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9931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属于冷链物流技术领域,其包括蓄冷管、分液管、回气集管、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蓄冷管包括蓄冷壳体和充冷入口管和充冷出口管;所述充冷入口管、充冷出口管分别与分液管和回气集管相连;所述第一截止阀连接充冷入口管和分液管;所述第二截止阀连接充冷出口管和回气集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能够快速的进行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的连接,以及后期维护时能够快速的进行拆卸,且重新安装后无需抽真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冷链物流
,尤其涉及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蓄冷技术是一项合理利用电网资源的制冷节能新技术,目前已大量运用于空调系统中,在冷藏系统中的应用也在发展中。随着电力公司分段计费制度的推行和世界能源的日益紧张,发展蓄冷式冷藏运输装备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现有蓄冷式冷藏运输装备主要通过密封的蓄冷板或蓄冷条的充冷与释冷来维持箱体内的温度。蓄冷条的充冷管路中直接通入制冷剂,它需要焊接比较复杂的制冷系统管路,因此蓄冷条的前期安装及后期维护会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能够快速的进行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的连接,以及后期维护时能够快速的进行拆卸,且重新安装后无需抽真空。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其包括:蓄冷管,其包括蓄冷壳体和充冷入口管和充冷出口管;分别与充冷入口管、充冷出口管对应相连的分液管和回气集管;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连接充冷入口管和分液管;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连接充冷出口管和回气集管。优选地,所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的结构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均包括阀体、与阀体相通的进口、与阀体相通的出口。优选地,所述第一截止阀中的进口与分液管连通,所述第一截止阀中的出口与冲冷入口管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二截止阀中的进口与回气集管连通,所述第二截止阀中出口与冲冷出口管相连。优选地,所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还均包括固定基座、螺母和螺帽,所述固定基座与阀体固定相连,所述螺母设置于出口处,所述螺帽设置于阀体的末端。优选地,所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中的进口分别与分液管和回气集管焊接。优选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中的出口分别通过扩口螺纹与冲冷入口管、冲冷出口管连接,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中的螺母分别控制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与冲冷入口管、冲冷出口管的连接松紧程度。优选地,所述充冷入口管和充冷出口管与所述蓄冷壳体的同一端相连。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蓄冷管中充冷入口管、充冷出口管分别与分液管和回气集管之间加装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拆卸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前将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锁紧,避免破坏充冷管路中的真空环境。蓄冷管中充冷入口管、充冷出口管分别与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之间通过扩口螺纹连接,方便拆卸,无需动火,简化了作业流程。重新安装蓄冷管时,利用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的制冷剂吹扫充冷管路中的空气,无需再抽真空,缩短了维护的时间和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蓄冷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蓄冷管通过扩口螺纹并与螺母相连。图4为实施例中第一截止阀或第二截止阀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中第一截止阀与分液管连接或第二截止阀与回气集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请参照图1-图5,本技术公开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其包括蓄冷管1、分液管12、回气集管13、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7;所述蓄冷管1通过第一截止阀3、第二截止阀7分别与分液管12、回气集管13相连。利用第一截止阀3、第二截止阀7将分液管12、回气集管13与所述蓄冷管1相连,能够快速的进行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的连接,以及后期维护时能够快速的进行拆卸,另外可通过控制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7的开度,利用制冷剂吹扫充冷管路中的空气,无需再抽真空,缩短了维护的时间和成本。在本实施例中,蓄冷管1包括蓄冷壳体和充冷入口管2和充冷出口管6;所述充冷入口管2和充冷出口管6与蓄冷壳体的同一端相连,且所述充冷入口管2与充冷出口管6均伸出所述蓄冷壳体的端部。所述分液管12和回气集管13分别与充冷入口管2、充冷出口管6相连。具体来说,分液管12通过第一截止阀3与充冷入口管2相连,所述回气集管13通过第二截止阀7与所述充冷出口管6相连。在本次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7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7均包括阀体15、与阀体15相通的进口14、与阀体15相通的出口4。所述第一截止阀3中的进口14与分液管12连通,所述第一截止阀3中的出口4与冲冷入口管相连。所述第二截止阀7中的进口14与回气集管13连通,所述第二截止阀7中出口4与冲冷出口4管相连。所述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7还均包括固定基座16、螺母5和螺帽10,所述固定基座16与阀体15固定相连,所述螺母5设置于出口4处,所述螺帽10设置于阀体15的末端。所述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7中的进口14分别与分液管12和回气集管13焊接。具体的说,所述第一截止阀3与所述分液管12连通,所述第一截止阀3中进口14与分液管12的侧身焊接相连,所述第二截止阀7与所述回气集管13连通,所述第二截止阀7中进口14与所述回气集管13中的侧身焊接相连。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7中的出口4分别通过扩口螺纹与冲冷入口管、冲冷出口4管连接,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7中的螺母5分别控制第一截止阀3、第二截止阀7与冲冷入口管、冲冷出口4管的连接松紧程度。所述充冷入口管2和充冷出口管6与所述蓄冷壳体的同一端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蓄冷壳体为密封的长条型的金属壳体,所述蓄冷壳体设装置蓄冷剂,所述充冷入口管2和充冷出口管6均伸入所述蓄冷壳体中。所述充冷入口管2与第一截止阀3的进口14通过扩口螺纹连接,所述充冷出口管6与所述第二截止阀7的进口14通过扩口螺纹连接。在拆卸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时,先将进出口4的第一和第二截止阀7关闭,利用扳手将螺母5拧松即可将充冷入口管2与第一截止阀3分离、可使充冷出口管6与第二截止阀7分离。拆卸后再次安装时,通过螺母5锁紧第一截止阀3与充冷入口管2连接,并将充冷出口管6与第二截止阀7轻微锁紧,无需完全密封,然后打开第一截止阀3,利用制冷剂将管路中的空气吹扫干净,吹扫结束后将充冷出口管6与第二截止阀7完全锁紧。在安装和拆卸充冷入口管2与分液管12、充冷出口管6与回气集管13的连接,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的安装与拆卸只需要利用扳手,降低了操作难度,拆卸后再次安装不需要对充冷管路重新抽真空,缩短了维护的时间及成本。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蓄冷管1中充冷入口管2、充冷出口管6分别与分液管12和回气集管13之间加装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7,拆卸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前将第一截止阀3和第二截止阀7锁紧,避免破坏充冷管路中的真空环境。蓄冷管1中充冷入口管2、充冷出口管6分别与第一截止阀3、第二截止阀7之间通过扩口螺纹连接,方便拆卸,无需动火,简化了作业流程。重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蓄冷管,其包括蓄冷壳体和充冷入口管和充冷出口管;/n分别与充冷入口管、充冷出口管对应相连的分液管和回气集管;/n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连接充冷入口管和分液管;/n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连接充冷出口管和回气集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蓄冷管,其包括蓄冷壳体和充冷入口管和充冷出口管;
分别与充冷入口管、充冷出口管对应相连的分液管和回气集管;
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连接充冷入口管和分液管;
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连接充冷出口管和回气集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的结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均包括阀体、与阀体相通的进口、与阀体相通的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截止阀中的进口与分液管连通,所述第一截止阀中的出口与冲冷入口管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充冷管路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截止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建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车通达智慧物流有限公司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