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顶升托换装置,包括托盘梁和多个顶升托换结构,所述托盘梁围绕在建筑基础墙体底部的四周,用于托住保护性建筑;每个顶升托换结构包括锚杆静压桩、顶升反力梁、顶升钢梁、顶升钢立柱及千斤顶,顶升钢立柱和顶升钢梁构成顶升框架,顶升反力梁和锚杆静压桩构成反力支撑体系,在顶升阶段,千斤顶通过顶升钢梁去拉动顶升钢立柱,同时拉动托盘梁同步顶升,而顶升反力梁提供千斤顶的反力支撑,将力传递给锚杆静压桩;在更换千斤顶下部垫块阶段,液压千斤顶和跟随千斤顶轮流更换下部垫块;重复以上操作,直至建筑达到设计顶升高度。本装置可以实现建筑在±0.000以上完成顶升托换,不破换建筑的外立面,安全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顶升托换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物托换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顶升托换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改造、城市旧改等城市更新建设的推进,保护性建筑时常受到周边深基坑施工的影响,加上保护性建筑自身结构年久薄弱,会使得保护性建筑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倾斜等不同程度的损害。此外,在改造过程中,保护性建筑下部空间仍需开发利用。因此,对保护性建筑的规划改造不但要满足上部承载能力的需求,还需要满足地下空间的开发和使用要求。建筑物整体顶升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该技术不仅可以使得保护性建筑原位保护,根据规划要求原位顶升到位后可以开发地下空间,还可在顶升施工过程对保护性建筑进行临时或永久性加固,做到“修旧如旧、加固延寿”的效果。建筑物托换是建筑物整体顶升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传统的建筑物托换方式为不破坏外立面,托换结构均施工在±0.000以下,通常由上托盘结构、顶升装置、下底盘结构组成。当受到周边深基坑开挖或地下空间需开发利用影响时,采用施工在±0.000以下的托换方式存在以下技术缺陷:(1)托换结构高度约1.5米,保护性建筑地下空间需新做地下室等,托换结构的布置不可避免会与地下空间开发发生冲突;(2)保护性建筑年代久远,基础埋深均较浅,当所处地区地下水位较浅时,采用传统的托换结构不仅土方开挖较深,扰动地基土层,同时顶升全过程需做好降水工作,于保护性建筑不均匀沉降的控制及顶升改造的经济性均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破坏建筑外立面的前提下,在建筑物±0.000以上完成顶升托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建筑顶升托换装置,所述建筑顶升托换装置包括托盘梁和多个顶升托换结构,所述托盘梁围绕在建筑基础墙体底部的四周,用于托住保护性建筑;每个顶升托换结构包括锚杆静压桩、顶升反力梁、顶升钢梁、顶升钢立柱及千斤顶;所述锚杆静压桩竖向设置,所述锚杆静压桩穿过托盘梁上的桩孔,下端设置于建筑地基底部,上端高出托盘梁,与位于其正上方、且横向设置的顶升反力梁固定连接,所述顶升钢梁横向设置于顶升反力梁正上方,所述千斤顶放置于顶升反力梁和顶升钢梁之间,所述顶升钢立柱靠近锚杆静压桩竖向设置,下端与托盘梁固定连接,上端与顶升钢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千斤顶的顶升时,顶升反力梁为千斤顶提供反力支撑,顶升钢梁随千斤顶的顶升向上提升,进而通过顶升钢立柱拉动托盘梁,并带动建筑物同步向上提升。进一步地,所述锚杆静压桩分为两组,两组锚杆静压桩对称设置在建筑大放脚两侧;所述顶升钢立柱分为两组,两组顶升钢立柱对称设置,每组顶升钢立柱设置在位于同侧的锚杆静压桩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千斤顶包括一个液压千斤顶和两个跟随千斤顶,所述两个跟随千斤顶分别放置在液压千斤顶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液压千斤顶内设置有全行程自锁螺纹。进一步地,所述顶升托换装置还包括加劲肋板,所述加劲肋板设置在顶升钢梁的顶升受力点处。进一步地,所述托盘梁内预埋钢板,通过高强螺栓与顶升钢立柱锚固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顶升钢立柱内设有横向肋板和纵向肋板,以加强顶升钢立柱的刚度。进一步地,所述顶升钢立柱与顶升钢梁通过满焊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顶升反力梁、顶升钢梁和顶升钢立柱为H型钢拼接结构。