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99494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涉及建筑物雨水管设备领域,包括耳板,耳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板,第一过滤板上侧固定有防水壳,防水壳前后两壁均设置有凸块,凸块之间设置有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形壳以及隔板,隔板位于环形壳前侧,环形壳内设置有盘簧,隔板之间环绕有第二拉绳,第二拉绳一端贯穿第一雨水管延伸至第一雨水管外侧,隔板前侧滚筒上设置有第二拉绳,第二拉绳另一端端固定在第一过滤板右端,第一雨水管与回流管的结合处设置有第二过滤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排出落叶、防止雨水管堵塞,解决雨量较小时落叶附着的问题,增加雨水管的排水效果,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物雨水管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既有建筑加装外保温层的“暖房子”改造工程在北方逐步推广。由于改造后的墙体发外表面前移,安装在墙面的溜水管随之前移,溜水管上端的进水口与屋面边缘女儿墙的进水口距离变大,需更换原建筑的穿墙导水构件——象鼻子管而重新做穿墙水通道,而且,由于墙体加装了保温层,结构变得复杂,完全沿用原建筑穿墙溜水通道和水溜管的构件的衔接方式,易发生出水口处渗漏,使保温层与原墙面之间进水,影响保温效果、容易向室内渗水,危及墙体的使用安全。专利号为CN203412217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适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用于增加外保温层的楼房屋顶雨水排放,包括原建筑使用并保留在穿过女儿墙位置的象鼻管,从原建筑拆下并重新安装在增加保温层后墙面上的水溜管和雨水斗,所作的改进是:在象鼻管出口与雨水斗处增加过渡衔接板块,过度衔接板块上有能穿入象鼻管和卧入一部分雨水斗的T形的孔洞,孔洞的下侧表面相对墙面由里至外向下倾斜形成顺水斜坡,孔洞中置入雨水斗。现有的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在进行变更雨水管过程中,雨水将树叶等杂质冲入雨水管中,容易导致雨水管堵塞的问题,且当雨量较小时,树叶会附着在过滤板表面,人工拆装雨水管的话,十分麻烦,因此,我们提出一种防止雨水管堵塞且防止雨量较小,树叶附着的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br>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包括第一雨水管,所述第一雨水管左端设置有第二雨水管,且第一雨水管与第二雨水管互通,所述第一雨水管与第二雨水管内部下侧设置有耳板,所述耳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上侧固定有防水壳,所述防水壳前后两壁均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之间设置有滚筒,所述滚筒上设置有环形壳以及隔板,所述隔板位于环形壳前侧,所述环形壳内设置有盘簧,所述隔板之间环绕有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一端贯穿第一雨水管延伸至第一雨水管外侧,所述隔板前侧滚筒上设置有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另一端端固定在第一过滤板右端,所述第一雨水管与回流管的结合处设置有第二过滤板。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板右端设置有拉环,所述防水壳右表面开设有圆孔,所述第一拉绳一端固定在滚筒上,另一端穿过防水壳右端面的圆孔与拉环相连接。优选的,所述滚筒前后两端均设置有销轴,所述销轴分别安装在凸块内,所述滚筒通过销轴与凸块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雨水管与第一过滤板均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一雨水管内设置斜块,所述第二雨水管与第一过滤板以及斜块的倾斜角度相同,所述第二雨水管与第一过滤板以及斜块与耳板之间的倾斜角度均为30°。优选的,所述耳板内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后端贯穿第一过滤板且延伸至另一侧耳板内,所述第一过滤板通过转动轴与耳板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拉绳左端贯穿第一雨水管且延伸至第一雨水管外侧,所述第二拉绳左端设置有方块,所述方块表面加工有防滑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第一雨水管对雨水进行导流,雨水通过第一过滤板且而将树叶等大面积杂物拦截,雨量过大时,树叶等物质直接通过第二雨水管流出,从而防止树叶等杂志堵塞雨水管。本技术通过拉动第二拉绳,进而带动滚筒转动同时使盘簧受力,滚筒将第一拉绳收卷,从而使第一过滤板倾斜角度增加,使落叶落入第二雨水管内,从而实现雨量较小时,雨水管堵塞的问题,使用效果好。综上所述,本技术便于排出落叶、防止雨水管堵塞,解决雨量较小时落叶附着的问题,增加雨水管的排水效果,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未清理前雨水流动状态示意图。