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4732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业车轮,包括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为不同材质,车轮本体旋转中心处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安装轴承或者轴套,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设置有槽和/或孔,槽和/或孔沿着车轮本体径向外表面的圆周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于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与车轮外胎的径向内表面相互接触,径向外表面上设置槽和/或孔,可以增加车轮本体与车轮外胎的接触面积,增加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之间的静摩擦力,降低工业车轮出现脱层分离的风险,提升工业车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业车轮
本技术涉及车轮的
,特别是指一种工业车轮。
技术介绍
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仓储工业车辆用量的需求,与之配套的工业车轮用量也随之增加。目前,与仓储工业车辆配套的车轮轮胎材质主要为橡胶、聚氨酯、尼龙等,或者轮胎材质与车轮本体材质相同。由于仓储工业车辆主要用于中短距离的货物搬运、堆高作业,与之配套的工业车轮在负荷作业中频繁转向、前进、后退等动作下容易产生车轮外胎和车轮本体表面分离的现象,从而影响工业车轮的使用寿命。如图5所示,现行工业车轮大多采用实心结构,车轮本体多采用金属材质而非与车轮外胎相同的材质,同时车轮本体与车轮外胎的接触面21’采用光面形式。为增加车轮外胎1’和车轮本体2’的粘合性以避免工业车轮出现分离的现象,现行做法是对车轮本体2’和车轮外胎1’的接触面21’即车轮光面进行喷砂处理,以清洁并粗化车轮本体2’表面;同时涂覆粘合材料以增加车轮外胎1’和车轮本体2’的粘合性及稳定性。然而,车轮本体大多采用金属材质,车轮外胎和金属车轮本体非同质材质,且车轮外胎采用实心结构,无法像充气轮胎可依靠其内腔气压的调整对车轮本体实施紧箍力。同时,车轮本体的外表面为光面,与车轮外胎的接触面积有限,因此,现行工业车轮在负载中频繁转向等动作下承受剪切、扭转等复杂受力,采用喷砂和增加车轮外胎和车轮本体表面之间的粘合性的单一方式也无法完全避免分离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降低车轮外胎与车轮本体分离风险,提升使用寿命的工业车轮。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工业车轮,包括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为不同材质,车轮本体旋转中心处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安装轴承或者轴套,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设置有槽和/或孔,槽和/或孔沿着车轮本体径向外表面的圆周方向延伸。本技术于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与车轮外胎的径向内表面相互接触,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上设置槽和/或孔,可以增加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与车轮外胎的径向内表面的接触面积,增加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之间的静摩擦力,降低工业车轮出现脱层分离的风险,提升工业车轮的使用寿命。进一步,为确保车轮本体的承载均匀性,槽和/或孔关于车轮中心平面对称设置。进一步,所述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设置有槽,槽沿车轮本体径向延伸的深度为车轮本体外径的4.5%~9.5%;若槽和/或孔的径向深度太浅,车轮外胎和车轮本体的接触面积太小,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之间的粘合性不强,工业车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脱层分离的风险,进而影响工业车轮的使用寿命;反之,若槽的径向深度太深,车轮本体的整体承载性能下降,同样影响工业车轮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所述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设置有槽,槽的轴向侧壁到同侧车轮本体轴向侧壁之间的宽度为工业车轮轴向宽度的10%~45%;若槽的轴向侧壁到同侧车轮本体轴向侧壁之间的宽度太窄,则车轮本体的槽的侧壁强度不足,工业车轮在载重下频繁转向中容易造成早期破坏而影响使用寿命;同样地,若槽的轴向侧壁到同侧车轮本体轴向侧壁之间的宽度太宽,则车轮外胎与车轮本体的接触面反而变得太少,无法有效避免工业车轮的分离现象。进一步,所述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设置槽,槽的底面设置副槽,副槽沿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上呈均匀阵列分布,从而增加了车轮本体径向外表面的总面积,增加了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的接触面积,增加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之间的静摩擦力,降低工业车轮的出现脱层分离的风险,提供工业车轮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所述副槽的断面轮廓设置成三角形、矩形、梯形、圆形、椭圆中的任意一种样式,如此,能够大大增加槽的表面积。