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7722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包括壳体、放针箱和针盒架,所述壳体两侧粘接有所述放针箱,所述放针箱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电动推杆一,所述电动推杆一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针盒架,所述针盒架内通过卡槽连接有针盒。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放针箱、针盒架、针盒,可以容纳针具,可以便于医务人员对患者连续扎针,省去取针工作,降低工作量,提高医务人员的针灸效率,通过设置伞齿轮盘、小伞齿轮、固定针爪、电机,可以自动夹持针具,对患者进行针灸作业,操作方便,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增加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
技术介绍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时,需要医务人员将针具从针盒内取出后,再对患者进行扎针,而一次针灸中需要对患者多处穴位进行扎针,数量较多,工作量大,影响工作效率,另外在对患者针灸时都需要医务人员用手进行持拿,长时间针灸作业容易使医务人员的手部感到酸麻,给工作带来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解决了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时,需要医务人员将针具从针盒内取出后,再对患者进行扎针,而一次针灸中需要对患者多处穴位进行扎针,数量较多,工作量大,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包括壳体、放针箱和针盒架,所述壳体两侧粘接有所述放针箱,所述放针箱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电动推杆一,所述电动推杆一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针盒架,所述针盒架内通过卡槽连接有针盒。进一步的,所述放针箱底端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所述壳体一侧粘接有出针管,所述出针管内转动连接有伞齿轮盘,所述伞齿轮盘上靠近所述出针管管口一侧为平面螺纹结构,所述伞齿轮盘上背部为锥齿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壳体提供稳定支撑,通过所述放针箱便于放置针盒,通过所述针盒便于容纳针具,通过所述电动推杆推动所述针盒架升降,通过所述针盒架夹持所述针盒,进而实现所述针盒的升降,便于医务人员对患者连续扎针,省去取针工作,降低工作量,提高医务人员的针灸效率,通过所述出针管便于针具从所述壳体内伸出,对患者进行针灸。进一步的,所述伞齿轮盘上为平面螺纹结构一侧通过螺纹连接有固定针爪,所述固定针爪与所述出针管滑动连接,所述伞齿轮盘背部啮合有小伞齿轮,所述小伞齿轮一侧与电机通过键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壳体通过螺栓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伞齿轮盘给所述固定针爪以及所述小伞齿轮提供驱动支撑,通过所述电机转动,带动所述小伞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伞齿轮盘转动,所述固定针爪在所述伞齿轮盘的转动作用下向中心靠近或者散开,从而实现针具的夹紧与松放,便于对患者进行针灸。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紫外线灭菌灯,所述壳体另一侧粘接有手柄,所述手柄一侧壁上通过卡槽连接有操作面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紫外线灭菌灯与现有的医用灭菌灯结构相同,通过所述紫外线灭菌灯可以对针具进行灭菌消毒,保证装置的使用安全性,避免造成交叉感染,通过所述手柄便与医务人员操作装置,进而对患者进行针灸作业,通过所述操作面板控制装置的运行,完成相应运动。进一步的,所述手柄内一侧通过螺钉连接有电动推杆二,所述电动推杆二一侧通过螺钉连接有顶针杆,所述顶针杆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电动推杆二推动所述顶针杆运动,从而推动针具从所述出针管伸出。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通过卡槽连接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杆一、所述电动推杆二以及所述操作面板之间均通过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蓄电池给装置提供电力,便于通过所述操作面板控制装置运行,完成相应动作。进一步的,所述放针箱上靠近所述手柄一侧为中空结构,所述针盒内成型有针槽,所述针槽贯穿所述针盒,所述针槽内可以插放三寸及以下尺寸的针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放针箱一侧为中空结构便于安装所述针盒,通过所述针槽便于插放针具,完成对针具的收纳,便于连续扎针,提高工作效率。(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为解决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时,需要医务人员将针具从针盒内取出后,再对患者进行扎针,而一次针灸中需要对患者多处穴位进行扎针,数量较多,工作量大,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放针箱、针盒架、针盒,可以容纳针具,可以便于医务人员对患者连续扎针,省去取针工作,降低工作量,提高医务人员的针灸效率;2、为解决对患者针灸时都需要医务人员用手进行持拿,长时间针灸作业容易使医务人员的手部感到酸麻,给工作带来不适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伞齿轮盘、小伞齿轮、固定针爪、电机,可以自动夹持针具,对患者进行针灸作业,操作方便,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增加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中伞齿轮盘与小伞齿轮的连接关系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中伞齿轮盘与固定针爪的连接关系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的电路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放针箱;2、电动推杆一;3、针盒架;4、出针管;5、固定针爪;6、伞齿轮盘;7、小伞齿轮;8、电机;9、壳体;10、顶针杆;11、蓄电池;12、电动推杆二;13、操作面板;14、手柄;15、针盒;16、针槽;17、紫外线灭菌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包括壳体9、放针箱1和针盒架3,壳体9两侧粘接有放针箱1,放针箱1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电动推杆一2,电动推杆一2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针盒架3,针盒架3内通过卡槽连接有针盒15,放针箱1底端与壳体9内部连通,壳体9一侧粘接有出针管4,出针管4内转动连接有伞齿轮盘6,伞齿轮盘6上靠近出针管4管口一侧为平面螺纹结构,伞齿轮盘6上背部为锥齿结构,通过壳体9提供稳定支撑,通过放针箱1便于放置针盒15,通过针盒15便于容纳针具,通过电动推杆推动针盒架3升降,通过针盒架3夹持针盒15,进而实现针盒15的升降,便于医务人员对患者连续扎针,省去取针工作,降低工作量,提高医务人员的针灸效率,通过出针管4便于针具从壳体9内伸出,对患者进行针灸,壳体9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紫外线灭菌灯17,紫外线灭菌灯17与现有的医用灭菌灯结构相同,通过紫外线灭菌灯17可以对针具进行灭菌消毒,保证装置的使用安全性,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壳体9另一侧粘接有手柄14,手柄14一侧壁上通过卡槽连接有操作面板13,通过手柄14便与医务人员操作装置,进而对患者进行针灸作业,通过操作面板13控制装置的运行,完成相应运动,放针箱1上靠近手柄14一侧为中空结构,针盒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9)、放针箱(1)和针盒架(3),所述壳体(9)两侧粘接有所述放针箱(1),所述放针箱(1)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电动推杆一(2),所述电动推杆一(2)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针盒架(3),所述针盒架(3)内通过卡槽连接有针盒(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9)、放针箱(1)和针盒架(3),所述壳体(9)两侧粘接有所述放针箱(1),所述放针箱(1)顶端通过螺栓连接有电动推杆一(2),所述电动推杆一(2)底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针盒架(3),所述针盒架(3)内通过卡槽连接有针盒(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针箱(1)底端与所述壳体(9)内部连通,所述壳体(9)一侧粘接有出针管(4),所述出针管(4)内转动连接有伞齿轮盘(6),所述伞齿轮盘(6)上靠近所述出针管(4)管口一侧为平面螺纹结构,所述伞齿轮盘(6)上背部为锥齿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医针灸用推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伞齿轮盘(6)上为平面螺纹结构一侧通过螺纹连接有固定针爪(5),所述固定针爪(5)与所述出针管(4)滑动连接,所述伞齿轮盘(6)背部啮合有小伞齿轮(7),所述小伞齿轮(7)一侧与电机(8)通过键连接,所述电机(8)与所述壳体(9)通过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春璇姚兴璋寄婧徐秀梅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中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