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1739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水渠、生态净化塘和出水渠,河道水由引水渠引入生态净化塘,河水净化之后由出水渠排出至原河道,所述引水渠设置有生态透水坝,所述生态净化塘内设吸附填料过滤区和水下生态回流墙,所述引水渠边设置有植被缓冲带,所述生态净化塘和出水渠的内侧设置有挺水植物种植区,外侧设置有植被缓冲带。其有益效果是:充分利用河道周边废弃坑塘,既能净化河道水质,同时系统内搭配种植水生植物能提升河道周边景观,有利于河道水环境和水景观建设。利用植物净化、微生物净化原理,设计吸附填料过滤区、水下生态回流墙和挺水植物种植区,通过绿色、生态方法对水质净化,不涉及任何化学药剂添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环境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用于治理河道水质。
技术介绍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0%左右。大部分村镇居民沿河道居住,河道不仅作为两岸居民生活用水的水塘,而且又是收纳居民生活排水的接受体,随着生活污水数量的逐渐增加,河道渐渐减弱甚至丧失了原有的自净功能,使得河道内大量COD、氮、磷和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增加,造成水质恶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国现行的污水处理技术是通过管网过滤和化学药剂消毒处理来实现水质净化的,这种处理方式需要建设巨大的水收集系统、存储系统。由于河道数量大、面积广、水流方向不固定等因素,很难将传统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到河道治理上来。大多数河道具有行洪功能,为保证行洪,难以将各种治理设施应用在原河道内。一般农村河道两侧存在大大小小的废弃坑塘,杂草丛生,导致河道两侧景观效果差,如能将废弃坑塘利用来进行污染河道水质的生态净化,不仅能净化河道水质,同时也能美化河道两侧景观,对于河道水环境、水景观建设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充分利用河道周边废弃坑塘,既能净化河道水质,同时系统内搭配种植水生植物能提升河道周边景观,有利于河道水环境和水景观建设的处理河道水质的旁侧生态净化系统,是本专利技术的创研动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充分利用河道周边废弃坑塘,既能净化河道水质,同时系统内搭配种植水生植物能提升河道周边景观,有利于河道水环境和水景观建设的处理河道水质的旁侧生态净化系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其技术方案为: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水渠、生态净化塘和出水渠,河道水由引水渠引入生态净化塘,河水净化之后由出水渠排出至原河道,所述引水渠设置有生态透水坝,所述生态净化塘内设吸附填料过滤区和水下生态回流墙,所述引水渠边设置有植被缓冲带,所述生态净化塘和出水渠的内侧设置有挺水植物种植区,外侧设置有植被缓冲带。优选地,所述河道中设置有过水坝,过水坝高于常水位0.5m,过水坝选择橡胶坝或土石坝,河道旁设置有多个旁侧生态净化系统,旁侧生态净化系统根据河道两侧现状多级布置,构建水质净化系统和河道景观系统。优选地,沿水流方向,在过水坝前端20m之外建造引水渠,通过引水渠引水至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引水渠宽5~10m。优选地,生态透水坝由铁网外框和毛石、砾石组成,铁网外框迎水面内网格间距10mm*10mm,迎水面网格间距设置为小间距,用于阻拦、收集水面垃圾,同时通过物理沉降作用去除部分悬浮物。优选地,铁网外框其他面网格间距50mm*50mm,毛石、砾石规格80mm~120mm,利用砾石表面积的吸附沉降对水体进行预处理。优选地,所述吸附填料过滤区设置在生态净化塘前端,吸附填料过滤区由A石笼单元和B石笼单元交替链接组成;A石笼单元外框为0.5m*0.5m*0.5m的正方体,石笼网材质,石笼网格间距为50mm;内部填充砾石,砾石尺寸80~120mm;B石笼单元外框为0.5m*0.5m*0.5m的正方体,石笼网材质,石笼网格间距为10mm;内部填充火山岩和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多孔树脂材料,火山岩和多孔树脂材料的平均粒径大于20mm;多孔树脂材料在微生物菌剂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微生物充分填满树脂微孔中,多孔树脂材料与火山岩填料以体积比1:2的组合填充至石笼单元内。优选地,A石笼单元、B石笼单元交替放置,单元之间用铁丝固定,根据生态净化塘尺寸堆砌固定组成吸附填料过滤区。优选地,水下生态回流墙由具有水质净化作用的苦草、狐尾藻、金鱼藻或菹草中的一种或任几种组成,生态回流墙宽约2~5m,呈圆弧状,植物种植呈条状分块种植,根据生态净化塘尺寸及水质改善需求设计一道或多道水下生态回流墙。优选地,在生态净化塘的塘边1m范围内种植挺水植物,植挺水植物是芦苇、菖蒲或美人蕉中的一种或任几种;植被缓冲带铺设大砾石和小砾石,大砾石铺设在底层,小砾石上种植植被,大砾石厚10-20mm,粒径为15-30mm,小砾石厚5-10mm,粒径为5-8mm。