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72646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海洋养殖领域,公开了一种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包括底座单元、多个第一礁体以及多个第二礁体,第一礁体和第二礁体不仅具有相同的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还具有相同的第一幼鱼保护部和第二幼鱼保护部,多个第一礁体和多个第二礁体均可拆卸地设置在底座单元上,并且第二礁体对应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礁体上,第一内侧板具有营养物质聚集腔和与营养物质聚集腔连通的多个功能通孔,第一幼鱼保护部具有幼鱼保护网和多根幼鱼保护柱,并且幼鱼保护柱设置在幼鱼保护网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
技术介绍
人工鱼礁是人为地在水域中设置的构造物,以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等场所,达到保护、增殖资源和提高渔获质量的目的,是海洋牧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导致我国近海渔业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可以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来恢复和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改善沿海生态环境。目前,人工鱼礁事业是一项庞大的海洋建设项目,工程大,耗资大,风险大。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服务于渔民以及社会。目前应该需要在人工鱼礁的设计中考虑稳定性好、耐久性好、成本低的礁体模型。需要确保礁体投放后能够形成长久稳定的集鱼效应,期望藉此不仅能够仅诱集底层鱼类,也能诱集中上层鱼类。我国早期设计的单体礁受建造运输及投放设备的限制,礁体构件的尺寸与重量都不宜过大,该类礁体投放后大部分服务于底层鱼类,对中上层鱼类的诱集效果有限。后来学习到大型鱼礁相较于小型鱼礁的集鱼效果更好,故开始注意到由小型鱼礁组合成大型鱼礁的敷设布局的问题会对鱼礁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过去人工鱼礁大部分采用棋盘式布局,未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为影响中上层鱼类主要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地形波,它影响的高度大但是力度不大;一种是上升流,它影响的高度不大,但力度大。棋盘式布局使得人工鱼礁太分散,面积很广,但是在高度上的影响力不大。现在大部分采用密集型的敷设方式,意思就是将鱼礁设成一堆一堆的布局比较好。目前我国也有许多组合式人工鱼礁能够达到此效果,但多为不同的单体礁组合,这会造成设计和组合难度大,制作成本高,不能广泛适用等问题。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可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依靠特有的连接结构,实现垂向和水平方向上单体礁的拼接,从而组成一个大型鱼礁。该组合式鱼礁底层鱼礁可以服务于底层鱼类,垂向上的鱼礁高度、内侧板结构等可以有效引导上升流,从而诱集中上层鱼类,体现了该专利技术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上升流的特性。在稳定性方面,之前的人工鱼礁山一般采用鱼礁单体进行堆积的方式建设,为实现了鱼礁单体的稳定堆积,日本曾设想通过堆放正方体单体鱼礁从而形成人工鱼礁山脉,但日本实际投放大石块,不但堆积效率不高,而且石料开采到运输到投放地的成本也非常高。国内也开展过正方空体框架型鱼礁的堆放,但因为没有用于穿插的特殊结构和受海流影响,正方空体堆放呈散落状态;此前的人工鱼礁因为没有足够的抗翻滚能力,咬合程度差,堆积效率不高,最终使得改善环境、诱集鱼类和整体作用效果受限。因此本专利技术通过借鉴卯榫结构设计了垂直方向上互补的连接结构,以及水平方向上以一定的角度相嵌入的连接结构,都能够确保单体礁组合起来后的稳定性。组合礁体具有普适性,可以因地制宜自由组合。其一,之前设计的人工鱼礁有使用平整的一块混凝土作为底座,这种底座不能适应不平整的海底地形,很容易受到海流影响而倾覆。因此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底座是框架结构,有助于投放时垂直水流的经过,提高礁体的稳定性;有助于泄漏泥沙,可以降低礁体的沉降速率;框架结构可以适应于起伏不平的各种海底地形,具有区域普适性。其二,因为整体人工鱼礁的高度需要与水深相匹配,一般来说,礁体高度应该是水深的1/4。该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可以根据不同海域的情况以及水深来决定投放鱼礁的个数以及布局方式,按理来说该鱼礁可以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海域,具有区域普适性。综上,目前业内的人工鱼礁技术虽然林林总总,看似已臻完善,但在实际应用中,每种技术皆存在着局限性,也就是说,至今还未有一种能够兼具灵活组合性、普适性、稳定性、耐久性、生物多样性以及有利于上升流的人工鱼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兼具灵活组合性、普适性、稳定性、耐久性、生物多样性以及有利于上升流的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为:一种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单元,包含安装杆;以及礁体单元,可拆卸地设置在底座单元上,包括多个第一礁体和对应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礁体上多个第二礁体,第一礁体和第二礁体均包含固定组件,其中,固定组件包含支撑柱,第一礁体还包括第一集鱼组件,第一集鱼组件包含第一内侧板和第一幼鱼保护板,第一内侧板设置在支撑柱上,第一内侧板具有营养物质聚集腔,第一内侧板具有与营养物质聚集腔连通的多个功能通孔,第一幼鱼保护板设置在第一内侧板上,第一幼鱼保护板具有第一幼鱼保护部,第一幼鱼保护部具有幼鱼保护网和多根幼鱼保护柱,幼鱼保护柱设置在幼鱼保护网内,第二礁体还包括第二集鱼组件,第二集鱼组件包含与第一内侧板相同的第二内侧板和第二幼鱼保护板,第二内侧板设置在支撑柱上,第二幼鱼保护板设置在第二内侧板上,第二幼鱼保护板具有与第一幼鱼保护部相同的第二幼鱼保护部。优选地,第一内侧板的长度方向和第二内侧板的长度方向均与支撑柱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一集鱼组件的数量和第二集鱼组件的数量均为4个,4个第一内侧板沿支撑柱的周向均匀设置,形成“X”型结构,4个第二内侧板沿支撑柱的周向均匀设置,形成“X”型结构。