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境治理领域的一种天然林保护用的防护辅助装置。包括外壳、风力发生装置、出风筒,出风筒上还设有加料口,加料口处对应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筛网、第二筛网、工字型连接座和连接套。料仓或水箱通过连接组件与出风筒连通,在风力发生装置吹风时将物料与空气充分混合,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对进入出风筒的物料进行雾化,提高物料与空气混合效率,在外壳上设置了卡扣用于减轻使用者的手臂负重,也便于随时更换备用料仓或水箱,提高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结构稳定、适用广泛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天然林保护用的防护辅助装置
本技术涉及环境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天然林保护用的防护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天然林指天然起源的森林,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者萌生所形成的森林。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生态功能最完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护国土安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天然林退化的主要危害来源中,病虫害和火灾的影响颇为显著。林区内灌木和草本丛生,火灾发生时森林消防人员进入林区时往往没有道路,所以需要及时地开设相应的通道,通道一方面可用于扑火队员进入火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控制火灾蔓延的阻隔带。现有用于防火通道开设的装备主要分为大型割灌清林设备和小型便携式割灌设备。由于我国林区地形复杂,大型设备很难深入林区内部,所以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便携式割灌设备。在扑救火灾时,一般有专门的消防人员操控便携式割灌机进行通道的开设和清理,专门的消防人员操控风力灭火机进行风力灭火。对于病虫害,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无人机喷洒药物、向目标位置发射杀虫弹或常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的方法。上述方法中均需要配备专用的操作设备来完成,但设备的种类繁多,操作方法复杂,为天然林防护工作人员增添了许多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天然林保护用的防护辅助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天然林保护用的防护辅助装置,包括外壳、风力发生装置、出风筒,出风筒一端与外壳连通,风力发生装置设置于外壳内,出风筒上还设有加料口,加料口处对应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筛网、第二筛网、工字型连接座和连接套,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互相重叠同时固定于于工字型连接座的一端,工字型连接座为中通管状结构,管体侧壁带有外螺纹,一端固定设有略大于管径的凸起的第一挡片,另一端设置第二挡片与中部管体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连接套为带有内螺纹的中通管状结构,一端设有向管体内部凸起的固定部,工字型连接座管体穿过加料口,第一挡片卡在加料口的一侧,另一侧同时穿过连接套的固定部。具体的,所述外壳外表面设有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具体的,所述外壳内还设有蓄电池,外壳上对应设有进风口和开关。具体的,所述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为不锈钢材质,筛网密度为42-60目。具体的,所述出风筒的截面面积由与外壳连接的一端到远离外壳的一端逐渐变小。具体的,在所述工字型连接座与出风筒壁之间、工字型连接座与连接套之间设有密封装置。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包括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对现有的风力灭火器进行了改进,在出风筒上增设了连接组件用于向风筒内输送物料。在进料口设置了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对进入出风筒的物料进行雾化,提高物料与空气混合效率,同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与连接组件相连的部件进行更换。在外壳上设置了卡扣用于减轻使用者的手臂负重,也便于随时更换备用料仓或水箱,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结构稳定、适用广泛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连接组件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外壳,2-第一卡扣,3-第二卡扣,4-出风筒,5-加料口,6-第一筛板,7-第二筛板,8-工字型连接座,9-第一挡片,10-第二挡片,11-连接套,12-固定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一种天然林保护用的防护辅助装置,主体包括外壳1、风力发生装置、出风筒4,出风筒4一端与外壳1连通,风力发生装置设置于外壳1内,外壳1上还对应设有进风口。风力发生装置包括是通过电动机电动扇叶转动从进风口吸入空气再从出风筒4吹出。利用风力带走燃烧物体表面热量以抑制火势蔓延。出风筒4与外壳1连接端到远离连接端逐渐变细,使吹出的风横截面积逐渐变小,风量固定的情况下风速逐渐变大。出风筒4上还设有加料口5。用于向吹出的气体内混入水雾或粉末状的灭火材料以增加灭火效率。同时也可以向其中混入治理病虫害的液体或粉末状药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加料口5处对应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筛网、第二筛网、工字型连接座8和连接套11。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互相重叠同时放置于工字型连接座8的一端,工字型连接座8为中通管状结构,中部管体带有外螺纹,一端固定设有略大于管径的凸起的第一挡片9,另一端设置第二挡片10与中部管体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连接套11为带有内螺纹的中通管状结构,一端设有向管体内部凸起的固定部12。工字型连接座8管体穿过加料口5,第一挡片卡在加料口5的一侧,另一侧同时穿过连接套11的固定部12,最后从连接套11内部将第二挡片10与工字型连接座8连接固定,当需要加入液态物料时,加料口5通过连接管与水箱连接,水箱可通过背带由操作人背在身上或通过较长的连接管与水箱相连;当需要加入粉末状物料时,粉末状物料盛在一瓶口带有外螺纹的瓶状料仓内,将瓶口与加料口5连接套11拧紧连接。优选的,在瓶口还设有开关阀。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重叠设置于加料口5,方便将加料口5进入的物体分散、雾化,在进入出风筒4后与空气混合更均匀。相比于单一过滤网,双层筛网的雾化效果更强,混合效果更理想。优选的,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为不锈钢材质,筛网密度为42-60目。具体的,在外壳1内还设有蓄电池为电机供电,外壳1上对应设有开关按钮。此外,在外壳1外表面还设有第一卡扣2和第二卡扣3,第一卡扣2用于安装背带以方便操作人将设备挂在身侧以减轻手臂的负重强度,第二卡扣3用于与水箱固定或放置备用料仓。具体的,在连接组件与出风筒4壁之间、工字型连接座8与连接套11之间设有密封装置,用于提高气密性。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首先安装加料口5的连接组件:将第一筛板6、第二筛板7固定连接于工字型连接座8的一端,将安装好第一筛板6和第二筛板7的工字型连接座8穿过出风筒4的加料口5,连接套11带有固定部12的一端套在工字型连接座8伸出出风筒4的一端,再将第二挡片10与工字型连接座8的管体安装到一起,使连接组件固定于出风筒4壁上。然后根据需要在出料口安装料仓或水箱。使用时先打开风力灭火器的开关,待出风稳定后再打开料仓或水箱的开关使物料与空气混合,由出风筒4喷出。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天然林保护用的防护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风力发生装置、出风筒,出风筒一端与外壳连通,风力发生装置设置于外壳内,出风筒上还设有加料口,加料口处对应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筛网、第二筛网、工字型连接座和连接套,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互相重叠同时固定于于工字型连接座的一端,工字型连接座为中通管状结构,管体侧壁带有外螺纹,一端固定设有略大于管径的凸起的第一挡片,另一端设置第二挡片与中部管体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连接套为带有内螺纹的中通管状结构,一端设有向管体内部凸起的固定部,工字型连接座管体穿过加料口,第一挡片卡在加料口的一侧,另一侧同时穿过连接套的固定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然林保护用的防护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风力发生装置、出风筒,出风筒一端与外壳连通,风力发生装置设置于外壳内,出风筒上还设有加料口,加料口处对应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筛网、第二筛网、工字型连接座和连接套,第一筛网和第二筛网互相重叠同时固定于于工字型连接座的一端,工字型连接座为中通管状结构,管体侧壁带有外螺纹,一端固定设有略大于管径的凸起的第一挡片,另一端设置第二挡片与中部管体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连接套为带有内螺纹的中通管状结构,一端设有向管体内部凸起的固定部,工字型连接座管体穿过加料口,第一挡片卡在加料口的一侧,另一侧同时穿过连接套的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然林保护用的防护辅助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伟强,罗日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翠绿洲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