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螯螯虾的底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1716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螯螯虾的底料,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甘蔗渣80‑100份、麦秆40‑60份、玉米芯70‑80份、柳丝30‑50份,贝壳粉10‑20份、茶麸20‑30份、腐殖酸50‑60份、矿物质30‑40份、微生物菌群5‑20份、蒲公英10‑18份和黄芪8‑16份;所述微生物菌群包括乳酸菌、光合细菌和酵母菌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乳酸菌可以为植物乳杆菌或干酪乳杆菌的至少一种。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因水质受到污染而导致红螯螯虾存活率受到影响的问题,在自然植物纤维和微生物菌群以及贝壳粉的结合下实现了改善养殖水质和提高红螯螯虾存活率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螯螯虾的底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产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螯螯虾的底料。
技术介绍
红螯螯虾(拉丁名:Cheraxquadric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原产澳大利亚,外形酷似海中龙虾,是世界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该虾体色褐绿,螯的外侧顶端有一膜质鲜红带,美丽好看,故又被誉为红螯螯虾。红螯螯虾为雌雄异体,性比为雌:雄=1.16:1,雌雄比例接近,雌性略为优势。整个躯体由体表被覆几丁质甲壳的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全身有20节,头胸部13节。头胸甲保护着内脏器官,头胸甲前有一向前延伸的额剑,两边各有3~4个棘。头胸甲背部有4条沿身体纵轴方向排列的脊。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援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青萍、面条草。动物性食物喜食水丝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鱼肉等。红螯螯虾在河流、水库、池塘都能生活,白天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法。常在砖、瓦、砾石的间隙中爬行或潜伏在池塘的天然洞穴中及人工洞穴中,在较软的池底中有掘穴能力。有时亦沿池壁上爬或攀伏于水生植物的根和密叶中。喂养时,一般投喂鱼虾用配合饵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10%。投喂分早晚二次,由于其摄食习性一般在傍晚及夜间靠池边觅食,所以傍晚投喂应占总量的2/3左右。投喂采取定点与池边泼洒相结合。由于红螯螯虾为杂食腐屑食性,因而适当增加植物性饲料投喂是必要的。养殖前期,可在池边投放些干草,每月投草40kg;后期则可投喂黄豆、大麦等。整个养殖期投喂量根据水温作适当调整,开始由于水温低,摄食弱,投饵率较低,约按体重的6%左右投喂,中期水温高,摄食旺盛,按体重10%左右投喂,以后随水温降低,投饵率随之下降,达到3%左右。但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淡水虾的排泄物和实务残渣影响到水质,使得水中形成氨氮和亚硝酸盐,破坏水中的生态平衡。此外,水质的破坏则会导致更换养殖场中水的次数,换水次数越多,则会浪费水资源和提高了养殖成本,不利于环保。水质的污染直接造成有害细菌的含量增加,影响到红螯螯虾的存活率。养殖场水底还存在着杂鱼及有害的虫类,同样影响着红螯螯虾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红螯螯虾的底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因水质受到污染而导致红螯螯虾存活率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改善养殖水质和提高红螯螯虾存活率的技术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红螯螯虾的底料,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甘蔗渣80-100份、麦秆40-60份、玉米芯70-80份、柳丝30-50份,贝壳粉10-20份、茶麸20-30份、腐殖酸50-60份、矿物质30-40份、微生物菌群5-20份、蒲公英10-18份和黄芪8-16份;所述微生物菌群包括乳酸菌、光合细菌和酵母菌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乳酸菌可以为植物乳杆菌或干酪乳杆菌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光合细菌包括沼泽红假单细胞均或混球红细菌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酵母菌可以为酿酒酵母菌。优选的,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甘蔗渣80-90份、麦秆40-50份、玉米芯70-75份、柳丝30-40份,贝壳粉10-15份、茶麸20-25份、腐殖酸50-55份、矿物质30-35份、微生物菌群5-13份、蒲公英10-14份和黄芪8-12份。优选的,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甘蔗渣90-100份、麦秆50-60份、玉米芯75-80份、柳丝40-50份,贝壳粉15-20份、茶麸25-30份、腐殖酸55-60份、矿物质35-40份、微生物菌群13-20份、蒲公英14-18份和黄芪12-16份。