进一步,所述副槽具有若干条,若干条副槽沿着槽的底面均匀阵列分布,这样,能够限制车轮外胎在轴向方向的位移,工业车轮在负载中频繁转向也不易发生分离,进而有效提升工业车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工业车轮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工业车轮第二实施例的车轮本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工业车轮第三实施例的车轮本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现有工业车轮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为更好地解释本技术,首先对工业车轮的方位进行定义:图1和图3水平方向为轴向,竖直方向为径向,车轮滚动方向为周向;p为车轮中心平面,r为车轮旋转中心轴;靠近车轮旋转中心轴r为径向内端,远离车轮旋转中心轴r为径向外端;靠近车轮中心平面p为内端;远离车轮中心平面p为外端。下文中相同的数字、字母或序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图形或者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图1为一种工业车轮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车轮本体20和车轮外胎10,车轮本体20和车轮外胎10的材质不同,车轮外胎10的材质可以是橡胶、聚氨酯或者尼龙等;车轮本体20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树脂或者工程塑料等;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工业车轮的车轮外胎10材质为橡胶,用阴影部分表示;车轮本体20的材质为金属。车轮本体20具有径向外表面21,径向外表面21上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槽22;车轮本体20的旋转中心轴r处设置有安装孔23,安装孔23内可直接安装车轴或者安装孔23内可先安装轴承或者轴套后再安装车轴。由于现行的工业车轮一般采用一体硫化,即将未硫化的车轮外胎10和车轮本体20组合后一起放入硫化设备;或者将车轮本体20先置于硫化设备中,再将流质状态下的外胎材质注入硫化设备。由于车轮本体20的径向外表面21与车轮外胎10的径向内表面11相互接触,在车轮本体20的径向外表面21上设置槽22,在硫化过程中车轮外胎20的材质可以进入槽22内,从而增加车轮本体20的径向外表面21与车轮外胎10的径向内表面11的接触面积,增加车轮本体20和车轮外胎10之间的静摩擦力,降低工业车轮出现脱层分离的风险,提升工业车轮的使用寿命。具体地,如图1所示的车轮本体20的径向外表面21上设置了槽22,槽22沿着径向外表面21的圆周方向延伸。为确保车轮本体20的承载均匀性,槽22关于车轮中心平面p对称设置。槽22沿车轮本体20径向延伸的深度h为车轮本体外径d的4.5%~9.5%;若槽22的径向深度h太浅,车轮外胎10和车轮本体20的接触面积太小,车轮本体20和车轮外胎10之间的粘合性不强,工业车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脱层分离的风险,进而影响工业车轮的使用寿命;反之,若槽22的径向深度h太深,车轮本体20的整体承载性能下降,同样影响工业车轮的使用寿命。槽22的轴向侧壁si到同侧车轮本体20轴向侧壁wi之间的宽度w1为工业车轮轴向宽度w的10%~45%;若槽22的轴向侧壁si到同侧车轮本体轴向侧壁wi之间的宽度w1太窄,则车轮本体20的槽22的侧壁强度不足,工业车轮在载重下频繁转向中容易造成早期破坏而影响使用寿命;同样地,若槽22的轴向侧壁si到同侧车轮本体轴向侧壁wi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业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为不同材质,车轮本体旋转中心处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安装轴承或者轴套,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设置有槽和/或孔,槽和/或孔沿着车轮本体径向外表面的圆周方向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业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车轮本体和车轮外胎为不同材质,车轮本体旋转中心处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安装轴承或者轴套,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设置有槽和/或孔,槽和/或孔沿着车轮本体径向外表面的圆周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和/或孔关于车轮中心平面对称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本体的径向外表面设置有槽,槽沿车轮本体径向延伸的深度为车轮本体外径的4.5%~9.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车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志祥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