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预制墙板与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耗能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5802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预制墙板和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耗能连接节点,全预制墙板沿墙板厚度方向设有一排通孔,全预制楼板的边侧设有楼板底层钢筋插入通孔;通孔上方和下方各设有一个凹槽,凹槽内设置有两排钻孔;全预制楼板的上板面和下板面靠近全预制墙板的一侧各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两排钻孔;钻孔内设有高强内置螺母;第一角钢的一部分置于通孔上方的凹槽内、另一部分置于全预制楼板上板面的凹槽内;第二角钢的一部分置于全通孔下方的凹槽内、另一部分置于全预制楼板下板面的凹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实现荷载从楼板到墙板之间的传递及角钢屈服耗能,受力可靠,施工便捷,无现场湿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预制墙板与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耗能连接节点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建筑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全预制墙板与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耗能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工业化及装配式建筑的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重视。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结构建筑的本质区别在于接缝和连接区域的存在,而连接区域的性能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优劣。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墙板与楼板之间的连接通常借助于套筒灌浆技术来实现,且楼板采用的是叠合楼板工艺技术。套筒灌浆技术需要确保灌浆套筒、灌浆料各自质量的稳定性、彼此之间的匹配性,以及彼此之间的有效发挥,这依赖于现场的施工质量水平,对工人素质乃至技术水平都要求较高,且施工后的灌浆密实度等质量要求也无法有效得以保证或检验。而叠合楼板工艺技术的采用,依然无法逃脱现场大量湿作业的浇筑量且需强度建立起来之后方可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推迟或降低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速度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预制墙板与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耗能连接节点,可以有效实现荷载从楼板到墙板之间的传递及角钢屈服耗能,传力路径明确、受力可靠,施工便捷,无现场湿作业,摆脱了对现场施工工人技术要求高的限制。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全预制墙板与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耗能连接节点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全预制墙板和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全预制楼板内设有楼板水平钢筋、垂直于所述水平钢筋的楼板底层钢筋,所述全预制墙板、全预制楼板都由混凝土预制而成,所述全预制墙板沿墙板厚度方向设有一排通孔;在靠近所述全预制楼板的一侧,所述全预制墙板的通孔的上方、下方各开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全预制墙板的凹槽内设置有两排钻孔;在靠近所述全预制墙板的一侧,所述全预制楼板上板面和所述全预制楼板下板面各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全预制楼板的凹槽内设置有两排钻孔;所述钻孔内都有高强内置螺母;所述第一角钢的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墙板通孔上方的凹槽内、另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楼板上板面的凹槽内;所述第二角钢的一部分置于全预制墙板侧面的凹槽内、另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楼板下板面的凹槽内;所述楼板底层钢筋突出所述全预制楼板连接所述全预制墙板的侧面,所述楼板底层钢筋插入所述全预制墙板的通孔内。优选地,所述通孔远离所述全预制楼板的一端孔径扩大。优选地,所述通孔上方和下方的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等同于所述全预制楼板的厚度。优选地,所述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的两肢角上都开设孔洞,所述高强螺栓通过该孔洞插入所述高强内置螺母连接。优选地,所述楼板底层钢筋伸出所述全预制楼板的长度等同于所述全预制墙板厚度,楼板底层钢筋伸出部分的一端设有螺纹,螺纹与高强螺帽相匹配。优选地,所述第一角钢为低屈服点、延伸性高的角钢,所述第二角钢为高强度钢材角钢。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安装在凹槽处的角钢的厚度相同,所述凹槽宽度与安装在凹槽处的角钢的宽度相同。本技术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全预制墙板与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装配式耗能连接节点,楼板下部伸出的通过墙板厚度方向通孔的钢筋与螺帽加强了楼板和墙板之间的连接;楼板下部的角钢和高强螺栓、螺母确保了楼板及其上的荷载能够有效传递给墙板;楼板上部与墙板相连的角钢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发生屈服进而耗能。