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039113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方法,涉及输电线路防雷技术领域。首先基于雷电地闪密度参考指标值0.78次/(k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输电线路防雷
,具体涉及一种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方法。
技术介绍
35kV输电线路绝缘子片数为3-4片,绝缘水平较低,一般不架设避雷线,且杆塔为自然接地,不仅受到常规直击雷的影响,同时也会因雷击地面产生的感应过电压而发生绝缘子闪络。开展35kV输电线路防雷方案制定工作,有助于运维单位及时发现雷击跳闸率较高的线路及区段,针对性的实施薄弱点防雷改造工程。目前国内外对35kV输电线路防雷方案制定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的防雷措施配置,没有系统综合考虑线路运行状况、绝缘配置状况、雷电活动状况、走廊环境状况,因而制定的防雷方案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亟需提出结合考虑走廊环境、雷电活动、历史运行记录等,且针对35kV输电线路的综合防雷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方法,解决现有未考虑线路运行状况、雷电活动、走廊环境导致防雷措施局限性大、适用范围窄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35kV输电线路中各杆塔近五年内的落雷密度、所处的地形地貌、历史运行记录,将杆塔按雷害风险分为轻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强雷区;(2)针对不同雷害风险等级制定不同防雷方案,其中轻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中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多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强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其中步骤(1)中,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或杆塔位于山谷中,则直接该杆塔处于轻雷区;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不在郊区或农村,则判定该杆塔处于中雷区;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在郊区或农村,但杆塔不在空旷平地,则判定该杆塔处于中雷区;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在郊区或农村,且杆塔在空旷平地、周围50米以内无遮蔽物,则判定该杆塔处于多雷区;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在郊区或农村,且杆塔位于复杂地形,则判定该杆塔处于强雷区,复杂地形为山顶、30°以上斜坡、临近水域、跨越高压线路、50米以内有遮蔽物中的至少一种;当杆塔历史运行记录中统计的雷击跳闸率高于10次/(100km·a),则判定该杆塔处于强雷区。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2)中级防范方案:发生过雷害的杆塔及前后共3基杆塔加装避雷器,耐张杆增加一片绝缘子;级防范方案:进线段最靠近变电站的杆塔加装避雷器1组、接地电阻控制在10Ω以内,耐张杆使用复合支柱绝缘子;级防范方案:进线段最靠近变电站的3基杆塔加装避雷器3组、接地电阻控制在10Ω以内;发生过雷害的杆塔及前后共3基杆塔加装避雷器,更换复合支柱绝缘子,接地电阻控制在30Ω以内;耐张杆使用复合支柱绝缘子;级防范方案:发生过雷害的杆塔及前后共3基杆塔加装避雷器,接地电阻控制在10Ω以内;耐张杆增加1-2片绝缘子;超过200米的大档距区段架设单根地线。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1)中临近水域指的是杆塔周围1km范围内有河流或湖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基于雷电地闪密度参考指标值0.78次/(km2.a),结合线路地形、历史运行数据,将逐基杆塔雷击风险划分为轻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强雷区四个等级,四个不同等级依次对应着级防范方案、级防范方案、级防范方案、级防范方案不同的防雷方案,对35kV输电线路进行整改后,雷击跳闸率降低了约70%,大大降低了线路的运维量,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上述方案综合考虑了地形、历史运行、落雷密度,分析方法简单实用且科学,为35kV输电线路防雷实施、雷害治理提供科学化参考依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云南大理35kV西城线杆塔布局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1示出了一种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35kV输电线路中各杆塔近五年内的落雷密度、所处的地形地貌、历史运行记录,将杆塔按雷害风险分为轻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强雷区。具体地: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或杆塔位于山谷中,则直接该杆塔处于轻雷区;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不在郊区或农村,则判定该杆塔处于中雷区;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在郊区或农村,但杆塔不在空旷平地,则判定该杆塔处于中雷区;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在郊区或农村,且杆塔在空旷平地、周围50米以内无建筑物或树木,则判定该杆塔处于多雷区;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在郊区或农村,且杆塔位于复杂地形,则判定该杆塔处于强雷区,复杂地形为山顶、30°以上斜坡、临近水域、跨越高压线路、50米以内有建筑物或树木中的至少一种;当杆塔历史运行记录中统计的雷击跳闸率高于10次/(100km·a),则判定该杆塔处于强雷区。郊区或农村可以行政划分来区分,临近水域指的是杆塔周围1km范围内有河流或湖泊。(2)针对不同雷害风险等级制定不同防雷方案,其中轻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中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多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强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具体地:级防范方案:发生过雷害的杆塔及前后共3基杆塔加装避雷器,耐张杆增加一片绝缘子;级防范方案:进线段最靠近变电站的杆塔加装避雷器1组、接地电阻控制在10Ω以内,耐张杆使用复合支柱绝缘子;级防范方案:进线段最靠近变电站的3基杆塔加装避雷器3组、接地电阻控制在10Ω以内;发生过雷害的杆塔及前后共3基杆塔加装避雷器,更换复合支柱绝缘子,接地电阻控制在30Ω以内;耐张杆使用复合支柱绝缘子;级防范方案:发生过雷害的杆塔及前后共3基杆塔加装避雷器,接地电阻控制在10Ω以内;耐张杆增加1-2片绝缘子;超过200米的大档距区段架设单根地线。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云南大理35kV西城线,进行具体说明,杆塔分布如图2所示。(1)搜集本线路地理路径走向信息、杆塔地形信息、历史运行信息,根据图1流程,将该条线路逐基杆塔划分雷击风险等级,具体如表1。表1(2)其中1#-6#、20#-28#位于中雷区,进行级防范方案整改,进线段最靠近变电站的1#杆塔加装避雷器1组、接地电阻控制在10Ω以内,耐张杆使用复合支柱绝缘子。7#-19#位于多雷区,进行级防范方案整改,进线段最靠近变电站的1#-3#杆塔加装避雷器3组、接地电阻控制在10Ω以内;发生过雷害的杆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获取35kV输电线路中各杆塔近五年内的落雷密度、所处的地形地貌、历史运行记录,将杆塔按雷害风险分为轻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强雷区;/n(2)针对不同雷害风险等级制定不同防雷方案,其中轻雷区采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获取35kV输电线路中各杆塔近五年内的落雷密度、所处的地形地貌、历史运行记录,将杆塔按雷害风险分为轻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强雷区;
(2)针对不同雷害风险等级制定不同防雷方案,其中轻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中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多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强雷区采用级防范方案;
其中步骤(1)中,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或杆塔位于山谷中,则直接该杆塔处于轻雷区;
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不在郊区或农村,则判定该杆塔处于中雷区;
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在郊区或农村,但杆塔不在空旷平地,则判定该杆塔处于中雷区;
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在郊区或农村,且杆塔在空旷平地、周围50米以内无遮蔽物,则判定该杆塔处于多雷区;
当杆塔落雷密度>0.78次/(km2.a),且杆塔所连线路在郊区或农村,且杆塔位于复杂地形,则判定该杆塔处于强雷区,复杂地形为山顶、30°以上斜坡、临近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锋朱道俊杨丽李国彬李志伟张国建苏洪羽史良池赵向东熊恒昌王宗明程海萍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大理供电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