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4779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39
一种车辆座椅,包含坐垫单元,及背垫单元。所述背垫单元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上方并与所述坐垫单元一端呈角度连接。所述坐垫单元与所述背垫单元界定出靠坐空间。所述车辆座椅还包含椅套单元,及散热单元。所述椅套单元包括包覆并封闭所述坐垫单元相邻所述靠坐空间的一侧的坐垫套。所述散热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的第一散热模组。所述第一散热模组具有多个形成于所述坐垫单元的第一散热孔,及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且能产生穿过所述第一散热孔并朝所述坐垫套流动的气流的第一散热件。借由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模组,所述第一散热件能产生穿过所述第一散热孔并朝所述坐垫套流动的气流,因此能降低所述坐垫套的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座椅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的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座椅。
技术介绍
在低纬度的国家由于气候炎热,因此一般人在驾驶车辆时往往都会开启汽车的空调冷气以降低车内空间的温度而提升舒适性。然而,由于驾驶人(或乘客)坐在车辆座椅时腿部及背部会紧靠于所述车辆座椅,导致所述驾驶人(或所述乘客)与所述车辆座椅间的热能无法消散,因此容易产生闷热,或是流汗造成臀部或背部紧黏于座椅的不舒适的情形。此外,当车辆于白天停在户外一段时间后,车内的温度往往动辄达到摄氏40、50度以上的高温,因此部分的驾驶人在驾驶车辆前,会选择先开启冷气空调并待车内的温度稍微降低后再让乘客上车,然而,由于车辆的空调冷气通常不会直接吹向所述车辆座椅,所以冷却的效率极差,因此亟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降温功能的车辆座椅。本技术车辆座椅,包含坐垫单元,及背垫单元。所述背垫单元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上方并与所述坐垫单元一端呈角度连接。所述坐垫单元与所述背垫单元界定出靠坐空间。所述车辆座椅还包含椅套单元,及散热单元。所述椅套单元包括包覆并封闭所述坐垫单元相邻所述靠坐空间的一侧的坐垫套。所述散热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的第一散热模组。所述第一散热模组具有多个形成于所述坐垫单元的第一散热孔,及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且能产生穿过所述第一散热孔并朝所述坐垫套流动的气流的第一散热件。本技术车辆座椅,所述坐垫单元包括由泡棉材质制成的座基件、沿第一轴向凹设于所述座基件且朝上开放的座凹槽,及由泡棉材质制成且设于所述座基件上的座置件。所述座置件对应所述座凹槽相对邻近所述靠坐空间的一侧。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散热孔形成于所述座置件并连通所述座凹槽。本技术车辆座椅,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散热模组还具有设置于所述座凹槽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一散热孔之间的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具有多个供所述第一散热件产生的气流通过的第一导风孔。本技术车辆座椅,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散热模组还具有设置于所述座凹槽且与所述座基件沿所述第一轴向互相嵌卡的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散热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件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本技术车辆座椅,所述坐垫单元的座凹槽具有两个沿所述第一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小径区,及连通所述第一小径区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的轮廓大于所述第一小径区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的轮廓的第一大径区。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安装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大径区。本技术车辆座椅,所述椅套单元还包括包覆并封闭所述背垫单元相邻所述靠坐空间的一侧的背垫套。所述散热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垫单元的第二散热模组。所述第二散热模组具有多个形成于所述背垫单元的第二散热孔,及能产生穿过所述第二散热孔并朝所述背垫套流动的气流的第二散热件。本技术车辆座椅,所述背垫单元包括由泡棉材质制成的背基件、凹设于所述背基件且朝所述靠坐空间的方向开放的背凹槽,及由泡棉材质制成且设于所述背基件前的背置件。所述背置件对应所述背凹槽相对邻近所述靠坐空间的一侧。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二散热孔形成于所述背置件并连通所述背凹槽。本技术车辆座椅,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二散热模组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背凹槽并位于所述第二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散热孔之间的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具有多个供所述第二散热件产生的气流通过的第二导风孔。本技术车辆座椅,所述背垫单元的背凹槽沿第二轴向凹设于所述背基件。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二散热模组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背凹槽且与所述背基件沿所述第二轴向互相嵌卡的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散热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件设置于所述背垫单元。本技术车辆座椅,所述背垫单元的背凹槽具有两个沿所述第二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小径区,及连通所述第二小径区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第二轴向的轮廓大于所述第二小径区垂直于所述第二轴向的轮廓的第二大径区。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二安装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大径区。