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及其燃料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3832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包括氧区流场极板和氢区流场极板,氧区流场极板的顶部贯穿式设有氧均布流道,底部贯穿式设有氧区排水流道和余氧流道,氢区流场极板的顶部贯穿式设有氢均布流道,底部贯穿式设有氢区排水流道和余氢流道;氧区流场极板上以直瀑式结构设有多个氧反应流区;氢区流场极板上以直瀑式结构设有多个与氧反应流区一一对应的氢反应流区。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利用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装配的燃料电池,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加工,流道有利于燃料的均布和载运,避免产物堵塞流道,有利于提高燃料的转化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及其燃料电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燃料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及其燃料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的消耗、环境的不断恶化,寻找可再生的新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成为必然之路,其中燃料电池是新能源的代表之一,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新的动力电源,一般以氢气、碳、甲醇、硼氢化物、煤气或天然气为燃料,作为负极,用空气中的氧作为正极,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目前氢氧燃料电池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燃料电池极板上的流道结构直接影响对燃料的分布和载运能力,决定燃料电池的产能,而现有的燃料电池极板流道采用错综复杂的流道来提高燃料的分布,其机构复杂,制造工艺难度大,同时这种复杂的流道不利燃料的载运。第二,燃料电池产物(水)的排放问题,采用结构复杂的流道,势必造成流道变窄,反应生成的水极易堵塞流道,造成燃料供应中断,导致燃料电池无法正常工作。第三,传统的氢气极板与氧气极板密封件错位设计,由于密封胶线错位安装,密封难度较大,且采用这种错位设置需要更多的空间,降低了双极板面积的有效利用率。第四,燃料在反应时,由于流道长度有限,导致很大部分燃料未来得及参与反应,便被排出,造成燃料回收量大,不利燃料的能量转化。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及其燃料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及其燃料电池,通过横向贯穿的均布流道加上直瀑式的反应流区,提高燃料均布运载,流道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加工,通过采用直瀑、宽体的反应流区,可使反应产物(水)的顺利排出,确保流道的畅通,通过双极板对称设计,避免密封件错位,有利极板密封的同时,提升双极板的面积利用率,氧反应流区和氢反应流区采用对称逆向供气的方式,使两侧流道内的燃料形成浓度差,有利于低浓度的燃料进一步反应,从而有效降低燃料的剩余量,有效提高燃料的转化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一种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包括氧区流场极板和氢区流场极板,所述氧区流场极板的顶部贯穿式设有氧均布流道,底部贯穿式设有氧区排水流道和余氧流道,氢区流场极板的顶部贯穿式设有氢均布流道,底部贯穿式设有氢区排水流道和余氢流道;氧区流场极板上以直瀑式结构设有多个氧反应流区;氢区流场极板上以直瀑式结构设有多个与所述氧反应流区一一对应的氢反应流区;所述氧反应流区包括并排设置的氧气高浓度流道、氧气低浓度流道和余氧回收流道,所述氧气高浓度流道的顶部与所述氧均布流道相互连通,所述氧气高浓度流道的底部设有与氧气低浓度流道相连通的氧区第一通道,所述氧气高浓度流道、氧气低浓度流道和氧区第一通道构成U型结构的反应流道,所述氧区第一通道与所述氧区排水流道相连通,所述余氧回收流道的顶部设有与氧气低浓度流道相连通的氧区第二通道,余氧回收流道的底部与所述氧区排水流道相连通;所述氢反应流区包括并排设置的氢气高浓度流道、氢气低浓度流道和余氢回收流道,所述氢气高浓度流道的顶部与所述氢均布流道相互连通,所述氢气高浓度流道的底部设有与氢气低浓度流道相连通的氢区第一通道,所述氢气高浓度流道、氢气低浓度流道和氢区第一通道构成U型结构的反应流道,所述氢区第一通道与所述氢区排水流道相连通,所述余氢回收流道的顶部设有与氢气低浓度流道相连通的氢区第二通道,余氢回收流道的底部与所述氢区排水流道相连通;所述氧区第一通道、氢区第一通道的下部均封填有防气体溢出的排水棉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通过横向贯穿的均布流道和直瀑式的反应流区,采用这种方式有利燃料的供应和均布,同时减小燃料运载阻力,提高燃料电池对燃料的运载能力,有效解决燃料电池对燃料均布和运载问题,同时流道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加工。二、采用直瀑、宽体的反应流区,可使反应产物(水)顺利排出,有效避免产物堵塞流道,确保流道的畅通。进一步的,所述氧区流场极板和氢区流场极板均采用一次冲压成型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利用所述的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装配的燃料电池,包括权利要求中所述氧区流场极板和氢区流场极板,还包括离子交换膜组、设置在所述离子交换膜组两侧的阴极层、阳极层,所述氧区流场极板封装在阴极层的外侧,所述氢区流场极板封装在所述阳极层的外侧;所述离子交换膜组由离子交换膜骨架、交替排列在所述离子交换膜骨架上的酸性-阳离子交换膜和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组成;相邻所述酸性-阳离子交换膜和碱性-阴离子交换膜为一组设置在氧反应流区与氢反应流区之间,构成独立的燃料反应单元;同组的所述酸性-阳离子交换膜一侧对应氧气低浓度流道,另一侧对应氢气高浓度流道,所述碱性-阴离子交换膜一侧对应氧气高浓度流道,另一侧对应氢气低浓度流道。