优选地,出水渠内设置生态浮岛,出水渠宽5~10m,出水渠边坡同引水渠边坡设计,设置植物缓冲带,出水渠边坡种植矮株挺水植物,矮株挺水植物是石菖蒲、黄菖蒲、水芹菜、茭白或香蒲中的一种或任几种,对水质进一步净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包括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河道周边废弃坑塘,既能净化河道水质,同时系统内搭配种植水生植物能提升河道周边景观,有利于河道水环境和水景观建设。(2)本专利技术利用植物净化、微生物净化原理,设计吸附填料过滤区、水下生态回流墙和挺水植物种植区,通过绿色、生态方法对水质净化,不涉及任何化学药剂添加。(3)本专利技术通过前置垃圾收集、悬浮物沉降,中间段微生物净化、水生植物净化和后端挺水植物净化后,能实现COD去除率≥60%,BOD去除率≥50%,氨氮去除率≥40%。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烟河道设置旁侧生态净化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植被缓冲带示意图。图4为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旁侧生态净化系统;1、引水渠;2、生态净化塘;20、吸附填料过滤区;21、A石笼单元;22、B石笼单元;23、水下生态回流墙;3、出水渠;4、生态透水坝;5、植被缓冲带;50、大砾石;51、小砾石;6、挺水植物种植区;7、河道;8、过水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加以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100,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水渠1、生态净化塘2和出水渠3,河道7水由引水渠1引入生态净化塘2,河水净化之后由出水渠3排出至原河道7,所述引水渠1设置有生态透水坝4,所述生态净化塘2内设吸附填料过滤区20和水下生态回流墙23,所述引水渠1边设置有植被缓冲带5,所述生态净化塘2和出水渠3的内侧设置有挺水植物种植区6,外侧设置有植被缓冲带5。河水经过生态透水坝4一级预处理、吸附填料过滤区20二级生物净化和水下生态回流墙23三级强化净化,净化效果好。引水渠1边坡采用柔性设计,设计为植被缓冲带5。植被缓冲带5主要作用为减少水体面源污染,减少径流雨水污染。引水渠1下接生态净化塘2,生态净化塘2利用废弃坑塘并进行疏挖形成。生态净化塘2挖深1.5m~2.5m,边坡比1:3。生态净化塘2内设置吸附填料过滤区20、水下生态回流墙23区和挺水植物种植区6。生态净化塘2边坡同引水渠1边坡设计,设置植物缓冲带。参见图2所示,所述河道7中设置有过水坝8,过水坝8高于常水位0.5m,过水坝8可选择橡胶坝或土石坝,方便将河水引入旁侧生态净化系统100,河道7旁设置有多个旁侧生态净化系统100,旁侧生态净化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水渠、生态净化塘和出水渠,河道水由引水渠引入生态净化塘,河水净化之后由出水渠排出至原河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渠设置有生态透水坝,所述生态净化塘内设吸附填料过滤区和水下生态回流墙,所述引水渠边设置有植被缓冲带,所述生态净化塘和出水渠的内侧设置有挺水植物种植区,外侧设置有植被缓冲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引水渠、生态净化塘和出水渠,河道水由引水渠引入生态净化塘,河水净化之后由出水渠排出至原河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渠设置有生态透水坝,所述生态净化塘内设吸附填料过滤区和水下生态回流墙,所述引水渠边设置有植被缓冲带,所述生态净化塘和出水渠的内侧设置有挺水植物种植区,外侧设置有植被缓冲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中设置有过水坝,过水坝高于常水位0.5m,过水坝选择橡胶坝或土石坝,河道旁设置有多个旁侧生态净化系统,旁侧生态净化系统根据河道两侧现状多级布置,构建水质净化系统和河道景观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水流方向,在过水坝前端20m之外建造引水渠,通过引水渠引水至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引水渠宽5~1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生态透水坝由铁网外框和毛石、砾石组成,铁网外框迎水面内网格间距10mm*10mm,用于阻拦、收集水面垃圾,同时通过物理沉降作用去除部分悬浮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铁网外框其他面网格间距50mm*50mm,毛石、砾石规格80mm~120mm,利用砾石表面积的吸附沉降对水体进行预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旁侧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填料过滤区设置在生态净化塘前端,吸附填料过滤区由A石笼单元和B石笼单元交替链接组成;
A石笼单元外框为0.5m*0.5m*0.5m的正方体,石笼网材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田田苏畅郑泽铭
申请(专利权)人:岭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