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副车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2175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和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副车架包括两个纵梁、前横梁、后横梁和控制臂安装单元,于各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构造有向后副车架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并于各延伸部上均设有安装位,且相邻于各延伸部,于纵梁上分别构造有向后副车架的内侧延伸的连接部;前横梁和后横梁均为沿后副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管梁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后副车架,通过使前横梁和后横梁采用管梁结构,相较于冲压件构成的后副车架,减少了本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数量;另外,通过在纵梁上设置连接部,又可便于前、后横梁与纵梁间的零件,且也可允许前、后横梁直接采用型材制成,从而相较于液压管构成的后副车架,又可降低本后副车架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副车架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后副车架的车辆。
技术介绍
副车架是连接车辆车身与悬挂的中间缓冲体,通过调节悬架的刚度,可以调节车辆舒适性与操控性之间的配比关系。现有技术中的后副车架通常采用冲压板件或液压管件焊接而成,对于冲压板件构成的后副车架,其需要较多的冲压件搭接扣合而成,会需要较多的模具、并具有较多的焊道,大大增加了成本。而对于液压管件构成的后副车架,虽然焊道较少,但液压成型时液压模具和液压系统的成本较高,且效率也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后副车架,其零部件较少,且成本较低。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后副车架,包括:纵梁,为于所述后副车架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的两个,于各所述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构造有向所述后副车架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并于各所述延伸部上均设有安装位,且相邻于各所述延伸部,于所述纵梁上分别构造有向所述后副车架的内侧延伸的连接部;前横梁和后横梁,均为沿所述后副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管梁结构,且所述前横梁固连于位于所述纵梁前端的两侧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后横梁固连于位于所述纵梁后端的两侧所述连接部之间;控制臂安装单元,于各所述纵梁上分别设置,各所述纵梁上的所述控制臂安装单元位于前端的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的交汇处,并包括位于所述纵梁上部的上控制臂安装部和位于所述纵梁下部的下控制臂安装部。进一步的,所述上控制臂安装部包括截面呈“n”形的上控制臂安装板,且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板上开设有上控制臂安装孔。进一步的,所述下控制臂安装部包括相对布置的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前安装板和所述后安装板之间的连接板,且于所述前安装板和所述后安装板上对应设有下控制臂安装孔。进一步的,于所述后安装板上构造有稳定杆安装部。进一步的,于所述后横梁上设有相对布置的两个后横臂安装支架,且所述后横臂安装支架上构造有后横臂安装部和后轮线束调整部。进一步的,所述后横梁的中部相对于两端具有向所述后副车架后方的弯曲。进一步的,设于所述后横臂安装支架上的后横臂安装孔,所述后轮线束调整部包括相对布置于所述后横臂安装孔两侧的两个切舌,且两侧的所述切舌由构造于自身上的平直面正对布置。进一步的,各所述纵梁均由纵梁上板和纵梁下板扣合固连而成。进一步的,所述纵梁上板的后端相对于所述纵梁下板外凸设置,并于所述纵梁上板的外凸位置开设有后悬举升定位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后副车架,通过使前横梁和后横梁采用管梁结构,相较于冲压件构成的后副车架,减少了本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数量;另外,通过在纵梁上设置连接部,又可便于前、后横梁与纵梁间的零件,且也可允许前、后横梁直接采用型材制成,从而相较于液压管构成的后副车架,又可降低本后副车架的成本,进而使得本后副车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2)上控制臂安装板的截面呈“n”形,有利于提高上控制臂安装板的结构强度,从而可提高上控制臂的安装稳定性。(3)下控制臂安装部由前安装板、后安装板和连接板组成,不仅结构简单,同时也可使得下控制臂安装部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4)于后安装板上构造有稳定杆安装部,可进一步提高后副车架的使用效果。(5)将后轮线束调整部构造于后横臂安装支架上,可减少后副车架的零部件数量。(6)后横梁的中部向后副车架的后方弯曲,有利于提高后横梁的结构强度。(7)后轮线束调整部采用切舌,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8)纵梁由纵梁上板和纵梁下板扣合固连而成,有利于降低纵梁的加工成本。(9)于纵梁上板上设置后悬举升定位孔,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副车架的使用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后副车架。