30~45°之间时,二次弯曲支腿与坯料变形弧端接触承担坯料在变形后的变形抗力,二次弯曲支腿避免了坯料在锻造时发生不规则弯曲变形,使得坯料在下模具上整个底部变平整,形成锻件,解决了锻件变形抗力大存在锻件底部很难平整的问题,而后锻件从下模具的表面快速脱离,解决了下模是一个深度较深的封闭模具存在锻件成型后出模难度比较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锻件成型弯曲受力图;图3是坯料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锻件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是铸件、初次弯曲支腿、二次弯曲支腿锻件位置状态示意图;图中:1-下模具;2-铸件;3-中模具固定板;31-初次支腿通孔;32-二次支腿通孔;4-初次弯曲支腿;5-二次弯曲支腿;6-上模具压板;7-压边力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锻件成型模具,包括:下模具1、上模具压板6、压边力弹性件7,压边力弹性件7两端分别与下模具1、上模具压板6接触,下模具1顶部中心设有与铸件2配合的凸起;中模具固定板3、初次弯曲支腿4、二次弯曲支腿5,中模具固定板3上设有初次支腿通孔31、二次支腿通孔32;两个初次弯曲支腿4、二次弯曲支腿5的一端分别贯穿初次支腿通孔31、二次支腿通孔32间隔固定在上模具压板6底部,弯曲支腿4、二次弯曲支腿5在上模具压板6底部呈现对称安装;靠近上模具压板6中心的初次弯曲支腿4长于靠近上模具压板6外侧的二次弯曲支腿5,使得初次弯曲支腿4与二次弯曲支腿5两侧间距为200~300mm。所述初次弯曲支腿4为下大上小的台阶,初次支腿通孔31为下大上小的台阶孔。所述中模具固定板3上的初次支腿通孔31、二次支腿通孔32均为圆孔或方孔中的任一一种。所述初次弯曲支腿4、二次弯曲支腿5与上模具压板6经焊接或栓或螺钉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压边力弹性件7为弹力伸缩杆或弹簧中的任一一种。所示压边力弹性件7为弹簧并与上模具压板6焊接固定;降低重量同时便于安装。所示中模具固定板3上还设有使得压边力弹性件7贯穿安装的通孔;压边力弹性件7贯穿安装于中模具固定板3上的通孔后进行导向运动。所述中模具固定板3上安装压边力弹性件7的通孔为圆孔或方孔中的任一一种。所述下模具1中部设有贯穿前后矩形或圆形的通孔,使得下模具1为中空体,降低下模具1重量。上述的一种锻件成型模具的组装方法,包括步骤如下:步骤一:两个初次弯曲支腿4分别贯穿两初次支腿通孔31后,初次弯曲支腿4的台阶段与初次支腿通孔31的台阶段配合固定;步骤二:两个二次弯曲支腿5分别贯穿两二次支腿通孔32;步骤三:压边力弹性件7贯穿于中模具固定板3中部的圆形通孔内;步骤四:初次弯曲支腿4、二次弯曲支腿5、压边力弹性件7与上模具压板6底部焊接固定,形成上模具;步骤五:下模具1放置于上模具压板6下方,压边力弹性件7下端与下模具1接触。工作原理:位于上模具压板6中心的压边力弹性件7对准下模具1的中心,完成中心定位,下模具1固定在压机工作台上,取出坯料,坯料凹形部分与下模具1顶部中心的凸起定位配合,解决了现有技术容易出现中心偏移的问题;上模具压板6下压,在初次支腿通孔31、二次支腿通孔32的导向下,初次弯曲支腿4先对坯料两侧进行锻压弯曲,当初次弯曲支腿4对坯料两侧弯曲至二次支腿竖直下方为30~45°之间时,二次弯曲支腿5与坯料2变形弧端接触承担坯料在变形后的变形抗力,如图5所示;二次弯曲支腿5避免了坯料在锻造时发生不规则弯曲变形,使得坯料在下模具1上整个底部变平整,形成锻件,解决了锻件变形抗力大存在锻件底部很难平整的问题,而后锻件2从下模具1的表面快速脱离,解决了下模是一个深度较深的封闭模具存在锻件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锻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具(1)、上模具压板(6)、压边力弹性件(7),压边力弹性件(7)两端分别与下模具(1)、上模具压板(6)接触,下模具(1)顶部设有与铸件(2)配合的凸起;/n中模具固定板(3)、初次弯曲支腿(4)、二次弯曲支腿(5),中模具固定板(3)上设有初次支腿通孔(31)、二次支腿通孔(32);两个初次弯曲支腿(4)、二次弯曲支腿(5)的一端分别贯穿初次支腿通孔(31)、二次支腿通孔(32)间隔固定在上模具压板(6)底部;/n靠近上模具压板(6)中心的初次弯曲支腿(4)长于靠近上模具压板(6)外侧的二次弯曲支腿(5),使得初次弯曲支腿(4)与二次弯曲支腿(5)两侧间距为200~300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锻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具(1)、上模具压板(6)、压边力弹性件(7),压边力弹性件(7)两端分别与下模具(1)、上模具压板(6)接触,下模具(1)顶部设有与铸件(2)配合的凸起;
中模具固定板(3)、初次弯曲支腿(4)、二次弯曲支腿(5),中模具固定板(3)上设有初次支腿通孔(31)、二次支腿通孔(32);两个初次弯曲支腿(4)、二次弯曲支腿(5)的一端分别贯穿初次支腿通孔(31)、二次支腿通孔(32)间隔固定在上模具压板(6)底部;
靠近上模具压板(6)中心的初次弯曲支腿(4)长于靠近上模具压板(6)外侧的二次弯曲支腿(5),使得初次弯曲支腿(4)与二次弯曲支腿(5)两侧间距为200~300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次弯曲支腿(4)为下大上小的台阶,初次支腿通孔(31)为下大上小的台阶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具固定板(3)上的初次支腿通孔(31)、二次支腿通孔(32)均为圆孔或方孔中的任一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次弯曲支腿(4)、二次弯曲支腿(5)与上模具压板(6)经焊接或栓或螺钉进行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力弹性件(7)为弹力伸缩杆或弹簧中的任一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光张明桥冉雄波付朝政傅明娇曹俊生李卓林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