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器接头,包括分别在其轴线上开设有油路通道的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管朝第一连接管方向的油路通道上安装有固定座,在所述固定座的轴线方向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周向转动设置有连接座,且所述连接座的一端突出于所述固定座外布置,在所述连接座突出于固定座外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座的轴线方向上开设有油道,且所述油道与两油路通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便于相对转动,提高产品使用性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器接头
本技术涉及减震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减震器接头。
技术介绍
减震器,是用于控制加速车架与车身震动的衰减,以改善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器具。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与油缸连接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减震器在与油缸连接的连接,在其连接时需要借助其他接头组件将二者相连。公告号为CN20344191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调向油螺栓组件,包括油螺栓和铰接件,油螺栓上设有油道和三个以上油孔,油道和油孔贯通;铰接件上设有通孔和注油孔,铰接件通过通孔与油螺栓套接,注油孔与通孔贯通;还包括密封圈,油螺栓上设有密封槽,密封圈设置在密封槽内,铰接件的通孔上设有密封斜面,该密封斜面压在密封圈上形成密封。上述专利中,使用时,当油螺栓与铰接件套接后,实现通油的目的;将油螺栓上螺纹段与设备连接,将铰接件靠近螺纹段的一端通过设备挤压螺纹段上密封圈,实现密封性,但同时也限制了套接的铰接件相对于油螺栓相对转动,进而限制油螺栓与铰接件的相对位置,从而影响到设备的安装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器接头,具有便于相对转动,提高产品使用性能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减震器接头,包括分别在其轴线上开设有油路通道的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管朝第一连接管方向的油路通道上安装有固定座,在所述固定座的轴线方向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周向转动设置有连接座,且所述连接座的一端突出于所述固定座外布置,在所述连接座突出于固定座外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座的轴线方向上开设有油道,且所述油道与两油路通道相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连接座周向转动设置于第一安装孔内,实现连接座转动布置于固定座的目的;通过在连接座的轴线方向上开设油道,在第二连接管朝第一连接管方向的油路通道上安装固定座,实现连接座与第二连接管的连通;通过将连接座突出于固定座外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固定连接,使得油道与两油路通道连通,实现第二连接管、连接座、第一连接管的连通;当需要调整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的相对位置时,通过外力转动第一连接管,使得第一连接管转动时,带动连接座于固定座内空转,从而将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具有便于相对转动,提高产品使用性能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垂直截面呈“凸”形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第二连接管方向的口径大于位于第一连接孔方向的口径布置,所述连接座与第一安装孔配合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安装孔位于第二连接管方向的口径大于位于第一连接管方向的口径布置,便于连接座限位安装于固定座内;通过将第一安装孔的垂直截面呈“凸”形设置,实现连接座安装于固定座时,起到限位的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连接座突出于固定座一端的外圆周侧壁上设有外螺纹,在所述第一连接管靠近所述连接座的一端轴线方向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在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互配合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相互配合连接,实现第一连接管固定于连接座的目的,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座外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油路通道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固定座外螺纹连接于第二连接管,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固定座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固定座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第一密封圈,增强密封性,提高产品使用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固定座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圈布置于所述第一密封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密封圈布置于第一密封槽内,提高第一密封圈安装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固定座区域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连接座位于固定座区域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第二密封圈,增强密封性,提高产品使用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固定座区域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圈布置于所述第二密封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密封圈布置于第二密封槽内,提高第二密封圈安装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区域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三密封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连接座位于第一连接管区域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第三密封圈,增强密封性,提高产品使用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区域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密封槽,所述第三密封圈布置于所述第三密封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三密封圈布置于第三密封槽内,提高第三密封圈安装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将连接座转动布置于固定座内,且使连接座的一端突出于固定座外布置,在连接座突出于固定座外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固定连接,实现第一连接管转动时带动连接座空转于固定座的目的;通过在连接座的轴线方向上开设油道,且使油道与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油路通道相通,实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通油,具有便于相对转动,提高产品使用性能的效果;2.通过将第一安装孔的垂直截面呈“凸”形设置,将第一安装孔位于第二连接管方向的口径大于位于第二连接管方向的口径布置,在便于连接座安装于固定座的同时,也对连接座起到限位作用;3.通过在固定座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第一密封圈、在连接座位于固定座区域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第二密封圈、在连接座位于第一连接管区域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第三密封圈,增强产品整体的密封性,提高产品整体使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固定座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连接座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连接管;101、第二安装孔;2、第二连接管;3、油路通道;4、固定座;41、第一安装孔;42、第一密封槽;5、连接座;51、油道;52、第二密封槽;53、第三密封槽;6、第一密封圈;7、第二密封圈;8、第三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减震器接头,包括分别在其轴线上开设有油路通道3的第一连接管1以及第二连接管2,将第一连接管1的一端安装于第二连接管2的一端,实现第一连接管1和第二连接管2之间通油的目的。参照图1、图2所示,在第二连接管2朝第一连接管1方向的油路通道3上安装有固定座4,固定座4外螺纹连接于第二连接管2的油路通道3内,在固定座4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6,在固定座4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密封槽42,第一密封圈6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器接头,包括分别在其轴线上开设有油路通道(3)的第一连接管(1)以及第二连接管(2),所述第一连接管(1)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朝第一连接管(1)方向的油路通道(3)上安装有固定座(4),在所述固定座(4)的轴线方向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41),在所述第一安装孔(41)内周向转动设置有连接座(5),且所述连接座(5)的一端突出于所述固定座(4)外布置,在所述连接座(5)突出于固定座(4)外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1)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座(5)的轴线方向上开设有油道(51),且所述油道(51)与两油路通道(3)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器接头,包括分别在其轴线上开设有油路通道(3)的第一连接管(1)以及第二连接管(2),所述第一连接管(1)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朝第一连接管(1)方向的油路通道(3)上安装有固定座(4),在所述固定座(4)的轴线方向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41),在所述第一安装孔(41)内周向转动设置有连接座(5),且所述连接座(5)的一端突出于所述固定座(4)外布置,在所述连接座(5)突出于固定座(4)外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1)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座(5)的轴线方向上开设有油道(51),且所述油道(51)与两油路通道(3)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41)的垂直截面呈“凸”形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孔(41)位于第二连接管(2)方向的口径大于位于第一连接管(1)方向的口径布置,所述连接座(5)与第一安装孔(41)配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器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座(5)突出于固定座(4)一端的外圆周侧壁上设有外螺纹,在所述第一连接管(1)靠近所述连接座(5)的一端轴线方向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01),在所述第二安装孔(101)的内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互配合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林林,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泽瑞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