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7012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4:08
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印刷电路板上,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内壳以及罩设于金属内壳外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内壳具有顶壁、底壁和两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和两侧壁围设形成对接连接器的插接空间,所述金属外壳具有基部和自基部的两侧缘弯折向下延伸的两侧部,所述基部与顶壁贴合且焊接在一起。所述顶壁具有铆合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结构稳定,不易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尤其是一种结构稳定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常规TypeC3.1连接器,内铁壳铆合线在底部,且与SMT贴板面有较大间隙,公母互配时,当连接器受外力(如用户使用的整机跌落时)超过内铁壳铆合力时,内铁壳有裂开风险,易造成连接器损坏现象。现有的TypeC3.1连接器在组装时,内铁壳与绝缘本体需通过治具铆压固定,并使用治具定位内、外壳再镭射焊接固定,具有下脚板偏差较大而难以下板的风险,且使得组装工序复杂,影响了组装效率。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结构稳定,不易损坏,提高了产品良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印刷电路板上,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内壳以及罩设于金属内壳外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内壳具有顶壁、底壁和两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和两侧壁围设形成对接连接器的插接空间,所述金属外壳具有基部和自基部的两侧缘弯折向下延伸的两侧部,所述基部与顶壁贴合且焊接在一起,所述顶壁具有铆合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金属内壳具有向下弯折的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一端与底壁相连且另一端与底壁撕破形成自由末端,所述支撑脚的自由末端能够与印刷电路板的上表面形成抵持。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两侧部分别位于两侧壁的外侧且每一侧部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插板脚,所述支撑脚的自由末端高于所述插板脚的末端位置。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侧壁和侧部的其中一个设有扣点,所述侧壁和侧部的另外一个设有开孔,所述扣点和开孔配合将金属内壳和金属外壳定位。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金属内壳的侧壁设有朝向绝缘本体凸伸的弹片,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凹陷部,所述弹片弹力抵持在凹陷部内。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金属内壳的侧壁的底缘向内弯折延伸有下底板,所述下底板位于底壁的后方,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前方的舌板和自舌板一体向后延伸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厚度大于舌板的厚度,所述下底板到顶壁的距离大于底壁到顶壁的距离,所述底壁抵接于舌板的下方,所述下底板抵接于主体部的下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舌板和主体部之间形成凹槽,所述金属内壳的顶壁和底壁各自朝向插接空间内凸伸若干个拱形部,所述拱形部抵靠于凹槽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绝缘座和第二绝缘座,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由第一绝缘座固持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和由第二绝缘座固持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座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朝向第二绝缘座延伸的第一卡钩部,所述第二绝缘座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朝向第一绝缘座延伸的第二卡钩部,所述第一卡钩部和第二卡钩部之间形成扣持。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卡钩部的头部设有倾斜延伸的第一导引部,所述第二卡钩部的头部设有倾斜延伸的第二导引部,所述第一导引部和第二导引部相互配合导引而达成第一卡钩部和第二卡钩部之间的扣持。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绝缘座包括自尾端向下延伸至抵接于第二绝缘座后方的后挡部,第一卡钩部和后挡部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二绝缘座部分嵌入所述收容空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将金属内壳的铆合线设置在顶壁上,从而避免了金属内壳开裂的风险,保证了电连接器的结构稳定,不易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4为图3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中绝缘本体的部分分解图。图7为图6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安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的侧视图。