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99184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电絮凝模块包括电絮凝池和集渣槽,集渣槽的侧面开设有排渣口,电絮凝池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排泥口,过滤模块包括DE型滤池和反洗排污槽,DE型滤池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反洗排污槽上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沉淀模块上开设有第三进水口、第四出水口和第二排泥口,脱水模块包括入口处连接设有絮凝槽的脱水机,絮凝槽与一泡药机的出药口相通,第一排泥口和第二排泥口分别与絮凝槽的入口相通,脱水机上开设有第五出水口和第三排泥口。该系统对外只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处理效果好,可真正实现对循环冷却水的高效零排放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是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每人每年水供应量在1000吨以下,低于国际标准,面临严峻的缺水形势。循环冷却水是工业用水中的用水大项,在石油化工、电力、钢铁、冶金等行业,循环冷却水的用量占企业用水总量的50%-90%。冷却水在循环系统中不断循环使用,由于水温升高、流速变化、蒸发、各种无机离子和有机物质的浓缩,冷却塔和冷却水池在室外受到阳光照射、风吹雨淋、灰尘杂物的进入,以及设备的结构和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会产生很多问题。现有循环冷却水处理中,循环冷却水浓缩到一定倍数后,必须排除一定的浓水,并补充新水。如现有国内电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多采用反渗透处理工艺,虽然可起到一定的处理效果,但反渗透后,仍有25%左右的进水以浓水形式直接排放,资源浪费较大,且直接外排的浓水会对地表水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所述的电絮凝模块包括电絮凝池和设置在电絮凝池顶部的集渣槽,所述的集渣槽的侧面开设有排渣口,所述的电絮凝池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排泥口,所述的第一进水口与外部循环冷却水排放系统相通,所述的过滤模块包括横向相通的DE型滤池和反洗排污槽,所述的DE型滤池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的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的第一出水口相通,所述的第二出水口与外部循环冷却水供应系统相通,所述的反洗排污槽上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的沉淀模块上开设有第三进水口、第四出水口和第二排泥口,所述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三进水口相通,所述的第四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相通,所述的脱水模块包括脱水机,所述的脱水机的入口处连接设有絮凝槽,所述的絮凝槽与一泡药机的出药口相通,所述的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的第二排泥口分别与所述的絮凝槽的入口相通,所述的脱水机上开设有第五出水口和第三排泥口,所述的第五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相通,所述的第三排泥口用于外排脱水后得到的泥饼。本技术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经第一进水口向电絮凝模块引入外部循环冷却水,通过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对来自外部循环冷却水排放系统的循环冷却水进行逐级综合处理后,经过滤模块上的第二出水口排入外部循环冷却水供应系统。本技术处理系统整体只有一个对外的进水口和一个对外的出水口,处理效果好,可真正实现对循环冷却水的高效零排放处理。作为优选,所述的电絮凝池包括第一池体、电极板组、布水板和刮渣装置,所述的第一进水口横向开设在所述的第一池体的侧壁,所述的电极板组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池体内,所述的电极板组由多块前后间隔设置的电极板组成,所述的布水板直立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池体内,所述的布水板位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的电极板组之间,所述的布水板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布水孔,所述的刮渣装置设置在所述的集渣槽的顶部,所述的集渣槽与第一集水槽相邻,所述的集渣槽与所述的第一集水槽之间直立设置有出水堰,所述的出水堰的上边缘设置有一排锯齿,所述的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集水槽的底部,所述的第一池体的底部为上大下小的集泥槽,所述的第一排泥口设置在所述的集泥槽的底部。上述电絮凝池改变了传统电絮凝池底部进水的方式,改为从第一池体的侧面横向进水,配合布水板,可实现电絮凝池的均匀进水,同时,出水堰可保证电絮凝池的均匀出水,提高电絮凝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的刮渣装置包括电机、水平设置的第一履带和倾斜设置的第二履带,所述的第一履带绕设在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上,所述的第一滚轮和所述的第二滚轮分别安装在所述的第一池体上,所述的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三滚轮,所述的第二履带绕设在所述的第二滚轮和所述的第三滚轮上。使用时,该刮渣装置将刮取的浮渣收集并外排,同时,第一池体顶部的上清液可溢流至集水槽内并排至过滤模块内。作为优选,所述的DE型滤池内设置有滤框和吸洗装置,所述的滤框上装设有滤布,所述的吸洗装置包括吸盘,所述的吸盘与吸盘驱动装置相连,所述的吸盘设置在所述的滤框的外侧,所述的吸盘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的第一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中心孔,所述的中心孔处安装有排水管,所述的第二腔体的一侧覆设有吸板,所述的吸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二腔体相通的吸缝,所述的第一腔体和所述的第二腔体经隔板隔开,所述的第二腔体包括依次相连成排的多个子腔,所述的隔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多个子腔一一对应的多个吸孔,所述的多个子腔经所述的多个吸孔与所述的第一腔体相通,多个所述的吸孔对称布设在所述的中心孔的两侧,随着离所述的中心孔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的吸孔的孔径逐渐增大。上述吸盘可使DE型滤池内的吸洗更均匀。因越靠近中心孔的吸孔的吸力越大,吸孔的孔径采用随离中心孔的距离逐渐增大而增大的设计,可保证吸盘的均匀吸洗效果,提高反冲洗的效率,使反冲洗产生的污水顺利流入反洗排污槽。作为优选,所述的沉淀模块包括竖流沉淀池,所述的竖流沉淀池包括第二池体,所述的第二池体上设置有第四进水口和第六出水口,所述的第二池体底部设置有上大下小的锥形的泥斗,所述的第二池体内设置有刮泥装置,所述的刮泥装置包括刮板驱动装置、中心传动轴和刮板,所述的中心传动轴与所述的刮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的刮板固定在所述的中心传动轴上,所述的刮板位于所述的泥斗的内侧,所述的第二排泥口开设在所述的泥斗的底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刮板驱动装置可带动中心传动轴和刮板缓慢旋转,刮板可对作为污泥浓缩区的泥斗内的污泥起刮研和搅动作用,增加污泥的流动性,使污泥能够自排泥口持续顺利排出,避免污泥堵塞情况,对污泥的沉淀效果好,保证排泥的连续性和排泥效率,确保水质净化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的刮板包括若干斜板,所述的若干斜板分别经若干连杆与所述的中心传动轴固定连接,每块所述的斜板平行于所述的泥斗的内侧面设置,每块所述的斜板与所述的泥斗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上述若干斜板的设置,在保证刮泥效果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导流作用,可促进污泥流向第二排泥口。