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除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4504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雨伞除水装置,上述雨伞除水装置收集附着在湿雨伞的雨水来排出,上述雨伞除水装置包括:底座部;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呈板形状,以规定间隔在上述底座部的上部面隔开而成;拆装板,在上述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的内部面附着固定;脱水空间,形成于在上述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的内部面分别附着固定的拆装板之间;以及多个突出部,沿着上下方向来在上述拆装板朝向上述脱水空间侧突出而成。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当湿雨伞在脱水空间进行移动时,与在拆装板突出的突出部面接触来移动,由于向湿雨伞施加的力不同,因而会在通过突出部的湿雨伞产生振动,通过上述振动,使附着在湿雨伞的雨水顺畅地脱落来向底座部掉落,由此,可有效去除附着在湿雨伞的雨水并提高雨水的脱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雨伞除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伞除水装置,详细地,涉及轻松去除湿雨伞的雨水的雨伞除水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作为用于防止淋雨的单元,普遍使用雨伞。在使用雨伞之后,在进入到百货、折扣店、办公楼等的情况下,雨水将会掉落在室内地面而引起室内环境的污染。并且,所掉落的雨水将会给通行带来不便,且由于地面的打滑而存在滑到等的危险。最近,雨伞用塑料袋分配器等配置于建筑物等的入口来使用。但是,所使用的塑料袋无法被回收利用,而是作为垃圾被丢弃,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并会导致环境污染。并且,塑料袋分配器的成本昂贵,且需要随时更换塑料袋分配器,频繁的故障使其难以使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申请人申请了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8-0032212号“去水装置”。上述现有技术为如下技术,即,从相向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通过的湿雨伞在与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的多个突起相接触的过程中去除雨水。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即,湿雨伞仅与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的突起发生摩擦,由此,无法完全去除雨水。并且,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的多个突起所吸附的雨水将会滞留在原位置,从而无法完全去除下一个雨伞的雨水。并且,在接近去水装置或从去水装置脱落的雨伞中,将会有大量的雨水掉落在地面,由此装置的前后都变得肮脏。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雨伞除水装置,即,在拆装板设置多个突出部,由此,在湿雨伞振动的过程中,使雨伞的雨水易掉落,同时,吸附在突出部的雨水也通过突出部的振动向下侧轻松掉落。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雨伞除水装置,即,在突出部形成多个突起,在多个突起形成尺寸小于突起的多个辅助突起,由此良好地吸附湿雨伞的雨水,同时,通过多个突起与多个辅助突起的相互支撑良好地维持向脱水空间侧突出的突出部的形状。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雨伞除水装置,即,脱水空间的上部大于下部,由此,湿雨伞与拆装板的接触面积将增加,同时,湿雨伞的通过变得简单。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雨伞除水装置,即,设置有导向部件,由此,解决了在雨伞除水装置的前后掉落大量雨水的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雨伞除水装置,即,在突出部的内部设置加强部件,由此,持续维持突出部的弹性,从而可以有效地去除雨水。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一例的雨伞除水装置收集附着在湿雨伞的雨水来排出,上述雨伞除水装置可包括:底座部;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呈板形状,以规定间隔在上述底座部的上部面隔开而成;拆装板,在上述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的内部面附着固定;脱水空间,形成于在上述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的内部面分别附着固定的拆装板之间;以及多个突出部,沿着上下方向来在上述拆装板朝向上述脱水空间侧突出而成,上述突出部增加与向上述脱水空间移动的湿雨伞之间的摩擦,在通过上述突出部的过程中,借助在湿雨伞产生的振动来使附着在湿雨伞的雨水轻松掉落,同时,在湿雨伞通过之后,借助突出部的振动来使附着在突出部的雨水轻松掉落。上述突出部可呈从上述拆装板向上述脱水空间侧突出并弯曲返回的2层形状。在上述拆装板和突出部,多个突起可向上述脱水空间突出形成,在上述多个突起,尺寸小于上述突起的多个辅助突起向上述脱水空间突出形成,由此,与上述湿雨伞的雨水良好地接触来从湿雨伞良好地吸附雨水,同时,通过上述多个突起与多个辅助突起的相互支撑来良好地维持向上述脱水空间侧突出的上述突出部的形状。上述脱水空间呈上部宽、下部窄的形状,以使湿雨伞与拆装板的接触面积可增加,同时,湿雨伞的通过变得简单。本专利技术还可包括引导部件,与上述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的下部相连接,用于遮蔽上述脱水空间的下部。上述多个突出部可包括位于下部的下部突出部及位于上部的上部突出部,上述下部突出部以沿着垂直方向长的方式形成,上述上部突出部在可垂直方向上倾斜而成,相向的上部突出部可互相错开。本专利技术还可包括加强部件,向上述突出部的内部插入,用于增加突出部的弹力。上述加强部件可由硅胶、塑料、金属中的一种形成,多个凹凸部以沿着上下方向长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加强部件的侧面,从而使向突出部的内部渗透的雨水轻松地滑落。上述突起及辅助突起可由聚酯纤维(Polyester)制成。