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高精度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9759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流体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改进的高精度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包括调节螺栓、上壳体、薄膜、阀体、阀体法兰、阀芯,中空腔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支撑部件、弹性调节部件、下支撑部件,阀体的内部从左至右开设有介质进入通道、阀腔、介质流出通道,所述介质进入通道与介质流出通道利用阀腔相连通,阀腔内设有连接器、阀笼、阀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压力响应腔室集成在阀体上,取消了外部膜室与支架,并且维持了与主介质的流通分离的情况,避免介质快速流动产生影响;弹性调节部件的设计为阀芯提供了一个辅助推力,提升了阀门降压响应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高精度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
本技术涉及流体
,具体的讲是一种改进的高精度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
技术介绍
现国内常用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取压膜室与阀体分离,需另设取压管,取压口在阀体上,泄漏点过多,容易导致泄漏。且现有调压阀调压阀芯结构类似单座调节阀,介质非平衡力对于阀门的调节精度和误差有很大影响。为此,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改进的高精度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突破现有技术的难题,设计了一种改进的高精度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改进的高精度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包括调节螺栓、上壳体、薄膜、阀体、阀体法兰、阀芯,其特征在于:上壳体利用螺栓固定在阀体的上方,阀体的下方则固定有阀体法兰,所述上壳体的内部为中空腔体,上壳体的顶面开设有插口,中空腔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支撑部件、弹性调节部件、下支撑部件,所述弹性调节部件的顶端抵在上支撑部件的底面上,弹性调节部件的底端抵在下支撑部件的顶面上,所述下支撑部件的中央开设有通孔一,调节螺栓从上壳体顶面的插口插入后与上支撑部件的顶面相接触;所述阀体的内部从左至右开设有介质进入通道、阀腔、介质流出通道,所述介质进入通道与介质流出通道利用阀腔相连通,阀腔内设有连接器、阀笼、阀芯,所述连接器套设在阀芯上部分的外缘,阀笼则套设在阀芯中间部分的外缘,阀芯下部分偏上的位置则设有向上弯曲的承接部,所述承接部的下方设有弹簧部件,所述弹簧部件套设在阀芯的外缘,所述弹簧部件的顶部与承接部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连接器的底面与阀笼的顶面相对,阀笼的底面则与承接部相对;所述上壳体与所述阀体的接触位置固定夹设有薄膜,薄膜的中央开设有通孔二,所述通孔二的开设位置与通孔一的开设位置相对应,连接器的上半部分依次穿过通孔二、通孔一后伸入弹性调节部件内部,连接器的下半部分则设置在阀体内部的阀腔中;所述薄膜的下方的阀体的内部开设有压力响应腔室,所述压力响应腔室则利用传感通道与介质流出通道相连通。所述阀芯的内部开设有排气通道。所述上支撑部件的上表面的中央设有V型凹槽,所述调节螺栓的底部插设在V型凹槽中,并与V型凹槽内部的最低点相接触。所述下支撑部件由中央凸台和两翼组成,所述两翼均向上翘起。所述弹性调节部件为弹簧。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将压力响应腔室集成在阀体上,取消了外部膜室与支架,并且维持了与主介质的流通分离的情况,避免介质快速流动产生影响;弹性调节部件的设计为阀芯提供了一个辅助推力,提升了阀门降压响应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改进的高精度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包括调节螺栓7、上壳体1、薄膜16、阀体2、阀体法兰3、阀芯13,上壳体1利用螺栓固定在阀体2的上方,阀体2的下方则固定有阀体法兰3,所述上壳体1的内部为中空腔体,上壳体1的顶面开设有插口,中空腔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支撑部件4、弹性调节部件5、下支撑部件6,所述弹性调节部件5的顶端抵在上支撑部件4的底面上,弹性调节部件5的底端抵在下支撑部件6的顶面上,所述下支撑部件6的中央开设有通孔一,调节螺栓7从上壳体1顶面的插口插入后与上支撑部件4的顶面相接触。本技术中阀体2的内部从左至右开设有介质进入通道8、阀腔9、介质流出通道10,所述介质进入通道8与介质流出通道10利用阀腔9相连通,阀腔9内设有连接器11、阀笼12、阀芯13,所述连接器11套设在阀芯13上部分的外缘,阀笼12则套设在阀芯13中间部分的外缘,阀芯13下部分偏上的位置则设有向上弯曲的承接部14,所述承接部14的下方设有弹簧部件15,所述弹簧部件15套设在阀芯13的外缘,所述弹簧部件15的顶部与承接部14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连接器11的底面与阀笼12的顶面相对,阀笼12的底面则与承接部14相对。