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燃料电池,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燃料电池两侧的极板采用对称的设计,使两侧的密封件处于对称位置,避免密封件错位,有利极板密封的同时,也提高了极板的机械强度,提升双极板的面积利用率。二、燃料电池的氧反应流区和氢反应流区采用对称逆向供气的方式,使两侧流道内的燃料形成浓度差,这种浓度差可使高浓度区域的燃料在燃料电池的离子交换膜上形成高浓度交换离子,有利于低浓度的燃料进一步反应,从而有效降低燃料的剩余量,有效提高燃料的转化率。三、采用混合式离子交换膜组,同一燃料电池既能通过酸性-阳离子交换膜进行H离子的交换产能,此过程发生在氧气低浓度流道与氢气高浓度流道之间的离子交换,用于进一步消耗掉氧气,减少氧气的回收,也可通过碱性-阴离子交换膜进行OH根离子的交换产能,此过程发生在氢气低浓度流道与氧气高浓度流道之间的离子交换,用于进一步消耗掉氢气,减少氢气的回收。进一步的,所述氧区流场极板和氢区流场极板的封装边缘上均设有密封胶垫,密封胶垫用于燃料电池的密封,避免燃料从流道内泄漏。进一步的,所述阴极层和阳极层均为铂催化剂层。进一步的,所述阴极层对应氧气高浓度流道、氧气低浓度流道的一侧,以及阳极层对应氢气高浓度流道、氢气低浓度流道的一侧均设有蛇形结构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呈纵向排列,凸起部增大燃料与铂催化剂层的接触面积,可进一步提高铂催化剂对燃料进行催化,有利提高的燃料反应的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与氧区流场极板和氢区流场极板的内壁均预留空隙,预留的空隙有利燃料的运送和产物水的排出。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关于燃料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关于燃料电池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关于氧区流场极板的流道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关于燃料电池的离子交换膜组的离子交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离子交换膜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包括氧区流场极板(31)和氢区流场极板(32),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区流场极板(31)的顶部贯穿式设有氧均布流道(311),底部贯穿式设有氧区排水流道(312)和余氧流道(313),氢区流场极板(32)的顶部贯穿式设有氢均布流道(321),底部贯穿式设有氢区排水流道(322)和余氢流道(323);/n氧区流场极板(31)上以直瀑式结构设有多个氧反应流区;/n氢区流场极板(32)上以直瀑式结构设有多个与所述氧反应流区一一对应的氢反应流区;/n所述氧反应流区包括并排设置的氧气高浓度流道(314)、氧气低浓度流道(315)和余氧回收流道(318),所述氧气高浓度流道(314)的顶部与所述氧均布流道(311)相互连通,所述氧气高浓度流道(314)的底部设有与氧气低浓度流道(315)相连通的氧区第一通道(316),所述氧气高浓度流道(314)、氧气低浓度流道(315)和氧区第一通道(316)构成U型结构的反应流道,所述氧区第一通道(316)与所述氧区排水流道(312)相连通,所述余氧回收流道(318)的顶部设有与氧气低浓度流道(315)相连通的氧区第二通道(317),余氧回收流道(318)的底部与所述氧区排水流道(312)相连通;/n所述氢反应流区包括并排设置的氢气高浓度流道(324)、氢气低浓度流道(325)和余氢回收流道(328),所述氢气高浓度流道(324)的顶部与所述氢均布流道(321)相互连通,所述氢气高浓度流道(324)的底部设有与氢气低浓度流道(325)相连通的氢区第一通道(326),所述氢气高浓度流道(324)、氢气低浓度流道(325)和氢区第一通道(326)构成U型结构的反应流道,所述氢区第一通道(326)与所述氢区排水流道(322)相连通,所述余氢回收流道(328)的顶部设有与氢气低浓度流道(325)相连通的氢区第二通道(327),余氢回收流道(328)的底部与所述氢区排水流道(322)相连通;/n所述氧区第一通道(316)、氢区第一通道(326)的下部均封填有防气体溢出的排水棉芯(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氢氧燃料电池双极板进气结构,包括氧区流场极板(31)和氢区流场极板(32),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区流场极板(31)的顶部贯穿式设有氧均布流道(311),底部贯穿式设有氧区排水流道(312)和余氧流道(313),氢区流场极板(32)的顶部贯穿式设有氢均布流道(321),底部贯穿式设有氢区排水流道(322)和余氢流道(323);
氧区流场极板(31)上以直瀑式结构设有多个氧反应流区;
氢区流场极板(32)上以直瀑式结构设有多个与所述氧反应流区一一对应的氢反应流区;
所述氧反应流区包括并排设置的氧气高浓度流道(314)、氧气低浓度流道(315)和余氧回收流道(318),所述氧气高浓度流道(314)的顶部与所述氧均布流道(311)相互连通,所述氧气高浓度流道(314)的底部设有与氧气低浓度流道(315)相连通的氧区第一通道(316),所述氧气高浓度流道(314)、氧气低浓度流道(315)和氧区第一通道(316)构成U型结构的反应流道,所述氧区第一通道(316)与所述氧区排水流道(312)相连通,所述余氧回收流道(318)的顶部设有与氧气低浓度流道(315)相连通的氧区第二通道(317),余氧回收流道(318)的底部与所述氧区排水流道(312)相连通;
所述氢反应流区包括并排设置的氢气高浓度流道(324)、氢气低浓度流道(325)和余氢回收流道(328),所述氢气高浓度流道(324)的顶部与所述氢均布流道(321)相互连通,所述氢气高浓度流道(324)的底部设有与氢气低浓度流道(325)相连通的氢区第一通道(326),所述氢气高浓度流道(324)、氢气低浓度流道(325)和氢区第一通道(326)构成U型结构的反应流道,所述氢区第一通道(326)与所述氢区排水流道(322)相连通,所述余氢回收流道(328)的顶部设有与氢气低浓度流道(325)相连通的氢区第二通道(327),余氢回收流道(328)的底部与所述氢区排水流道(322)相连通;
所述氧区第一通道(316)、氢区第一通道(326)的下部均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黎明宋书范龚靖
申请(专利权)人: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