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2639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系统包括污泥沉淀池、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重介质投加装置、污泥压滤机、污泥成膜机、网状履带和污泥烘干装置,污泥沉淀池和重介质投加装置与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连通,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的污泥出口与污泥压滤机连通,污泥压滤机与污泥成膜机连接,污泥成膜机与污泥烘干装置之间通过网状履带进行成膜污泥传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污泥低温干化,有利于提高污泥干化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
本技术属于污泥处理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加快,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项目如火如荼,污水处理能力日益增加,剩余污泥的产量也随之急剧增加。污泥的处理和处置费用占据整过污水处理过程费用的35~50%。因此,城市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已经变成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污泥处置方法主要可分为土地利用、污泥农用、填埋、能源化利用和综合利用。无论填埋、焚烧、农业利用还是热能利用,污泥脱水干化都是重要的第一步,这使其在整个污泥处理处置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直接接触烘干干燥速度快,但是成品含水率不易控、耗能、产生臭味和粉尘等;太阳能干化能耗低、运行成本低,但是投资高、占地大、受天气制约、干燥速度慢、易滋生蚊虫等;余热干燥污泥技术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成品含水率可控,不过需要高温余热热源,适用场景有限;空气能热泵污泥干燥技术节能、占地小、无二次污染、成品含水率可控过会受外界气温影响。高温干化污泥不可避免存在高耗能、二次污染的问题,为了降低干化成本、减少污染,低温污泥干化技术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如何提高低温污泥干燥速度将会是将来研究一大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实现污泥低温干化,有利于提高污泥干化处理的效率,降低处理成本。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包括污泥沉淀池、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重介质投加装置、污泥压滤机、污泥成膜机、网状履带和污泥烘干装置,所述污泥沉淀池和重介质投加装置分别与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连通,所述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的污泥出口与污泥压滤机连通,所述污泥压滤机与污泥成膜机连接,所述污泥成膜机与污泥烘干装置之间通过网状履带进行成膜污泥传送。所述污泥沉淀池通过抽泥管与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的稀污泥进口连接,所述抽泥管上设有抽泥泵。所述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中设有搅拌装置和泥水分离隔板。所述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通过重介质投加管与重介质投加装置连通,所述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通过絮凝剂投加管与絮凝剂投加装置连通。所述网状履带的网隙面积占表面积的80%以上,通过履带传动装置驱动并导向在污泥烘干装置中呈S形走向设置。所述污泥烘干装置的底部设有加热装置和鼓风装置。所述污泥烘干装置的湿空气出口与除湿装置连通,所述除湿装置的除湿空气通过干空气输送管从底部输送至污泥烘干装置内部。所述除湿装置的冷凝水出口通过管道与储水池连通,所述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的出水口与储水池连通,所述污泥压滤机的出水口连接到储水池。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方法,使用了上述的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包括以下步骤:(1)将污泥沉淀池中的沉降污泥抽入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中并搅拌,投加絮凝剂和重介质,充分混合反应并附着后停止搅拌进行自然沉降;(2)自然沉降至泥液分离界面达到预期高度时,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中设置的泥水分离隔板启动将沉降的下层污泥与上层清液分隔,排出上层清液,将下层污泥排出并输送至污泥压滤机进行压滤;(3)压滤后的污泥输送至污泥成膜机滩涂成薄膜状并输送至网状履带;(4)所述网状履带持续携带薄膜污泥进入污泥烘干装置进行烘干并输出得到干化污泥。所述步骤(3)中污泥成膜机滩涂污泥成薄膜状的厚度为4~10mm;所述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的烘干温度为50~75℃。有益效果第一,本技术将重介质与污泥进行混合附着后沉降,有利于极大地加快污泥沉降的速率,有利于加快污泥干化处理的效率。第二,本技术将污泥与重介质混合并成膜进行干化处理,污泥能够附着于重介质表面形成薄膜,有利于增加污泥的成膜表面积,加速了污泥内水分的蒸发,能够实现污泥的低温干化处理,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第三,污泥烘干装置中产生的蒸发湿空气经过除湿处理后将干空气返回污泥烘干装置进行再利用,有利于充分利用循环空气中的热量,降低装置运行的能耗,有利于节约成本。