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池体内固定有直立设置的中心筒、套筒和翻泥箱,所述的套筒套设在所述的中心筒的外侧,所述的套筒与所述的中心筒围成一封闭的环腔,所述的第四进水口和所述的第六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二池体的上部,所述的第四进水口处横穿有进水管,所述的进水管与所述的环腔相通,所述的中心筒的下部开口,所述的中心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的中心筒的内腔经所述的多个通孔与所述的环腔相通,所述的中心筒套设在所述的中心传动轴的外侧,所述的翻泥箱架设在所述的泥斗的上方,所述的翻泥箱的外侧面与所述的第二池体的内侧面围成一环形通道,所述的翻泥箱的上部开口,所述的中心传动轴的下部穿过所述的翻泥箱伸入所述的泥斗内,所述的套筒和所述的中心筒的下部分别伸入所述的翻泥箱的底部。利用重力原理,来自反洗排污槽的污水中的泥、絮状物、胶体等缓慢沉积在翻泥箱的中下部,上清液自翻泥箱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所述的电絮凝模块包括电絮凝池和设置在电絮凝池顶部的集渣槽,所述的集渣槽的侧面开设有排渣口,所述的电絮凝池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排泥口,所述的第一进水口与外部循环冷却水排放系统相通,所述的过滤模块包括横向相通的DE型滤池和反洗排污槽,所述的DE型滤池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的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的第一出水口相通,所述的第二出水口与外部循环冷却水供应系统相通,所述的反洗排污槽上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的沉淀模块上开设有第三进水口、第四出水口和第二排泥口,所述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三进水口相通,所述的第四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相通,所述的脱水模块包括脱水机,所述的脱水机的入口处连接设有絮凝槽,所述的絮凝槽与一泡药机的出药口相通,所述的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的第二排泥口分别与所述的絮凝槽的入口相通,所述的脱水机上开设有第五出水口和第三排泥口,所述的第五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相通,所述的第三排泥口用于外排脱水后得到的泥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所述的电絮凝模块包括电絮凝池和设置在电絮凝池顶部的集渣槽,所述的集渣槽的侧面开设有排渣口,所述的电絮凝池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排泥口,所述的第一进水口与外部循环冷却水排放系统相通,所述的过滤模块包括横向相通的DE型滤池和反洗排污槽,所述的DE型滤池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的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的第一出水口相通,所述的第二出水口与外部循环冷却水供应系统相通,所述的反洗排污槽上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的沉淀模块上开设有第三进水口、第四出水口和第二排泥口,所述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三进水口相通,所述的第四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相通,所述的脱水模块包括脱水机,所述的脱水机的入口处连接设有絮凝槽,所述的絮凝槽与一泡药机的出药口相通,所述的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的第二排泥口分别与所述的絮凝槽的入口相通,所述的脱水机上开设有第五出水口和第三排泥口,所述的第五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相通,所述的第三排泥口用于外排脱水后得到的泥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絮凝池包括第一池体、电极板组、布水板和刮渣装置,所述的第一进水口横向开设在所述的第一池体的侧壁,所述的电极板组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池体内,所述的电极板组由多块前后间隔设置的电极板组成,所述的布水板直立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池体内,所述的布水板位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的电极板组之间,所述的布水板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布水孔,所述的刮渣装置设置在所述的集渣槽的顶部,所述的集渣槽与第一集水槽相邻,所述的集渣槽与所述的第一集水槽之间直立设置有出水堰,所述的出水堰的上边缘设置有一排锯齿,所述的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集水槽的底部,所述的第一池体的底部为上大下小的集泥槽,所述的第一排泥口设置在所述的集泥槽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渣装置包括电机、水平设置的第一履带和倾斜设置的第二履带,所述的第一履带绕设在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上,所述的第一滚轮和所述的第二滚轮分别安装在所述的第一池体上,所述的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三滚轮,所述的第二履带绕设在所述的第二滚轮和所述的第三滚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E型滤池内设置有滤框和吸洗装置,所述的滤框上装设有滤布,所述的吸洗装置包括吸盘,所述的吸盘与吸盘驱动装置相连,所述的吸盘设置在所述的滤框的外侧,所述的吸盘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的第一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中心孔,所述的中心孔处安装有排水管,所述的第二腔体的一侧覆设有吸板,所述的吸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二腔体相通的吸缝,所述的第一腔体和所述的第二腔体经隔板隔开,所述的第二腔体包括依次相连成排的多个子腔,所述的隔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多个子腔一一对应的多个吸孔,所述的多个子腔经所述的多个吸孔与所述的第一腔体相通,多个所述的吸孔对称布设在所述的中心孔的两侧,随着离所述的中心孔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的吸孔的孔径逐渐增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建德曹霞刘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德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