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7836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通过连接外加强件和内加强件的连接构件来抑制车身重量的增加并确保振动抑制性能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具有由车轮罩外件(31)和车轮罩内件(32)构成的后车轮罩(30)、与车轮罩外件(31)共同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后门用开口缘部(Er)的一部分设置的第1闭口截面(C1)的外加强件(25)、与车轮罩内件(32)共同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闭口截面(C2)的内加强件(26),其中,在外加强件(25)固定锁扣(28),并且设置连接外加强件(25)的前侧边缘(25f)和内加强件(26)的前壁部(26b)及前侧边缘(26f)的连接构件(2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已知由后车轮罩外件和后车轮罩内件构成的后车轮罩,其中,后车轮罩外件包括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展的外伸展部和从该外伸展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外边缘部,后车轮罩内件包括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展的内伸展部和从该内伸展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且和外边缘部接合的内边缘部。行驶载荷会介由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撑部输入至后车轮罩,因此会在后门用开口缘部周边产生形变,成为产生车身振动的主要原因。这里,以提高车身刚性为目的,在后车轮罩外件设有与该后车轮罩外件共同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的外立柱构件(外立柱加强件),在后车轮罩内件设有与该后车轮罩内件共同形成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的内立柱构件。在专利文献1的车身结构中,设置由后车轮罩外件和后车轮罩内件构成的后车轮罩、与该后车轮罩外件共同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的外立柱构件、与后车轮罩内件共同形成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的内立柱构件、以及与后车轮罩外件和外立柱构件共同形成闭口截面的加强构件,并在该加强构件安装后门用锁扣。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16408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专利文献1的车身结构通过加强构件连接后车轮罩外件和外立柱构件形成闭口截面来抑制车身的振动。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作为专用的锁扣固定构件设置与外立柱构件不同的加强构件,因此可能导致零件件数增加,车身重量增加。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除了输入至后车轮罩的行驶载荷外,输入至后门用锁扣的后门的开闭载荷也会集中于外立柱构件,如上载荷仅传递至构成传力路径的外顶侧构件,因此也有可能无法确保所期待的振动抑制性能。可以通过增加外立柱构件的板厚使刚性增加,来抑制行驶载荷、开闭载荷等载荷的集中所引起的车身振动。但是,增加板厚可能导致重量增加。即,很难在抑制车身的重量增加的同时保振动抑制性能。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车身重量的增加并能确保振动抑制性能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等。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的特征为:在具有由后车轮罩外件和后车轮罩内件构成的后车轮罩、与所述后车轮罩外件共同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后门用开口缘部的一部分设置的第1闭口截面的外立柱构件、与所述后车轮罩内件共同形成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闭口截面的内立柱构件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中,在所述外立柱构件固定后门用锁扣,并且设置连接所述外立柱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和内立柱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连接构件。在该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因为设置了连接所述外立柱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和内立柱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连接构件,所以介由后门用锁扣输入的后门的开闭载荷能介由外立柱构件和内立柱构件2个传力路径分散至车身骨架构件。另外,因为在所述外立柱构件固定后门用锁扣,所以能省略掉用于固定后门用锁扣的专用的锁扣固定构件,并能实现轻量化。第2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外立柱构件、沿所述后门用开口缘部的一部分设置的内立柱构件、所述后车轮罩外件、所述后车轮罩内件分别连接。根据这种技术方案,能使连接构件的支撑刚性很强。第3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构件包括与车宽方向大致垂直的侧壁部、与车身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横壁部、与车身前后方向大致垂直的纵壁部。根据这种技术方案,能使用单一的连接构件提高后门的开闭载荷的分散效率。第4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1至第3的任意1项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构件配置于所述后门用锁扣的附近位置。根据这种技术方案,能增加传递至内立柱构件的后门的开闭载荷。第5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4技术方案中,将所述后门用锁扣固定于所述外立柱构件的固定部的高度位置设定在与所述连接构件和所述后车轮罩外件的接合部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根据这种技术方案,能最小限度地形成连接构件,并能实现轻量化。第6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1至第5的任意1项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后车轮罩外件共同形成第3闭口截面。根据这种技术方案,能使用连接构件提高车身刚性。第7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6技术方案中,所述第2闭口截面和第3闭口截面部分相通。根据这种技术方案,能实现内立柱构件的轻量化并能增加截面系数。第8技术方案的特征为:在第1至第7的任意1项技术方案中,所述第1闭口截面至少构成与所述后门用开口缘部相连且与车宽方向大致垂直的第1环状结构体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2闭口截面至少构成与具有所述外立柱构件和内立柱构件的侧梁柱以及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顶加强件相连且与车身前后方向大致垂直的第2环状结构体的一部分。根据这种技术方案,能介由第1,第2环状结构体分散后门的开闭载荷。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通过连接外立柱构件和内立柱构件的连接构件能抑制车身重量的增加并能确保振动抑制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斜视图;图2为车宽方向外侧后部侧视图;图3为车宽方向内侧斜视图;图4为车宽方向内侧后部侧视图;图5为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6为图2的VI-VI线截面图;图7为图5的VII-VII线截面图;图8为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9为从图8省略了内加强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0为图8的X-X线截面图;图11为从图3省略了悬架罩的图;图12为从图1省略了加强构件的图;图13为第1环状结构体和第2环状结构体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例示,本专利技术的意图不在于限制其适用物或其用途。实施例1以下基于图1~图13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涉及的车辆V具有在座舱前侧的发动机舱纵置配置的发动机(图示省略),是用后轮驱动的前置后驱型(FR,FrontengineReardrive)汽车。以下,在图中,以箭头F方向为车身前后方向前方,以箭头L方向为车宽方向左方,以箭头U方向为车身上下方向上方进行说明。另外,该车辆V是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以下没有特别说明的话,则主要对右侧构件以及右侧部分进行说明。首先对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图4所示,车辆V具有向前后延伸的左右成对的侧梁1、架于如上成对的侧梁1之间并构成座舱地面的地板2、向前后延伸的左右成对的上边梁10、从如上成对的上边梁10分别向下方延伸的左右成对的A~D柱21~24、成对的C柱23的下端部所连接的左右成对的后车轮罩30等。侧梁1由对钢板冲压成型而得的外构件和内构件构成,两构件共同形成向前后延伸的大致直线状的闭口截面。侧梁1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具有:/n由后车轮罩外件和后车轮罩内件构成的后车轮罩、与所述后车轮罩外件共同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后门用开口缘部的一部分设置的第1闭口截面的外立柱构件、与所述后车轮罩内件共同形成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闭口截面的内立柱构件;/n在所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n在所述外立柱构件上固定后门用锁扣,/n并且设置有连接所述外立柱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和内立柱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连接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04 JP 2019-071816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具有:
由后车轮罩外件和后车轮罩内件构成的后车轮罩、与所述后车轮罩外件共同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后门用开口缘部的一部分设置的第1闭口截面的外立柱构件、与所述后车轮罩内件共同形成向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闭口截面的内立柱构件;
在所述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中,
在所述外立柱构件上固定后门用锁扣,
并且设置有连接所述外立柱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和内立柱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连接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外立柱构件、沿所述后门用开口缘部的一部分设置的内立柱构件、所述后车轮罩外件、所述后车轮罩内件分别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侧壁部、与车身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横壁部、与车身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纵壁部。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佳和中村岳司清下大介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