更优选的,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甘蔗渣90份、麦秆50份、玉米芯75份、柳丝40份,贝壳粉15份、茶麸25份、腐殖酸55份、矿物质35份、微生物菌群13份、蒲公英14份和黄芪12份。更优选的,所述微生物菌群包括乳酸菌、光合细菌和酵母菌。特别优选的,所述乳酸菌包括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所述光合细菌包括沼泽红加单细胞菌和浑球红细菌。本申请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甘蔗渣、麦秆、玉米芯和柳丝等自然植物纤维结合微生物菌群以及中药和贝壳粉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使得在甘蔗渣麦秆、玉米芯和柳丝等自然植物纤维在水池底部形成发酵床,纤维内形成大量微孔为各种有益菌提供良好的附着位置,从而为各种分解淡水虾粪便及食物残渣的有益菌创造了良好条件。并且维持了水底地质生态平衡,抑制了水体内氨氮、亚硝酸盐的形成。再者,甘蔗渣、柳丝等植物纤维在发酵分解中,逐步向水体内释放碳源,提高水体中的碳氧化,确保完成有效的生物絮凝反应,形成大量生物絮团,成为虾蟹优良饲料,减少饲料的投喂量。生物絮团与微生物可以结合水中的氨离子,减少氨氮及亚硝酸盐浓度,极大减少换水量。此外,包括乳酸菌、光合细菌和酵母菌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菌群可以在水体中维持硝化菌、亚硝化菌、芽孢杆菌、乳酸菌、丁梭酸菌等生存繁殖,结合碳源及有效增氧设备,维持水体内生态平衡。另外,茶麸可以灭杀养殖水体中的杂鱼及有害虫类,确保底部清爽,还可促进虾蟹脱壳。腐殖酸可以重构底部,活化、络合各种微量元素,贝壳粉则有利于提高水体总碱度、总硬度,从而确保ph值稳定。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因水质受到污染而导致红螯螯虾存活率下降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改善养殖水质和提高红螯螯虾存活率技术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通过提供一种红螯螯虾的底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因水质受到污染而导致红螯螯虾存活率受到影响的问题,在自然植物纤维和微生物菌群以及贝壳粉的结合下实现了改善养殖水质和提高红螯螯虾存活率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如下:采用甘蔗渣、麦秆、玉米芯和柳丝等自然植物纤维结合微生物菌群以及中药和贝壳粉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使得在甘蔗渣麦秆、玉米芯和柳丝等自然植物纤维在水池底部形成发酵床,纤维内形成大量微孔为各种有益菌提供良好的附着位置,从而为各种分解淡水虾粪便及食物残渣的有益菌创造了良好条件。并且维持了水底地质生态平衡,抑制了水体内氨氮、亚硝酸盐的形成。再者,甘蔗渣、柳丝等植物纤维在发酵分解中,逐步向水体内释放碳源,提高水体中的碳氧化,确保完成有效的生物絮凝反应,形成大量生物絮团,成为虾蟹优良饲料,减少饲料的投喂量。生物絮团与微生物可以结合水中的氨离子,减少氨氮及亚硝酸盐浓度,极大减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螯螯虾的底料,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n甘蔗渣80-100份、麦秆40-60份、玉米芯70-80份、柳丝30-50份,贝壳粉10-20份、茶麸20-30份、腐殖酸50-60份、矿物质30-40份、微生物菌群5-20份、蒲公英10-18份和黄芪8-16份;所述微生物菌群包括乳酸菌、光合细菌和酵母菌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乳酸菌可以为植物乳杆菌或干酪乳杆菌的至少一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螯螯虾的底料,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甘蔗渣80-100份、麦秆40-60份、玉米芯70-80份、柳丝30-50份,贝壳粉10-20份、茶麸20-30份、腐殖酸50-60份、矿物质30-40份、微生物菌群5-20份、蒲公英10-18份和黄芪8-16份;所述微生物菌群包括乳酸菌、光合细菌和酵母菌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乳酸菌可以为植物乳杆菌或干酪乳杆菌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螯螯虾的底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合细菌包括沼泽红假单细胞均或混球红细菌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螯螯虾的底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酵母菌可以为酿酒酵母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螯螯虾的底料,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甘蔗渣80-90份、麦秆40-50份、玉米芯70-75份、柳丝30-40份,贝壳粉10-15份、茶麸20-25份、腐殖酸50-55份、矿物质30-35份、微生物菌群5-13份、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建明杨雷杨霄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善水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