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可在拆装板设置多个突出部,由此,在湿雨伞振动的过程中,使雨伞的雨水易掉落,同时,吸附在突出部的雨水也通过突出部的振动向下侧轻松掉落。并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可在突出部形成多个突起,在多个突起形成尺寸小于突起的多个辅助突起,由此良好地吸附湿雨伞的雨水,同时,通过多个突起与多个辅助突起的相互支撑良好地维持向脱水空间侧突出的突出部的形状。并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效果,即,脱水空间的上部可大于下部,由此,湿雨伞与拆装板的接触面积将增加,同时,湿雨伞的通过变得简单。并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可设置有导向部件,由此,解决了在雨伞除水装置的前后掉落大量雨水的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可在突出部的内部设置加强部件,由此,持续维持突出部的弹性,从而可以有效地去除雨水。附图说明图1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的正面结构图。图4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的侧面结构图。图5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的平面结构图。图6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的侧剖面结构图。图7为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适用雨水导向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8为示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的一例的加强部件的平面结构图。图9为示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的另一例的加强部件的平面结构图。图10为示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的下垂防止部的立体图。图11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雨伞除水装置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0:雨伞除水装置110:底座部120、120':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130:拆装板130':设置空间140:突出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例示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在对各个附图的结构要素附加附图标记的过程中,即使呈现在不同的附图中,尽可能对相同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过程中,在判断为对于相关的公知结构或功能的具体说明妨碍对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理解的情况下,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并且,在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要素的过程中,可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的术语。这种术语仅用于区分两种结构要素,对应结构要素的本质、顺次或顺序等并不局限于这些术语。在一种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连接”、“结合”、“联接”的情况下,上述结构要素可直接与其他结构要素连接,也可以在各个结构要素“连接”、“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伞除水装置,收集附着在湿雨伞的雨水来排出,其特征在于,/n包括:/n底座部;/n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呈板形状,以规定间隔在上述底座部的上部面隔开而成;/n拆装板,在上述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的内部面附着固定;/n脱水空间,形成于在上述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的内部面分别附着固定的拆装板之间;以及/n多个突出部,沿着上下方向来在上述拆装板朝向上述脱水空间侧突出而成,/n上述突出部增加与向上述脱水空间移动的湿雨伞之间的摩擦,在通过上述突出部的过程中,借助在湿雨伞产生的振动来使附着在湿雨伞的雨水轻松掉落,同时,在湿雨伞通过之后,借助突出部的振动来使附着在突出部的雨水轻松掉落。/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90212 KR 10-2019-0015838;20190717 KR 10-2019-001.一种雨伞除水装置,收集附着在湿雨伞的雨水来排出,其特征在于,
包括:
底座部;
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呈板形状,以规定间隔在上述底座部的上部面隔开而成;
拆装板,在上述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的内部面附着固定;
脱水空间,形成于在上述第一脱水部及第二脱水部的内部面分别附着固定的拆装板之间;以及
多个突出部,沿着上下方向来在上述拆装板朝向上述脱水空间侧突出而成,
上述突出部增加与向上述脱水空间移动的湿雨伞之间的摩擦,在通过上述突出部的过程中,借助在湿雨伞产生的振动来使附着在湿雨伞的雨水轻松掉落,同时,在湿雨伞通过之后,借助突出部的振动来使附着在突出部的雨水轻松掉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伞除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呈从上述拆装板向上述脱水空间侧突出并弯曲返回的2层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伞除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拆装板和突出部,多个突起向上述脱水空间突出形成,在上述多个突起,尺寸小于上述突起的多个辅助突起向上述脱水空间突出形成,由此,与上述湿雨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泰奉
申请(专利权)人:莫丽丝安克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