本技术所述的车辆与上述后副车架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副车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纵梁,101-延伸部,102-连接部,103-纵梁上板,104-纵梁下板;2-后安装板,201-稳定杆安装孔;3-下控制臂安装孔,4-前安装板,5-安装套管;6-上控制臂安装板,601-上控制臂安装孔;7-前横梁,8-后悬举升定位孔;9-后横臂安装支架,901-后横臂安装孔,902-切舌;10-后横梁,11-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如图1和图2中所示,在整体结构上,其包括两个纵梁1、前横梁7、后横梁10和控制臂安装单元。其中,两个纵梁1于后副车架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且为降低加工成本和整体重量,本实施例的纵梁1内部中空,并由冲压而成的纵梁上板103和纵梁下板104扣合固连而成。另外,由图3中所示,纵梁上板103的后端相对于纵梁下板104外凸设置,并于纵梁上板103的外凸位置开设有后悬举升定位孔8。仍由图1和图2中所示,于各纵梁1的前后两端分别构造有向后副车架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101,且于两端的各延伸部101上分别设有安装位,以用于与车身连接。本实施例的安装位具体为嵌装固定于纵梁1中的安装套管5,且安装套管5的两端相对于纵梁1外凸设置,其具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类似。另外,如图1中所示,相邻于各延伸部101,于纵梁1上分别构造有向后副车架的内侧延伸的连接部102,以便于与前横梁7和后横梁10连接。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为降低加工成本,本实施例的前横梁7和后横梁10均为沿后副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管梁结构,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前横梁7和后横梁10优选采用圆管型材制成。其中,前横梁7固连于位于纵梁1前端的两侧连接部102之间,而后横梁10则固连于位于纵梁1后端的两侧连接部102之。另外,为提高使用效果,如图1中所示,于后横梁10上设有相对布置的两个后横臂安装支架9,且于后横臂安装支架9上构造有后横臂安装部和后轮线束调整部。此时,为提高后横臂的安装效果,由图2中所示,后横梁10的中部相对于两端具有向后副车架后方的弯曲,以此可提高后横梁10的结构强度。另外,为兼顾后横臂安装支架9的结构强度和加工成本,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纵梁(1),为于所述后副车架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的两个,于各所述纵梁(1)的前后两端分别构造有向所述后副车架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101),并于各所述延伸部(101)上均设有安装位,且相邻于各所述延伸部(101),于所述纵梁(1)上分别构造有向所述后副车架的内侧延伸的连接部(102);/n前横梁(7)和后横梁(10),均为沿所述后副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管梁结构,且所述前横梁(7)固连于位于所述纵梁(1)前端的两侧所述连接部(102)之间,所述后横梁(10)固连于位于所述纵梁(1)后端的两侧所述连接部(102)之间;/n控制臂安装单元,于各所述纵梁(1)上分别设置,各所述纵梁(1)上的所述控制臂安装单元位于前端的所述延伸部(101)与所述连接部(102)的交汇处,并包括位于所述纵梁(1)上部的上控制臂安装部和位于所述纵梁(1)下部的下控制臂安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梁(1),为于所述后副车架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的两个,于各所述纵梁(1)的前后两端分别构造有向所述后副车架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101),并于各所述延伸部(101)上均设有安装位,且相邻于各所述延伸部(101),于所述纵梁(1)上分别构造有向所述后副车架的内侧延伸的连接部(102);
前横梁(7)和后横梁(10),均为沿所述后副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管梁结构,且所述前横梁(7)固连于位于所述纵梁(1)前端的两侧所述连接部(102)之间,所述后横梁(10)固连于位于所述纵梁(1)后端的两侧所述连接部(102)之间;
控制臂安装单元,于各所述纵梁(1)上分别设置,各所述纵梁(1)上的所述控制臂安装单元位于前端的所述延伸部(101)与所述连接部(102)的交汇处,并包括位于所述纵梁(1)上部的上控制臂安装部和位于所述纵梁(1)下部的下控制臂安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臂安装部包括截面呈“n”形的上控制臂安装板(6),且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板(6)上开设有上控制臂安装孔(6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控制臂安装部包括相对布置的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2),以及连接于所述前安装板(4)和所述后安装板(2)之间的连接板(11),且于所述前安装板(4)和所述后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立冬赵一狄田江涛孙玉邹升阳刘月龙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