优选地,每个第一集鱼组件包含两个第一幼鱼保护板,每个第二集鱼组件包含两个第二幼鱼保护板,两个第一幼鱼保护板的夹角为90°并且关于第一内侧板对称,形成“Y”型结构,两个第二幼鱼保护板的夹角为90°并且关于第二内侧板对称,形成“Y”型结构。优选地,第一幼鱼保护板还具有矩形的幼鱼保护通孔和嵌套在幼鱼保护通孔内的矩形的保护孔框架,幼鱼保护网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在第一幼鱼保护板的两个相对板面上且遮挡安装在保护孔框架的开口上,幼鱼保护柱的两端均安装在保护孔框架的相对的两条框边上。优选地,第一内侧板的一端和第二内侧板的一端均安装支撑柱上,多个功能通孔包含第一功能孔、第二功能孔以及第三功能孔,第一功能孔的半径、第二功能孔的半径以及第三功能孔的半径依次递增,并且自第一内侧板的一端朝向第一内侧板的另一端依次排列或者自第二内侧板的一端朝向第二内侧板的另一端依次排列。优选地,第一幼鱼保护板的一端安装在第一内侧板的另一端上,第一幼鱼保护板的另一端具有卯接部,第二幼鱼保护板的一端安装在第二内侧板的另一端上,第二幼鱼保护板的另一端具有与卯接部配合的榫接部,榫接部为燕尾榫。优选地,安装杆具有榫装部,固定组件还包含分别设置在支撑柱的两端的卯接件和榫接件,榫接件为燕尾榫,卯接件与榫接件或者榫接部相配合。优选地,安装杆还具有定位部,定位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榫装部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安装杆的两端,定位部位于2个榫装部之间且与2个榫装部均邻接。优选地,底座单元还包含底座框架和支撑杆,底座框架的形状呈八边形框架结构,安装杆的数量为多个,安装杆的两端均安装在底座框架上,支撑杆的数量为多个,支撑杆的两端均安装在底座框架上,支撑杆与安装杆垂直。优选地,底座单元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座单元中的混凝土的成分包括贝壳粉、磷酸镁水泥、橡胶粉以及磁铁矿粉/钢渣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单元,包含安装杆;以及/n礁体单元,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底座单元上,包括多个第一礁体和对应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礁体上多个第二礁体,所述第一礁体和所述第二礁体均包含固定组件,/n其中,所述固定组件包含支撑柱,/n所述第一礁体还包括第一集鱼组件,该第一集鱼组件包含第一内侧板和第一幼鱼保护板,/n所述第一内侧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上,所述第一内侧板具有营养物质聚集腔,所述第一内侧板具有与所述营养物质聚集腔连通的多个功能通孔,/n所述第一幼鱼保护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内侧板上,所述第一幼鱼保护板具有第一幼鱼保护部,该第一幼鱼保护部具有幼鱼保护网和多根幼鱼保护柱,/n所述幼鱼保护柱设置在所述幼鱼保护网内,/n所述第二礁体还包括第二集鱼组件,该第二集鱼组件包含与所述第一内侧板相同的第二内侧板和第二幼鱼保护板,/n所述第二内侧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上,/n所述第二幼鱼保护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内侧板上,所述第二幼鱼保护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幼鱼保护部相同的第二幼鱼保护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单元,包含安装杆;以及
礁体单元,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底座单元上,包括多个第一礁体和对应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礁体上多个第二礁体,所述第一礁体和所述第二礁体均包含固定组件,
其中,所述固定组件包含支撑柱,
所述第一礁体还包括第一集鱼组件,该第一集鱼组件包含第一内侧板和第一幼鱼保护板,
所述第一内侧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上,所述第一内侧板具有营养物质聚集腔,所述第一内侧板具有与所述营养物质聚集腔连通的多个功能通孔,
所述第一幼鱼保护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内侧板上,所述第一幼鱼保护板具有第一幼鱼保护部,该第一幼鱼保护部具有幼鱼保护网和多根幼鱼保护柱,
所述幼鱼保护柱设置在所述幼鱼保护网内,
所述第二礁体还包括第二集鱼组件,该第二集鱼组件包含与所述第一内侧板相同的第二内侧板和第二幼鱼保护板,
所述第二内侧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上,
所述第二幼鱼保护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内侧板上,所述第二幼鱼保护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幼鱼保护部相同的第二幼鱼保护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内侧板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内侧板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支撑柱的长度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集鱼组件的数量和所述第二集鱼组件的数量均为4个,
4个所述第一内侧板沿所述支撑柱的周向均匀设置,形成“X”型结构,
4个所述第二内侧板沿所述支撑柱的周向均匀设置,形成“X”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集鱼组件包含两个所述第一幼鱼保护板,每个所述第二集鱼组件包含两个所述第二幼鱼保护板,
两个所述第一幼鱼保护板的夹角为90°并且关于所述第一内侧板对称,形成“Y”型结构,
两个所述第二幼鱼保护板的夹角为90°并且关于所述第二内侧板对称,形成“Y”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由组合式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幼鱼保护板还具有矩形的幼鱼保护通孔和嵌套在该幼鱼保护通孔内的矩形的保护孔框架,
所述幼鱼保护网的数量为2个,分别遮挡安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杭徽魏子欣李莹春张俊波任崇兰万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