图5为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清理后雨水流动状态示意图。图中标号:1防水壳、2第一拉绳、3第一雨水管、4第一过滤板、5耳板、6回流管、7第二过滤板、8第二雨水管、9盘簧、10环形壳、11隔板、12第二拉绳、13滚筒、14凸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5,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包括第一雨水管3,第一雨水管3左端设置有第二雨水管8,且第一雨水管3与第二雨水管8互通,第一雨水管3与第二雨水管8内部下侧设置有耳板5,耳板5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板4,第一过滤板4上侧固定有防水壳1,防水壳1前后两壁均设置有凸块14,凸块14之间设置有滚筒13,滚筒13上设置有环形壳10以及隔板11,隔板11位于环形壳10前侧,环形壳10内设置有盘簧9,隔板11之间环绕有第二拉绳12,第二拉绳12一端贯穿第一雨水管3延伸至第一雨水管3外侧,隔板11前侧滚筒13上设置有第二拉绳12,第二拉绳12另一端端固定在第一过滤板4右端,第一雨水管3与回流管6的结合处设置有第二过滤板7,本技术便于排出落叶、防止雨水管堵塞,解决雨量较小时落叶附着的问题,增加雨水管的排水效果,实用性强。第一过滤板4右端设置有拉环,防水壳1右表面开设有圆孔,第一拉绳2一端固定在滚筒13上,另一端穿过防水壳1右端面的圆孔与拉环相连接,便于通过第一拉绳2拉动拉环,进而带动第一过滤板4转动。滚筒13前后两端均设置有销轴,销轴分别安装在凸块14内,滚筒13通过销轴与凸块14转动连接,实现了滚筒13能在销轴的作用下转动。第二雨水管8与第一过滤板4均为倾斜设置,第一雨水管3内设置斜块,第二雨水管8与第一过滤板4以及斜块的倾斜角度相同,第二雨水管8与第一过滤板4以及斜块与耳板5之间的倾斜角度均为30°,便于雨水落叶等物质流入第二雨水管8。耳板5内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后端贯穿第一过滤板4且延伸至另一侧耳板5内,第一过滤板4通过转动轴与耳板5转动连接,实现了第一过滤板4能够转动。第二拉绳12左端贯穿第一雨水管3且延伸至第一雨水管3外侧,第二拉绳12左端设置有方块,方块表面加工有防滑纹,该设计便于拉动第二拉绳12。工作原理:该装置在使用时,通过第一雨水管3对雨水进行导流,雨水通过第一过滤板4且而将树叶等大面积杂物拦截,雨量较大时,树叶等物质直接通过第二雨水管8流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包括第一雨水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雨水管(3)左端设置有第二雨水管(8),且第一雨水管(3)与第二雨水管(8)互通,所述第一雨水管(3)与第二雨水管(8)内部下侧设置有耳板(5),所述耳板(5)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板(4),所述第一过滤板(4)上侧固定有防水壳(1),所述防水壳(1)前后两壁均设置有凸块(14),所述凸块(14)之间设置有滚筒(13),所述滚筒(13)上设置有环形壳(10)以及隔板(11),所述隔板(11)位于环形壳(10)前侧,所述环形壳(10)内设置有盘簧(9),所述隔板(11)之间环绕有第二拉绳(12),所述第二拉绳(12)一端贯穿第一雨水管(3)延伸至第一雨水管(3)外侧,所述隔板(11)前侧滚筒(13)上设置有第二拉绳(12),所述第二拉绳(12)另一端端固定在第一过滤板(4)右端,所述第一雨水管(3)与回流管(6)的结合处设置有第二过滤板(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包括第一雨水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雨水管(3)左端设置有第二雨水管(8),且第一雨水管(3)与第二雨水管(8)互通,所述第一雨水管(3)与第二雨水管(8)内部下侧设置有耳板(5),所述耳板(5)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板(4),所述第一过滤板(4)上侧固定有防水壳(1),所述防水壳(1)前后两壁均设置有凸块(14),所述凸块(14)之间设置有滚筒(13),所述滚筒(13)上设置有环形壳(10)以及隔板(11),所述隔板(11)位于环形壳(10)前侧,所述环形壳(10)内设置有盘簧(9),所述隔板(11)之间环绕有第二拉绳(12),所述第二拉绳(12)一端贯穿第一雨水管(3)延伸至第一雨水管(3)外侧,所述隔板(11)前侧滚筒(13)上设置有第二拉绳(12),所述第二拉绳(12)另一端端固定在第一过滤板(4)右端,所述第一雨水管(3)与回流管(6)的结合处设置有第二过滤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于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工程上使用的雨水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板(4)右端设置有拉环,所述防水壳(1)右表面开设有圆孔,第一拉绳(2)一端固定在滚筒(13)上,另一端穿过防水壳(1)右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民李金光茆俊杰毛淑赟钱利平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天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