本技术中上壳体1与所述阀体2的接触位置固定夹设有薄膜16,薄膜16的中央开设有通孔二,所述通孔二的开设位置与通孔一的开设位置相对应,连接器11的上半部分依次穿过通孔二、通孔一后伸入弹性调节部件5内部,连接器11的下半部分则设置在阀体2内部的阀腔9中。本技术中薄膜16的下方的阀体2的内部开设有压力响应腔室17,所述压力响应腔室17则利用传感通道18与介质流出通道10相连通。本技术中阀芯13的内部开设有排气通道19,用于阀芯13在阀体法兰3上部做活塞运动时防止憋压,在此处可以适应的增加4个O型圈用于保证活塞运动过程中的密封效果。本技术中上支撑部件4的上表面的中央设有V型凹槽,所述调节螺栓7的底部插设在V型凹槽中,并与V型凹槽内部的最低点相接触,用于将调节螺栓向下压的载荷集中在一处,防止载荷偏移造成压力不均的情况。本技术中下支撑部件6由中央凸台和两翼组成,所述两翼均向上翘起,减少下支撑部件6与薄膜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压力过大导致薄膜破损。本技术中弹性调节部件5为弹簧,为了满足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可以选用INCONELX750的弹簧,或者其他具有回复力的稳定的弹性部件。在具体实施中,本技术能自动将初始高压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推送压力,而低压力的保持则取决弹性调节装置的初始设定。本技术将压力响应腔室集成在阀体上,但同时依旧保持与主介质流通分离,避免介质快速流动产生影响,下游出口压力能通过薄膜下方的传感通道来进行控制,如果压力增加,薄膜下方压力也将同时增加。介质将通过薄膜传导克服弹簧压缩的力,从而让阀杆阀芯,快速开始关闭阀门,此时流体经过阀门后,流量下降,下游的压力恢复到之前设定水平,与之相反,当下游压力下降,薄膜内部压力下降,阀杆推动阀芯下移,介质通道被打开从而增加流量,使下游压力反而回升到预期设定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的高精度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包括调节螺栓(7)、上壳体(1)、薄膜(16)、阀体(2)、阀体法兰(3)、阀芯(13),其特征在于:/n上壳体(1)利用螺栓固定在阀体(2)的上方,阀体(2)的下方则固定有阀体法兰(3),所述上壳体(1)的内部为中空腔体,上壳体(1)的顶面开设有插口,中空腔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支撑部件(4)、弹性调节部件(5)、下支撑部件(6),所述弹性调节部件(5)的顶端抵在上支撑部件(4)的底面上,弹性调节部件(5)的底端抵在下支撑部件(6)的顶面上,所述下支撑部件(6)的中央开设有通孔一,调节螺栓(7)从上壳体(1)顶面的插口插入后与上支撑部件(4)的顶面相接触;/n所述阀体(2)的内部从左至右开设有介质进入通道(8)、阀腔(9)、介质流出通道(10),所述介质进入通道(8)与介质流出通道(10)利用阀腔(9)相连通,阀腔(9)内设有连接器(11)、阀笼(12)、阀芯(13),所述连接器(11)套设在阀芯(13)上部分的外缘,阀笼(12)则套设在阀芯(13)中间部分的外缘,阀芯(13)下部分偏上的位置则设有向上弯曲的承接部(14),所述承接部(14)的下方设有弹簧部件(15),所述弹簧部件(15)套设在阀芯(13)的外缘,所述弹簧部件(15)的顶部与承接部(14)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连接器(11)的底面与阀笼(12)的顶面相对,阀笼(12)的底面则与承接部(14)相对;/n所述上壳体(1)与所述阀体(2)的接触位置固定夹设有薄膜(16),薄膜(16)的中央开设有通孔二,所述通孔二的开设位置与通孔一的开设位置相对应,连接器(11)的上半部分依次穿过通孔二、通孔一后伸入弹性调节部件(5)内部,连接器(11)的下半部分则设置在阀体(2)内部的阀腔(9)中;/n所述薄膜(16)的下方的阀体(2)的内部开设有压力响应腔室(17),所述压力响应腔室(17)则利用传感通道(18)与介质流出通道(10)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高精度阀内取压自力式减压阀,包括调节螺栓(7)、上壳体(1)、薄膜(16)、阀体(2)、阀体法兰(3)、阀芯(13),其特征在于:
上壳体(1)利用螺栓固定在阀体(2)的上方,阀体(2)的下方则固定有阀体法兰(3),所述上壳体(1)的内部为中空腔体,上壳体(1)的顶面开设有插口,中空腔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支撑部件(4)、弹性调节部件(5)、下支撑部件(6),所述弹性调节部件(5)的顶端抵在上支撑部件(4)的底面上,弹性调节部件(5)的底端抵在下支撑部件(6)的顶面上,所述下支撑部件(6)的中央开设有通孔一,调节螺栓(7)从上壳体(1)顶面的插口插入后与上支撑部件(4)的顶面相接触;
所述阀体(2)的内部从左至右开设有介质进入通道(8)、阀腔(9)、介质流出通道(10),所述介质进入通道(8)与介质流出通道(10)利用阀腔(9)相连通,阀腔(9)内设有连接器(11)、阀笼(12)、阀芯(13),所述连接器(11)套设在阀芯(13)上部分的外缘,阀笼(12)则套设在阀芯(13)中间部分的外缘,阀芯(13)下部分偏上的位置则设有向上弯曲的承接部(14),所述承接部(14)的下方设有弹簧部件(15),所述弹簧部件(15)套设在阀芯(13)的外缘,所述弹簧部件(15)的顶部与承接部(14)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连接器(11)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山
申请(专利权)人:西姆流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