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及开发井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02272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59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及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属于开发井完井技术领域。注入溶解液,从内管柱流进的溶解液可以从底座的过流孔,流向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内,溶解液逐渐充满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外管柱的连接管体的可溶解管会直接与溶解液接触并被溶解液溶解消失。可溶解管消失之后,干燥颗粒物层遇水膨胀,逐渐将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充满。完成对开发井井眼的防砂工序。下放一趟管柱即可完成对开发井井眼的颗粒物的填充,简化了开发井的防砂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及开发井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
本公开涉及开发井完井
,特别涉及一种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及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
技术介绍
开发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用于开采石油或天然气的井。开发井在钻井完井的过程中,一般会采取防砂措施,以防止开发井在后期开发时出现出砂的情况,避免油气藏中的泥沙进入开发井内。开发井常采用砾石填充的方式进行防砂,砾石填充需要用到开发井完井管柱。对开发井进行砾石填充时,通常会先将开发井完井管柱下放到开发井井眼中,开发井完井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形成多个沿开发井井眼的轴线分布的环形空间。通过开发井完井管柱在多个环形空间内填充砾石。相关技术中,在对多个环形空间进行填充时,通常是从开发井井眼的井底到开发井井眼的井口的方向上,对多个环形空间依次进行填充,此过程中需要多次起升或下放开发井完井管柱的内管柱,开发井的防砂工序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及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可以简化开发井的防砂工序。所述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所述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包括外管柱与内管柱,所述外管柱包括底座与连接管体,所述底座与所述连接管体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底座上具有与所述连接管体连通的过流孔,所述连接管体包括筛管、干燥颗粒物层与可溶解管,所述干燥颗粒物层覆盖在所述筛管的外周壁上,所述干燥颗粒物层包括遇水膨胀的干燥颗粒物,所述可溶解管覆盖在所述干燥颗粒物层的外周壁上;所述内管柱同轴位于所述连接管体内,所述内管柱的一端插入所述底座并与所述过流孔连通。可选地,所述干燥颗粒物为聚氨酯聚合物或发泡聚苯乙烯聚合物。可选地,所述可溶解管采用掺杂有稀土元素的镁铝合金制作得到。可选地,所述外管柱还包括过流板,所述过流板与所述过流孔过盈配合,所述过流板上具有多个过水孔。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筒节、圆形板与半球形板,所述筒节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体的一端同轴密封连接,所述圆形板同轴固定在所述筒节内,所述圆形板上具有同轴的定位孔,所述筒节的另一端则与半球形板的端面同轴固定,所述过流孔位于所述半球形板上。可选地,所述内管柱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管节与第二管节,所述第一管节的外径与内径均大于第二管节的内径与外径,所述第二管节同轴位于所述定位孔内。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所述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采用如前所述的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实现,所述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包括:在开发井井眼下放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干燥颗粒物层的体积为所述可溶解管的外周壁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的体积的0.2~0.3倍;向所述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的内管柱内通入溶解液,所述溶解液将外管柱的可溶解管溶解且所述干燥颗粒物层膨胀充满所述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可选地,所述向所述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的内管柱内通入溶解液,包括:向所述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的内管柱内通入溶解液,且向所述内管柱内通入溶解液的时长为0.5~1h。可选地,所述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还包括:在开发井井眼下放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之前,将所述外管柱中的筛管与可溶解管同轴连接至所述外管柱的底座上,所述外管柱的筛管与所述可溶解管之间的空间的体积为填充体积;在所述筛管与所述可溶解管之间压缩填充所述干燥颗粒物,填充的所述干燥颗粒物的体积为所述填充体积的5~10倍,形成所述干燥颗粒物层。