本技术的有益的效果在于:借由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模组,所述第一散热件能产生穿过所述第一散热孔并朝所述坐垫套流动的气流,因此能降低所述坐垫套的温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车辆座椅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个坐垫单元、一个背垫单元,及一个散热单元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所述坐垫单元、所述背垫单元,及所述散热单元的前视图;图4是沿图3的线IV-IV所取得的剖视图;图5是图4的一个不完整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4的另一个不完整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2、3,本技术车辆座椅的一个实施例,适用于供一个使用者乘坐(图未示)。所述车辆座椅包含一个坐垫单元2、一个背垫单元3、一个椅套单元5,及一个散热单元6。所述背垫单元3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2上方并与所述坐垫单元2一端呈角度连接。所述坐垫单元2与所述背垫单元3界定出一个适用于供所述使用者乘坐的靠坐空间4。所述靠坐空间4位于所述坐垫单元2上方并位于所述背垫单元3前方。参阅图2、4、5,所述坐垫单元2包括一个座支架21、一个设置于所述座支架21并由泡棉材质制成的座基件22、两个沿第一轴向X凹设于所述座基件22且朝上开放并分别对应于所述使用者的臀部两侧的座凹槽23,及一个由泡棉材质制成且设置于所述座基件22上并对应所述座凹槽23相对邻近所述靠坐空间4的一侧的座置件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凹槽23沿所述第一轴向X穿过所述座基件22。每一个座凹槽23具有两个沿所述第一轴向X间隔设置的第一小径区231、一个连通所述第一小径区231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X的轮廓大于所述第一小径区231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X的轮廓的第一大径区232,及一个连通所述靠坐空间4与相对邻近所述靠坐空间4的第一小径区231之间的第一导风区233。所述第一导风区233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X的轮廓大于所述第一小径区231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X的轮廓。参阅图2、4、6,所述背垫单元3包括一个角度连接于所述座支架21的背支架31、一个设置于所述背支架31并由泡棉材质制成的背基件32、两个凹设于所述背基件32且朝所述靠坐空间4的方向开放并分别对应于所述使用者的背部两侧的背凹槽33,及一个由泡棉材质制成且设于所述背基件32前的背置件34。所述背置件34对应所述背凹槽33相对邻近所述靠坐空间4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凹槽33沿第二轴向Y穿过所述背基件32。每一个背凹槽33由相邻所述靠坐空间4的一端沿所述第二轴向Y凹设于所述背基件32,并具有两个沿所述第二轴向Y间隔设置的第二小径区331、一个连通所述第二小径区331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第二轴向Y的轮廓大于所述第二小径区331垂直于所述第二轴向Y的轮廓的第二大径区332,及一个连通所述靠坐空间4与相对邻近所述靠坐空间4的第二小径区331之间的第二导风区333。所述第二导风区333垂直于所述第二轴向Y的轮廓大于所述第二小径区331垂直于所述第二轴向Y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座椅,包含坐垫单元,及背垫单元,所述背垫单元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上方并与所述坐垫单元一端呈角度连接,所述坐垫单元与所述背垫单元界定出靠坐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还包含椅套单元,及散热单元,所述椅套单元包括包覆并封闭所述坐垫单元相邻所述靠坐空间的一侧的坐垫套,所述散热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的第一散热模组,所述第一散热模组具有多个形成于所述坐垫单元的第一散热孔,及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且能产生穿过所述第一散热孔并朝所述坐垫套流动的气流的第一散热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座椅,包含坐垫单元,及背垫单元,所述背垫单元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上方并与所述坐垫单元一端呈角度连接,所述坐垫单元与所述背垫单元界定出靠坐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还包含椅套单元,及散热单元,所述椅套单元包括包覆并封闭所述坐垫单元相邻所述靠坐空间的一侧的坐垫套,所述散热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的第一散热模组,所述第一散热模组具有多个形成于所述坐垫单元的第一散热孔,及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且能产生穿过所述第一散热孔并朝所述坐垫套流动的气流的第一散热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单元包括由泡棉材质制成的座基件、沿第一轴向凹设于所述座基件且朝上开放的座凹槽,及由泡棉材质制成且设于所述座基件上的座置件,所述座置件对应所述座凹槽相对邻近所述靠坐空间的一侧,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散热孔形成于所述座置件并连通所述座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散热模组还具有设置于所述座凹槽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件与所述第一散热孔之间的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具有多个供所述第一散热件产生的气流通过的第一导风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散热模组还具有设置于所述座凹槽且与所述座基件沿所述第一轴向互相嵌卡的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散热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件设置于所述坐垫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单元的座凹槽具有两个沿所述第一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小径区,及连通所述第一小径区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的轮廓大于所述第一小径区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的轮廓的第一大径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登宏吴康宇张文宇
申请(专利权)人:友联车材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