图9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安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至图9,一种电连接器100,安装于印刷电路板200上,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遮蔽于绝缘本体1外的金属内壳3以及罩设于金属内壳3外的金属外壳4。所述金属内壳3具有顶壁31、底壁32和两侧壁33,所述顶壁31、底壁32和两侧壁33围设形成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插接空间30。所述金属外壳4具有基部41和自基部41的两侧缘弯折向下延伸的两侧部42,所述基部41与顶壁31贴合且焊接在一起。所述顶壁31具有铆合线310,将金属内壳3的铆合线310设置在顶壁31上,从而避免了金属内壳3开裂的风险,保证了电连接器100的结构稳定,不易损坏。请参考图1、图4和图9,所述金属内壳3具有向下弯折的支撑脚321,所述支撑脚321的一端与底壁32相连且另一端与底壁32撕破形成自由末端,所述支撑脚321的自由末端能够与印刷电路板200的上表面形成抵持。所述支撑脚321仅仅延伸至印刷电路板200的上表面,形成抵持,作用是增强电连接器100的结构强度。请参考图1、图3和图9,所述两侧部42分别位于两侧壁33的外侧且每一侧部42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与印刷电路板200连接的插板脚421,所述支撑脚321的自由末端高于所述插板脚421的末端位置。所述插板脚421的作用是将整个电连接器100安装于印刷电路板200上,所述支撑脚321仅仅支撑于底壁32和印刷电路板200之间,因此,插板脚421延伸的长度要比支撑脚321大,插板脚421的长度要能够自印刷电路板200的上表面继续向下延伸至印刷电路板200的插板孔内。请参考图2至图4以及图8,所述侧壁33和侧部42的其中一个设有扣点331,所述侧壁33和侧部42的另外一个设有开孔422,所述扣点331和开孔422配合将金属内壳3和金属外壳4定位。在组装的过程中,金属内壳3和金属外壳4通过扣点331和开孔422之间的配合实现预定位;且通过此预定位方式,金属内壳3和金属外壳4之间的扣合更为紧密,从而能够使金属内壳3和金属外壳4之间镭射焊接的焊点美观以及焊接力更好,减少了点焊击穿不良。请参考图3至图5,所述金属内壳3的侧壁33设有朝向绝缘本体1凸伸的弹片332,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侧设有凹陷部10,所述弹片332弹力抵持在凹陷部10内。在绝缘本体1与金属内壳3组装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绝缘本体1沿着对接的前后方向组装入金属内壳3内,金属内壳3的弹片332卡在绝缘本体1的凹陷部10内扣合即可一步组装到位。请参考图4和图9,所述金属内壳3的侧壁33的底缘向内弯折延伸有下底板34,所述下底板34位于底壁32的后方,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前方的舌板11和自舌板11一体向后延伸的主体部12。所述主体部12的厚度大于舌板11的厚度,所述下底板34到顶壁31的距离大于底壁32到顶壁31的距离。所述底壁32位于舌板11的下方,所述下底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100),安装于印刷电路板(200)上,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遮蔽于绝缘本体(1)外的金属内壳(3)以及罩设于金属内壳(3)外的金属外壳(4),所述金属内壳(3)具有顶壁(31)、底壁(32)和两侧壁(33),所述顶壁(31)、底壁(32)和两侧壁(33)围设形成对接连接器的插接空间(30),所述金属外壳(4)具有基部(41)和自基部(41)的两侧缘弯折向下延伸的两侧部(42),所述基部(41)与顶壁(31)贴合且焊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31)具有铆合线(3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100),安装于印刷电路板(200)上,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遮蔽于绝缘本体(1)外的金属内壳(3)以及罩设于金属内壳(3)外的金属外壳(4),所述金属内壳(3)具有顶壁(31)、底壁(32)和两侧壁(33),所述顶壁(31)、底壁(32)和两侧壁(33)围设形成对接连接器的插接空间(30),所述金属外壳(4)具有基部(41)和自基部(41)的两侧缘弯折向下延伸的两侧部(42),所述基部(41)与顶壁(31)贴合且焊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31)具有铆合线(3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壳(3)具有向下弯折的支撑脚(321),所述支撑脚(321)的一端与底壁(32)相连且另一端与底壁(32)撕破形成自由末端,所述支撑脚(321)的自由末端能够与印刷电路板(200)的上表面形成抵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部(42)分别位于两侧壁(33)的外侧且每一侧部(42)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与印刷电路板(200)连接的插板脚(421),所述支撑脚(321)的自由末端高于所述插板脚(421)的末端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33)和侧部(42)的其中一个设有扣点(331),所述侧壁(33)和侧部(42)的另外一个设有开孔(422),所述扣点(331)和开孔(422)配合将金属内壳(3)和金属外壳(4)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壳(3)的侧壁(33)设有朝向绝缘本体(1)凸伸的弹片(332),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侧设有凹陷部(10),所述弹片(332)弹力抵持在凹陷部(10)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壳(3)的侧壁(33)的底缘向内弯折延伸有下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丙权张晓庆许立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