基于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建筑顶升托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建筑基础的墙体四周浇筑托盘梁,使托盘梁的顶部标高在±0.000以下;S2将锚杆静压桩从托盘梁上预留的桩孔中穿过,使锚杆静压桩的底部埋入地基,锚杆静压桩的头部高于托盘梁;S3依次安装顶升反力梁,顶升钢立柱和顶升钢梁;S3在顶升反力梁和顶升钢梁之间安装千斤顶;S4控制千斤顶开始顶升,在所述千斤顶的顶升时,顶升反力梁为千斤顶提供反力支撑,顶升钢梁随千斤顶的顶升向上提升,进而通过顶升钢立柱拉动托盘梁,并带动建筑物同步向上提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本申请中使用托盘梁围绕在建筑基础墙体底部的四周,用于托住建筑,使建筑跟随托盘梁一起顶升,实现了建筑在±0.000以上完成顶升托换,不破坏建筑的外立面。2.本申请的托盘梁施工在±0.000以下,施工阶段托盘梁可以作为整个建筑的托盘,使用阶段可以作为建筑的地基梁,无需拆除,节省施工成本。3.本申请中使用顶升钢立柱和顶升钢梁构成建筑顶升的顶升框架,使用顶升反力梁和锚杆静压桩构成建筑提升的反力支撑体系,在千斤顶的顶升作用和建筑物的自重下,完成建筑顶升,整套装置传力明确,结构稳定。4.本申请中的液压千斤顶在顶升阶段使用跟随千斤顶跟随保护,从根本上消除了断电、液压千斤顶顶内泻等危险情况发生。5.本申请中的顶升反力梁、顶升钢梁以及顶升钢立柱均采用钢拼接结构,拆除方便,可以重复利用,节省施工成本。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顶升托换装置的结构立面示意图;图2:图1中顶升钢立柱与托盘梁的连接结构立面示意图;图3:图1中顶升钢立柱与托盘梁的连接结构平面示意图;锚杆静压桩1,托盘梁2,预埋钢板3,高强螺栓4,顶升钢立柱5,顶升反力梁6,跟随千斤顶7,加劲肋板8,液压千斤顶9,顶升钢梁10,纵向肋板11,横向肋板1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建筑顶升托换装置,包括托盘梁2和多个顶升托换结构,所述托盘梁2围绕在建筑基础墙体底部的四周,用于托住保护性建筑;图1所示为上述实施例中其中一个顶升托换结构的立面示意图。每一个顶升托换结构包括锚杆静压桩1、顶升钢立柱5顶升反力梁6、顶升钢梁10、及千斤顶;所述锚杆静压桩1竖向设置,所述锚杆静压桩1穿过托盘梁2上的桩孔,下端设置于建筑地基底部,上端高出托盘梁2,锚杆静压桩1与位于其正上方、且横向设置的顶升反力梁6固定连接,所述顶升钢梁10横向设置于顶升反力梁6正上方,所述千斤顶放置于顶升反力梁6和顶升钢梁10之间,所述顶升钢立柱5靠近锚杆静压桩1竖向设置,顶升钢立柱5的下端与托盘梁2固定连接,上端与顶升钢梁10固定连接;在所述千斤顶顶升时,顶升反力梁6为千斤顶提供反力支撑,顶升钢梁10随千斤顶的顶升向上提升,进而通过顶升钢立柱5拉动托盘梁2,并带动建筑物同步向上提升。所述托盘梁2由夹墙梁、抱柱梁、连系梁组成,共同承担建筑荷载并提高建筑物整体竖向刚度。所述夹墙梁围绕在基础墙体四周,遇到墙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顶升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盘梁和多个顶升托换结构,所述托盘梁围绕在建筑基础墙体底部的四周,用于托住保护性建筑;每个顶升托换结构包括锚杆静压桩、顶升反力梁、顶升钢梁、顶升钢立柱及千斤顶;/n所述锚杆静压桩竖向设置,所述锚杆静压桩穿过托盘梁上的桩孔,下端设置于建筑地基底部,上端高出托盘梁,与位于其正上方、且横向设置的顶升反力梁固定连接,所述顶升钢梁横向设置于顶升反力梁正上方,所述千斤顶放置于顶升反力梁和顶升钢梁之间,所述顶升钢立柱靠近锚杆静压桩竖向设置,下端与托盘梁固定连接,上端与顶升钢梁固定连接;/n在所述千斤顶顶升时,顶升反力梁为千斤顶提供反力支撑,顶升钢梁随千斤顶的顶升向上提升,进而通过顶升钢立柱拉动托盘梁,并带动建筑物同步向上提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顶升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盘梁和多个顶升托换结构,所述托盘梁围绕在建筑基础墙体底部的四周,用于托住保护性建筑;每个顶升托换结构包括锚杆静压桩、顶升反力梁、顶升钢梁、顶升钢立柱及千斤顶;
所述锚杆静压桩竖向设置,所述锚杆静压桩穿过托盘梁上的桩孔,下端设置于建筑地基底部,上端高出托盘梁,与位于其正上方、且横向设置的顶升反力梁固定连接,所述顶升钢梁横向设置于顶升反力梁正上方,所述千斤顶放置于顶升反力梁和顶升钢梁之间,所述顶升钢立柱靠近锚杆静压桩竖向设置,下端与托盘梁固定连接,上端与顶升钢梁固定连接;
在所述千斤顶顶升时,顶升反力梁为千斤顶提供反力支撑,顶升钢梁随千斤顶的顶升向上提升,进而通过顶升钢立柱拉动托盘梁,并带动建筑物同步向上提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顶升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静压桩分为两组,两组锚杆静压桩对称设置在建筑大放脚两侧;所述顶升钢立柱分为两组,两组顶升钢立柱对称设置,每组顶升钢立柱设置在位于同侧的锚杆静压桩的外侧。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天军,蒋岩峰,涂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先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