第四,混合有重介质的干化污泥性质改变,具有更好的回收利用价值。第五,本技术的污泥干化系统结构简单,投资运行成本低,可连续运行,易于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包括污泥沉淀池1、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重介质投加装置9、污泥压滤机16、污泥成膜机17、网状履带19和污泥烘干装置20。污泥沉淀池1和重介质投加装置9分别与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连通,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的污泥出口14与污泥压滤机16连通,污泥压滤机16与污泥成膜机17连接,污泥成膜机17与污泥烘干装置20之间通过网状履带19进行成膜污泥传送。污泥沉淀池1通过抽泥管2与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的稀污泥进口5连接,抽泥管2上设有抽泥泵3。污泥沉淀池1的含固率为10~30g/L,密度在1.0~1.2g/mL。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中设有可变速定时的搅拌装置8和泥水分离隔板11。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通过重介质投加管10与重介质投加装置9连通,通过絮凝剂投加管7与絮凝剂投加装置6连通。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的出水口12与储水池13连通,出水口12位于泥水分离隔板11的上方。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的污泥出口14位于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的底部,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与污泥压滤机16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污泥泵15。污泥压滤机16的出水口连接到储水池13,并通过第一清水泵31进行泵水输送。网状履带19与污泥成膜机17的薄膜污泥出口18对接。网状履带19由不锈钢网盘制成,耐腐蚀,整体网隙面积占表面积80%以上,透风效果好。网状履带19下部与履带传动装置21的传动轮用齿轮相连,通过履带传动装置21驱动并导向在污泥烘干装置20中呈S形走向设置,并从污泥烘干装置20中输出至干污泥运输装置29。污泥烘干装置20的底部设有加热装置23和鼓风装置22。污泥烘干装置20的湿空气出口24与除湿装置26的湿空气入口25连通,除湿装置26的除湿空气通过干空气输送管27从底部输送至污泥烘干装置20内部。除湿装置26的冷凝水出口28通过管道与储水池13连通,并通过第二清水泵30进行泵水输送。一种采用了上述污泥薄膜干燥系统的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污泥沉淀池1中的沉降污泥抽入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中,开启可变速定时搅拌装置8进行搅拌,投加絮凝剂和重介质,充分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泥沉淀池(1)、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重介质投加装置(9)、污泥压滤机(16)、污泥成膜机(17)、网状履带(19)和污泥烘干装置(20),所述污泥沉淀池(1)和重介质投加装置(9)分别与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连通,所述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的污泥出口(14)与污泥压滤机(16)连通,所述污泥压滤机(16)与污泥成膜机(17)连接,所述污泥成膜机(17)与污泥烘干装置(20)之间通过网状履带(19)进行成膜污泥传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泥沉淀池(1)、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重介质投加装置(9)、污泥压滤机(16)、污泥成膜机(17)、网状履带(19)和污泥烘干装置(20),所述污泥沉淀池(1)和重介质投加装置(9)分别与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连通,所述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的污泥出口(14)与污泥压滤机(16)连通,所述污泥压滤机(16)与污泥成膜机(17)连接,所述污泥成膜机(17)与污泥烘干装置(20)之间通过网状履带(19)进行成膜污泥传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淀池(1)通过抽泥管(2)与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的稀污泥进口(5)连接,所述抽泥管(2)上设有抽泥泵(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中设有搅拌装置(8)和泥水分离隔板(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重介质辅助污泥薄膜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重介质混合装置(4)通过重介质投加管(10)与重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登新王飞坤肖政国王曦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銮鑫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