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机构及码垛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8975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机构及码垛机,该提升机构包括:机架,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左支架及右支架;动力组件,其架设于左支架与右支架之间;以及配重块,其设于机架中且与动力组件传动连接,其中,左支架与右支架的底部固接有位于两者之间的底座。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提升机构的传动受力结构进行优化,平衡了传动力矩,防止传动过程中力矩发生偏转,降低了提升机构发生卡壳损坏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机构及码垛机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升机构及码垛机。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在满亏电池更换过程中,需要将亏电电池从汽车上取下放到充电仓中,同时再将满电电池从充电仓中取出更换到汽车上,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用到码垛机来取放电池,而码垛机上具有用于容纳及搬运电池的码垛箱,码垛箱的升降需要用到提升机构,现有的提升机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传动受力难以调配平衡,导致提升机构在长久提手后出现受力不稳引起的传动件频繁损坏、受力件扭曲变形等问题;其次,需要采用的驱动器扭矩要求较大,导致能源浪费,增加了成本;再次,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传动力矩容易发生偏转,进而导致传动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提升机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机构,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对提升机构的传动受力结构进行优化,平衡了传动力矩,防止传动过程中力矩发生偏转,降低了提升机构发生卡壳损坏的几率。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提升机构,包括:机架,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左支架及右支架;动力组件,其架设于左支架与右支架之间;以及配重块,其设于机架中且与动力组件传动连接,其中,左支架与右支架的底部固接有位于两者之间的底座。优选的是,左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前立柱及左后立柱,右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右前立柱及右后立柱,其中,左前立柱与左后立柱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左升降通道,右前立柱与右后立柱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右升降通道,配重块设于所述左升降通道和/或所述右升降通道之中。优选的是,配重块设于所述左升降通道中,配重块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与左前立柱的内侧及左后立柱的内侧滚动接触。优选的是,配重块设于所述右升降通道中,配重块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与右前立柱的内侧及右后立柱的内侧滚动接触。优选的是,配重块包括:可拆分的配重箱;设于配重箱中的至少一片配重砝码;以及设于配重箱上的滚轮组件,其中,配重箱的外周固接有传动连接部,动力组件通过传动连接部与配重块传动连接。优选的是,滚轮组件包括:安装座,其与配重箱相固接;主滚轮,其设于安装座中并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副滚轮,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副滚轮及右副滚轮,左副滚轮及右副滚轮均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其中,左副滚轮与右副滚轮分别设于主滚轮的左右两侧从而形成位于左副滚轮与右副滚轮间的导向通道。优选的是,左副滚轮的转轴与右副滚轮的转轴相平行,主滚轮的转轴与左副滚轮的转轴或右副滚轮的转轴相垂直。优选的是,左前立柱与左后立柱的内侧和/或右前立柱与右后立柱的内侧固接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柱,当配重块设于所述左升降通道和/或所述右升降通道之中时,导向柱卡入所述导向通道中,从而使得左副滚轮、主滚轮及右副滚轮依次与导向柱外露的侧面滚动接触。优选的是,导向柱的横截面呈矩形。进一步地,本案还公开一种码垛机,包括:平移机构,其设置于机架的底部,用于驱动机架在水平面上往复平移;以及码垛箱,其设于机架中,其中,机架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升降导轨,码垛箱滑动安装于升降导轨上,动力组件与码垛箱传动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提升机构的传动受力结构进行优化,平衡了传动力矩,防止传动过程中力矩发生偏转,降低了提升机构发生卡壳损坏的几率。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所述的提升机构的三维结构视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所述的提升机构中配重块的三维结构视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所述的提升机构中配重块的左视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所述的提升机构中滚轮组件的三维结构视图;图5为具有本技术所述提升机构的码垛机的三维结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于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结合图1的示出可以看出,提升机构300包括:机架310,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左支架312及右支架313;动力组件330,其架设于左支架312与右支架313之间;以及配重块340,其设于机架310中且与动力组件330传动连接,其中,左支架312与右支架的底部固接有位于两者之间的底座311。进一步地,左支架312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前立柱3121及左后立柱3122,右支架313包括相对设置的右前立柱3131及右后立柱3132,其中,左前立柱3121与左后立柱3122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左升降通道,右前立柱3131与右后立柱3132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右升降通道,配重块340设于所述左升降通道和/或所述右升降通道之中。再次参照图1,在一实施方式中,配重块340设于所述左升降通道中,配重块340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与左前立柱3121的内侧及左后立柱3122的内侧滚动接触。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配重块340设于所述右升降通道中,配重块340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与右前立柱3131的内侧及右后立柱3132的内侧滚动接触。采用这种结构设计,一方面能够使得配重块340被容纳于左支架312或右支架313中,从而又能减小提升机构300的占地面积,又能提高机架310的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配重块340设于左支架312或右支架313中,左支架312或右支架313中能够对配重块340进行限位,防止配重块340在升降过程中出现晃动、摇摆等现象,提高提升机构300的提升稳定性。参照图2~图3,配重块340包括:可拆分的配重箱341;设于配重箱341中的至少一片配重砝码342;以及设于配重箱341上的滚轮组件343,其中,配重箱341的外周固接有传动连接部344,动力组件330通过传动连接部344与配重块340传动连接。参照图4,滚轮组件343包括:...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机架(310),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左支架(312)及右支架(313);/n动力组件(330),其架设于左支架(312)与右支架(313)之间;以及/n配重块(340),其设于机架(310)中且与动力组件(330)传动连接,/n其中,左支架(312)与右支架的底部固接有位于两者之间的底座(3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310),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左支架(312)及右支架(313);
动力组件(330),其架设于左支架(312)与右支架(313)之间;以及
配重块(340),其设于机架(310)中且与动力组件(330)传动连接,
其中,左支架(312)与右支架的底部固接有位于两者之间的底座(3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左支架(312)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前立柱(3121)及左后立柱(3122),右支架(313)包括相对设置的右前立柱(3131)及右后立柱(3132),其中,左前立柱(3121)与左后立柱(3122)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左升降通道,右前立柱(3131)与右后立柱(3132)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右升降通道,配重块(340)设于所述左升降通道和/或所述右升降通道之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配重块(340)设于所述左升降通道中,配重块(340)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与左前立柱(3121)的内侧及左后立柱(3122)的内侧滚动接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配重块(340)设于所述右升降通道中,配重块(340)的两个相对侧面分别与右前立柱(3131)的内侧及右后立柱(3132)的内侧滚动接触。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配重块(340)包括:
可拆分的配重箱(341);
设于配重箱(341)中的至少一片配重砝码(342);以及
设于配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有发周浩姚照荣孙庆吴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