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5650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其包括沥青混合层,所述沥青混合层内铺设有透水管,所述透水管靠近路面的边缘处,所述透水管靠近地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开口端卡接有密封板,所述导流管的开口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导流管的内径,所述密封板远离所述导流管开口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导流管的内壁上,所述导流管的开口端于所述路面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在大雨天气时可以及时进行排水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透水路面铺装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
技术介绍
水路面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一项技术措施,其具有抗滑性好、降低行车噪声、雨天路表不积水、行车安全等优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为解决快速增长的交通流引起的拥堵问题,许多城市建设了快速路网,位于城市用地紧张区域采用高架道路与地面道路相结合的方式,快速、远距离交通由高架路网承担。由于高架道路车辆行驶速度普遍较快,所以对铺装的抗滑性能和雨天行驶安全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许多高架道路位于市区人口密集区,所以噪音控制也是高架道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透水沥青混合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我国已将单层透水沥青混合料应用于高架桥梁铺装,并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同时,也发现目前桥面单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存在透水性能衰减较快且养护困难,噪音降低效果有限,防水层封水效果较差而导致铺装下层出现早期病害等问题。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9024907U,公告日为2019年6月25日,公开了一种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的专利技术创造,该结构从上到下包括透水沥青混合料上面层、透水沥青混合料下面层、砂粒式沥青混凝土防水层、边缘排水系统;本技术采用双层透水结构,较目前采用的单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可以进一步提高平整度、降低噪音、减缓透水沥青层透水能力衰减,提高雨天路表不积水能力,是一种环境友好、易于后期养护的桥梁铺装。所采用的砂粒式沥青混凝土防水层能够长期有效的隔绝雨水下渗,保证桥梁结构的耐久,可以用于各种类型桥梁铺装。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大鱼天气下,透水管的渗透水流量有限,无法及时将路面上的积水进行快速的排出,与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在大雨天气下可以及时进行排水的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包括沥青混合层,所述沥青混合层内铺设有透水管,所述透水管靠近路面的边缘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管靠近地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开口端卡接有密封板,所述导流管的开口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导流管的内径,所述密封板远离所述导流管开口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导流管的内壁上,所述导流管的开口端与路面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大雨天气时,雨水积压在路面的边缘处,雨水积压在路面的边缘对密封板进行挤压,使得密封板收缩于导流管内水流经导流管与密封板的空隙流入至透水管内,通过透水管将积压的雨水进行排掉,具有在大雨天气时可以及时进行排水的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流管的开口端朝向路面的一端设置有缓冲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缓冲腔,可以在导流管的上端形成水流的重力差,使得水流挤压密封板向下移动,水流经过密封板于导流管的间隙及心如导流管中从而输送到透水管内进行排水。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缓冲腔朝向路面的一侧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有导流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可以使得缓冲腔处地面上的水流快速的进入到缓冲腔内进行排水,避免路面上积水过多造成车辆无法行驶的情况发生。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缓冲腔靠近路面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有过滤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过滤板的作用下可以避免大型的杂物进入缓冲腔内造成导流管的堵塞,且过滤板可以对水流进行分流,避免水流的冲击力过大造成缓冲腔损坏。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缓冲腔的内壁上贴附有缓冲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缓冲板的作用下可以减少水流对缓冲腔内壁的冲击,由于缓冲腔的内壁为沥青混合层,在长时间冲击下会造成损坏,容易将导流管堵塞。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流管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插接于所述沥青混合层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流管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支撑杆,将支撑杆插接于沥青混合层内,使得导流管在沥青混合层内的固定更加稳定。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流板与所述透水管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密封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流管与透水管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密封圈,在密封圈的作用下提高了导流管与透水管处的密封性,避免密封性不好导致水流漏出透水管。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透水管的外壁上隔段固定连接有防护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透水管的外壁设置防护架,可以避免软性透水管在沥青层的挤压下造成损坏,使得透水管的排水效果不好的情况发生。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在大雨天气时,雨水积压在路面的边缘处,雨水积压在路面的边缘形成重力差对密封板进行挤压,使得密封板收缩于导流管内水流经导流管与密封板的空隙流入至透水管内,通过透水管将积压的雨水进行排掉,具有在大雨天气时可以及时进行排水的效果;2.本技术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可以使得缓冲腔处地面上的水流快速的进入到缓冲腔内进行排水,避免路面上积水过多造成车辆无法行驶的情况发生;3.本技术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在导流管与透水管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密封圈,在密封圈的作用下提高了导流管与透水管处的密封性,避免密封性不好导致水流漏出透水管。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透水管的轴线处的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透水管与导流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沥青混合层;2、过滤板;3、透水管;4、导流管;5、密封板;6、压缩弹簧;7、支撑杆;8、密封圈;9、缓冲腔;10、缓冲板;11、导流板;12、套管;13、抵接座;14、防护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使用的词语“前后两端”、“左右两侧”、“上方”、“下方”等表示方位的词语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此外,“安装在……上”、“设置在……上”等描述方式是指两个部件具有一定的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并不是指一个部件在另一个部件的上表面。在本技术中,除另有明确固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本技术中所说的斜面,可以理解为类似倒角的弧形斜面,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平面倾斜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包括沥青混合层(1),所述沥青混合层(1)内铺设有透水管(3),所述透水管(3)靠近路面的边缘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管(3)靠近地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流管(4),所述导流管(4)的开口端卡接有密封板(5),所述导流管(4)的开口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导流管(4)的内径,所述密封板(5)远离所述导流管(4)开口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6),所述压缩弹簧(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导流管(4)的内壁上,所述导流管(4)的开口端与路面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包括沥青混合层(1),所述沥青混合层(1)内铺设有透水管(3),所述透水管(3)靠近路面的边缘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管(3)靠近地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流管(4),所述导流管(4)的开口端卡接有密封板(5),所述导流管(4)的开口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导流管(4)的内径,所述密封板(5)远离所述导流管(4)开口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6),所述压缩弹簧(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导流管(4)的内壁上,所述导流管(4)的开口端与路面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4)的开口端朝向路面的一端设置有缓冲腔(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桥面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腔(9)朝向路面的一侧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有导流板(1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正军刘宏彭铸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西城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