本技术有效实现荷载从楼板到墙板之间的传递及角钢屈服耗能,传力路径明确、受力可靠,施工便捷,无现场湿作业,摆脱了对现场施工工人技术要求高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全预制墙板与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耗能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上述附图中各部件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如下:附图中:1、全预制墙板,2、全预制楼板,3、第一角钢,4、第二角钢,5、楼板水平钢筋,6、楼板底层钢筋,7、高强内置螺母,8、高强螺栓、9、通孔,10、高强螺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图2所示,全预制墙板1沿墙板厚度方向设有一排通孔9,通孔9在远离全预制楼板2的一端孔径扩大,有利于高强螺帽10的安装。楼板底层钢筋6设置在全预制楼板2的底侧并且向外突出,楼板底层钢筋6突出部分刚好插入在通孔内,并且楼板底层钢筋6突出部分的长度与全预制墙板1的厚度相同,保证楼板底层钢筋6有足够的长度插入通孔9且不会贯穿通孔9。同时楼板底层钢筋6上插入通孔9的部分一端设有精密螺纹,螺纹上螺纹连接有高强螺帽10,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楼板底层钢筋6,加强了全预制楼板2和全预制墙板1之间的连接。全预制墙板1上靠近全预制楼板2的侧面设有两个凹槽,两个凹槽分别位于通孔9的上方和下方,两个凹槽之间的间距等于全预制楼板2的厚度。两个凹槽内部都设有两排钻孔,钻孔内插入有高强内置螺母7。全预制楼板2上、下板面也设有凹槽,全预制楼板2上、下板面的凹槽内也设有两排钻孔,钻孔内也插入高强内置螺母,可与高强螺栓8紧密配合。全预制墙板1的侧面与全预制楼板2上部通过第一角钢3连接,第一角钢3的一部分置于全预制墙板1侧面的凹槽内、另一部分置于全预制楼板2上板面的凹槽内。高强螺栓8穿过第一角钢3两肢角上开设的孔洞,与全预制墙板1和全预制楼板2凹槽内的高强内置螺母7连接固定,使得全预制墙板1和全预制楼板2通过第一角钢3固定连接。第一角钢3选用低屈服点、高延性钢材制成,在建筑遇到地震时,全预制楼板2和全预制墙板1的相连处可以发生转角,第一角钢3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发生屈服进而耗能,而使装配式全预制楼板和全预制墙板的整体结构不受影响。全预制墙板1的侧面与全预制楼板2下部通过第二角钢4连接,第二角钢4的一部分置于全预制墙板1侧面的凹槽内、另一部分置于全预制楼板2下板面的凹槽内。高强螺栓8穿过第二角钢4两肢角上开设的孔洞,与全预制墙板1和全预制楼板2凹槽内的高强内置螺母7连接固定,使得全预制墙板1和全预制楼板2下部再通过第二角钢4固定连接。第二角钢4选用高强钢材构成,有利于全预制楼板上的荷载有效传递给全预制墙板。全预制墙板与全预制楼板装配连接步骤如下:...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预制墙板和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耗能连接节点,包括全预制墙板(1)和全预制楼板(2)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全预制楼板(2)内设有楼板水平钢筋(5)、垂直于所述水平钢筋(5)的楼板底层钢筋(6),所述全预制墙板(1)、全预制楼板(2)都由混凝土预制而成,其特征在于:/n所述全预制墙板(1)沿墙板厚度方向设有一排通孔(9);/n在靠近所述全预制楼板(2)的一侧,所述全预制墙板(1)的通孔(9)的上方、下方各开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全预制墙板(1)的凹槽内设置有两排钻孔;/n在靠近所述全预制墙板(1)的一侧,所述全预制楼板(2)上板面和所述全预制楼板(2)下板面各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全预制楼板(2)的凹槽内设置有两排钻孔;/n所述钻孔内都有高强内置螺母(7);/n第一角钢(3)的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墙板(1)通孔(9)上方的凹槽内、另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楼板(2)上板面的凹槽内;/n第二角钢(4)的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墙板(1)侧面的凹槽内、另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楼板(2)下板面的凹槽内;/n所述楼板底层钢筋(6)突出所述全预制楼板(2)连接所述全预制墙板(1)的侧面,所述楼板底层钢筋(6)插入所述全预制墙板(1)的通孔(9)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预制墙板和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耗能连接节点,包括全预制墙板(1)和全预制楼板(2)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全预制楼板(2)内设有楼板水平钢筋(5)、垂直于所述水平钢筋(5)的楼板底层钢筋(6),所述全预制墙板(1)、全预制楼板(2)都由混凝土预制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预制墙板(1)沿墙板厚度方向设有一排通孔(9);
在靠近所述全预制楼板(2)的一侧,所述全预制墙板(1)的通孔(9)的上方、下方各开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全预制墙板(1)的凹槽内设置有两排钻孔;
在靠近所述全预制墙板(1)的一侧,所述全预制楼板(2)上板面和所述全预制楼板(2)下板面各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全预制楼板(2)的凹槽内设置有两排钻孔;
所述钻孔内都有高强内置螺母(7);
第一角钢(3)的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墙板(1)通孔(9)上方的凹槽内、另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楼板(2)上板面的凹槽内;
第二角钢(4)的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墙板(1)侧面的凹槽内、另一部分置于所述全预制楼板(2)下板面的凹槽内;
所述楼板底层钢筋(6)突出所述全预制楼板(2)连接所述全预制墙板(1)的侧面,所述楼板底层钢筋(6)插入所述全预制墙板(1)的通孔(9)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预制墙板和全预制楼板之间的耗能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9)远离所述全预制楼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海江王艳龙王墩张盘石田晓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浦凯预制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