可选地,所述可溶解管采用掺杂有稀土元素的镁铝合金制作得到,所述溶解液为包含有氯离子的溶解液。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将外管柱的第一管柱的外壁密封固定在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上,并下放内管柱到外管柱内。再从内管柱内注入溶解液,内管柱同轴位于连接管体内,内管柱的一端插入底座并与过流孔连通,从内管柱流进底座的溶解液可以从底座的过流孔流向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内,溶解液逐渐充满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而由于外管柱的连接管体包括筛管,与依次覆盖在筛管的外周壁上的干燥颗粒物层与可溶解管。连接管体的可溶解管会直接与溶解液接触并被溶解液溶解消失。可溶解管消失之后,干燥颗粒物层内的干燥颗粒物遇水膨胀,逐渐将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充满。完成对开发井井眼的防砂工序。下放一趟管柱即可完成对开发井井眼的颗粒物的填充,简化了开发井的防砂工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发井完井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内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坐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丢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流程图;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流程图;图8~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的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包括外管柱1与内管柱2。外管柱1包括底座11与连接管体12,底座11与连接管体12的一端密封连接,底座11上具有与连接管体12连通的过流孔11a,连接管体12包括筛管121、干燥颗粒物层122与可溶解管123,干燥颗粒物层122覆盖在筛管121的外周壁上,干燥颗粒物层122包括遇水膨胀的干燥颗粒物,可溶解管123覆盖在干燥颗粒物层122的外周壁上。内管柱2同轴位于连接管体12内,内管柱2的一端插入底座11并与过流孔11a连通。将外管柱1的外壁密封固定在开发井井眼100的井壁上,并下放内管柱2到外管柱1内,内管柱2的一端插入底座11并与过流孔11a连通。从内管柱2内注入溶解液,从内管柱2流进的溶解液可以从底座11的过流孔11a,流向外管柱1与开发井井眼100的井壁之间的空间S内,溶解液逐渐充满外管柱1与开发井井眼100的井壁之间的空间S。而由于外管柱1的连接管体12包括筛管121、干燥颗粒物层122与可溶解管123,可溶解管123同轴套设在筛管121上,且干燥颗粒物层122夹设固定在筛管121与可溶解管123之间。连接管体12的可溶解管123会直接与溶解液接触并被溶解液溶解消失。可溶解管123消失之后,干燥颗粒物层122遇水膨胀,逐渐将外管柱1与开发井井眼100的井壁之间的空间S充满。完成对开发井井眼100的颗粒物的填充。下放一趟管柱即可完成对开发井井眼100的颗粒物的填充,简化了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包括外管柱(1)与内管柱(2),/n所述外管柱(1)包括底座(11)与连接管体(12),所述底座(11)与所述连接管体(12)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底座(11)上具有与所述连接管体(12)连通的过流孔(11a),所述连接管体(12)包括筛管(121)、干燥颗粒物层(122)与可溶解管(123),所述干燥颗粒物层(122)覆盖在所述筛管(121)的外周壁上,所述干燥颗粒物层(122)包括遇水膨胀的干燥颗粒物,所述可溶解管(123)覆盖在所述干燥颗粒物层(122)的外周壁上;/n所述内管柱(2)同轴位于所述连接管体(12)内,所述内管柱(2)的一端插入所述底座(11)并与所述过流孔(11a)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包括外管柱(1)与内管柱(2),
所述外管柱(1)包括底座(11)与连接管体(12),所述底座(11)与所述连接管体(12)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底座(11)上具有与所述连接管体(12)连通的过流孔(11a),所述连接管体(12)包括筛管(121)、干燥颗粒物层(122)与可溶解管(123),所述干燥颗粒物层(122)覆盖在所述筛管(121)的外周壁上,所述干燥颗粒物层(122)包括遇水膨胀的干燥颗粒物,所述可溶解管(123)覆盖在所述干燥颗粒物层(122)的外周壁上;
所述内管柱(2)同轴位于所述连接管体(12)内,所述内管柱(2)的一端插入所述底座(11)并与所述过流孔(11a)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颗粒物为聚氨酯聚合物或发泡聚苯乙烯聚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解管(123)采用掺杂有稀土元素的镁铝合金制作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柱(1)还包括过流板(13),所述过流板(13)与所述过流孔(11a)过盈配合,所述过流板(13)上具有多个过水孔(131)。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包括筒节(111)、圆形板(112)与半球形板(113),所述筒节(11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体(12)的一端同轴密封连接,所述圆形板(112)同轴固定在所述筒节(111)内,所述圆形板(112)上具有同轴的定位孔(112a),所述筒节(111)的另一端则与半球形板(113)的端面同轴固定,所述过流孔(11a)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言理付大其杨延征聂上振徐禄帆曾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