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型钢管柱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5857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Y型钢管柱脚,包括主管、两个支管、第一支管加劲板和第二支管加劲板,过所述主管的轴线的平面为纵向基准面,两个支管分别向所述纵向基准面的左右两侧倾斜设置在所述主管上,形成Y型结构,两个支管在所述纵向基准面处重合,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沿纵向设置在重合处,且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与所述主管和两个支管均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与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正交,且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横贯两个所述支管,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沿纵向设置。利用正交的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和第二支管加劲板加固所述支管与主管在节点处的连接强度和刚度。从而提升所述Y型钢管柱脚承受载荷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Y型钢管柱脚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Y型钢管柱脚。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在建筑结构造型样式越来越多样化。为满足一定环境下建筑构造要求,需要用到Y型的钢管柱脚来进行支撑。Y型钢管柱脚主要由两个支管和一个主管连接形成,在建造完成后两个支管的受力会传递至所述主管上。而基于Y型钢结构需要承受较大的载荷,且受力情况复杂,因此如何提升Y型钢管柱脚承受载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Y型钢管柱脚,以提升其承受载荷的能力。一种Y型钢管柱脚,包括主管、两个支管、第一支管加劲板和第二支管加劲板,过所述主管的轴线的平面为纵向基准面,两个支管分别向所述纵向基准面的左右两侧倾斜设置在所述主管上,形成Y型结构,两个支管在所述纵向基准面处重合,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沿纵向设置在重合处,且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与所述主管和两个支管均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与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正交,且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横贯两个所述支管,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沿纵向设置。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Y型钢管柱脚,基于建筑构造需求,利用所述主管和两个支管连接形成了所述Y型结构。为了提升所述Y型钢管柱脚在节点处的强度,进一步在所述重合处设置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同时设置与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正交的第二支管加劲板,且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横贯两个所述支管。从而利用正交的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和第二支管加劲板加固所述支管与主管在节点处的连接强度和刚度。从而提升所述Y型钢管柱脚承受载荷的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管上与所述支管连接的一端设有顶板,所述顶板将所述主管的顶端面覆盖,所述支管设置在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和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均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顶板上设有灌孔,所述灌孔位于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和所述顶板交接的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灌孔的孔径为200mm~300mm,和/或所述顶板上设有多个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支管的外侧,多个排气孔在所述顶板的外缘周向间隔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支管以所述纵向基准面为对称面对称分布,所述支管的轴线与所述主管顶端面相交的点为基准点,两个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40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管的轴线与所述主管顶端面之间的交角为60°~8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管的管壁与所述主管顶端面相交位置距离所述主管顶端面的外圈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为梯形板,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平行,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纵向基准面左侧的支管的管壁平行,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纵向基准面右侧的支管的管壁平行,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的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200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管中与所述主管连接的一端灌注有混凝土,所述支管中灌注混凝土的部分在所述支管的轴向上的长度不小于3000mm,和/或所述主管中与所述支管连接的一端灌注有混凝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管中设有加劲环板,所述加劲环板的外圈与所述支管的内壁连接,所述加劲环板在所述支管的轴向上与所述主管顶端面的距离为环板距离,所述环板距离与所述支管中混凝土在轴向上的长度相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管中设有正交的第一主管加劲板和第二主管加劲板,所述第一主管加劲板和所述第二主管加劲板均过所述主管的轴线,所述第一主管加劲板的顶面和所述第二主管加劲板的顶面均与所述支管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管中设有左侧加劲板和右侧加劲板,所述左侧加劲板和所述右侧加劲板均沿纵向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二主管加劲板相交,所述左侧加劲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主管加劲板的左侧,所述右侧加劲板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管加劲板的右侧。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Y型钢管柱脚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A-A向的剖视图;图3为B-B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Y型钢管柱脚;11、主管;111、第一主管加劲板;112、第二主管加劲板;113、左侧加劲板;114、右侧加劲板;12、支管;121、第一支管加劲板;122、第二支管加劲板;123、加劲环板;13、顶板;131、灌孔;132、排气孔;14、钢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Y型钢管柱脚10,包括主管11和两个支管12。过所述主管11的轴线的平面为纵向基准面,两个支管12分别向所述纵向基准面的左右两侧倾斜设置在所述主管11上,形成Y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Y型钢管柱脚10还包括第一支管加劲板121和第二支管加劲板122。两个支管12在所述纵向基准面处重合,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121沿纵向设置在重合处,且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121与所述主管11和两个支管12均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122与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121正交,且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122横贯两个所述支管12,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122沿纵向设置。本文中所述两个板正交是指两个板相互垂直设置。上述方案提供的Y型钢管柱脚10,基于建筑构造需求,利用所述主管11和两个支管12连接形成了所述Y型结构。对于Y型钢管柱脚10而言,在两个支管12与主管11连接形成的节点处为受力薄弱位置,本案中通过提升所述Y型钢管柱脚10在节点处的强度来提升整体承受载荷的能力。而为了提升所述Y型钢管柱脚10在节点处的强度,进一步在所述重合处设置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121,避免因为两个支管12与主管11要形成Y型结构,而使得支管12与主管11连接的面积降低,导致强度和刚度下降的情况发生。具体地,在两个支管12重合处沿纵向设置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121,将两个支管12重合丢失的部分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Y型钢管柱脚,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两个支管、第一支管加劲板和第二支管加劲板,过所述主管的轴线的平面为纵向基准面,两个支管分别向所述纵向基准面的左右两侧倾斜设置在所述主管上,形成Y型结构,两个支管在所述纵向基准面处重合,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沿纵向设置在重合处,且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与所述主管和两个支管均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与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正交,且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横贯两个所述支管,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沿纵向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Y型钢管柱脚,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两个支管、第一支管加劲板和第二支管加劲板,过所述主管的轴线的平面为纵向基准面,两个支管分别向所述纵向基准面的左右两侧倾斜设置在所述主管上,形成Y型结构,两个支管在所述纵向基准面处重合,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沿纵向设置在重合处,且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与所述主管和两个支管均连接,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与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正交,且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横贯两个所述支管,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沿纵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Y型钢管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上与所述支管连接的一端设有顶板,所述顶板将所述主管的顶端面覆盖,所述支管设置在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和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均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顶板上设有灌孔,所述灌孔位于所述第一支管加劲板、所述第二支管加劲板和所述顶板交接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Y型钢管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灌孔的孔径为200mm~300mm,和/或所述顶板上设有多个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支管的外侧,多个排气孔在所述顶板的外缘周向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Y型钢管柱脚,其特征在于,两个支管以所述纵向基准面为对称面对称分布,所述支管的轴线与所述主管顶端面相交的点为基准点,两个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40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Y型钢管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的轴线与所述主管顶端面之间的交角为60°~8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Y型钢管柱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的管壁与所述主管顶端面相交位置距离所述主管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建强黄惠菁张龙生陆日超覃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