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其包括本体、光源及复数微纳结构,本体包括一个出光面和至少一个入光面;光源位于本体的入光面侧;复数微纳结构,其分布于本体的出光面侧和/或出光面相对侧,其中复数微纳结构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且朝向所述光源逐渐聚集,且复数微纳结构在临近入光面处的分布宽度小于复数微纳结构远离入光面的分布宽度,从而使导光板入射光线转化为均匀光,消除导光板上明暗相间的光影,提高液晶显示屏在边缘图像的清晰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光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背光模组
,特别涉及一种导光板。
技术介绍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各种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需求在不断扩增,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发展,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器的重要部件,其作用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及提供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背光模组一般包括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作为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个框架或底架,用于支撑显示装置的侧面和背面。背光模组依照光源入射位置不同分为侧入光式和直下式,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指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一侧,在中小尺寸的背光模组中,侧入光式相对于直下式而言,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使用较少颗的LED晶粒,节省成本,二是能够打造比较轻薄的机身,让TV液晶面板的后方不需要配置LED模块,而是放置在侧边,可减少屏幕整体的厚度。导光板在背光模组中的作用是将点光源均匀的引导至整个可视区显示装置平面,其中导光板还包括为使光能够均匀从出光面发出而在导光板平面预先形成的图案。现今,光源一般为点光源,因此,在可视区边缘光源发出的光线会形成明暗相间,若在入光面具有明暗相间的情况将导致这些产品出现光不均匀,图像不清晰,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以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一种导光板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光板,其包括:本体,其包括出光面和至少一个入光面;光源,其位于所述入光面侧;复数微纳结构,其分布于所述出光面侧和/或出光面相对侧,所述复数微纳结构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且朝向所述光源逐渐聚集,所述复数微纳结构在临近所述入光面处的分布宽度小于所述复数微纳结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分布宽度。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微纳结构呈长条状,其包括弯曲部和直线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直线部顺滑连接,所述光源为点光源,所述复数微纳结构的弯曲部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且朝向所述点光源汇聚。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复数微纳结构的直线部等间距排布。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复数微纳结构的弯曲部的形状为弧形、s形、折线形、波浪线形或不规则曲线形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出光面包括可视区和不可视区,所述不可视区对称设于所述可视区两侧,至少存在一所述弯曲部设于所述不可视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微纳结构为一根柱面镜设置、小短线或微透镜排列设置。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间隔和/或连续排列的复数微纳结构为复数凸起结构和/或凹陷结构设置。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复数凸起结构和/或凹陷结构的截面为弧形、半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包括承载层,所述复数微纳结构位于所述承载层远离所述本体的一侧。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与所述入光面侧之间设有第一粘结层。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层与所述本体之间设有第二粘结层。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本体上设有所述复数微纳结构的同侧或相对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导光板,其中复数微纳结构在临近入光面处的分布宽度小于复数微纳结构远离入光面的分布宽度且复数微纳结构朝向-光源聚集,利用复数微纳结构起到导光作用,使得光源的光线被分散,从而使导光板入射光线转化为均匀光,消除导光板上明暗相间的光影,提高液晶显示屏在边缘图像的清晰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A’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导光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导光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导光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导光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导光板的又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导光板的又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导光板的又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下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光板,其包括本体、光源及复数微纳结构,本体包括一个出光面和至少一个入光面;光源位于本体的入光面侧;复数微纳结构,其分布于本体的出光面侧和/或出光面相对侧,其中复数微纳结构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且朝向所述光源逐渐聚集,且复数微纳结构在临近入光面处的分布宽度小于复数微纳结构远离入光面的分布宽度,从而使导光板入射光线转化为均匀光,消除导光板上明暗相间的光影,提高液晶显示屏在边缘图像的清晰度。其中一实施例中,本体至少包括一个入光面,使光源的光可以进入本体,光源为点光源或条状光源;在其他方式中,所述本体还可包括两个以上入光面,所述入光面可相邻设置或相对设置。其中一实施例中,微纳结构呈长条状,且微纳结构包括顺滑连接弯曲部和直线部,复数微纳结构的弯曲部朝向所述点光源或条状光源汇聚,且直线部等间距排布。其中一实施例中,出光面包括可视区和不可视区,入光面设于不可视区远离所述可视区一侧;不可视区为对称设置,至少存在一个弯曲部设于不可视区。其中一实施例中,单个微纳结构可为整个柱面镜、小短线或微透镜排列成直线部与弯曲部设置。复数微纳结构的弯曲部可为弧形、s形、折线形、波浪线形或不规则曲线形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且弯曲部延伸至本体的入光面边缘,复数微纳结构形成的导光通道使光源发出的光被分散,在本体可视区与不可视区交界处形成均匀光进入导光板的本体。其中一实施例中,复数微纳结构为复数凸起结构和/或凹陷结构设置,且复数凸起结构和/或凹陷结构间隔和/或连续设置,其中复数凸起结构和/或凹陷结构的截面为弧形、半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其中一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可包括第一粘结层,复数微纳结构的弯曲部可以延伸至本体的入光面边缘,而且光源与本体的入光面侧通过第一粘结层相连接,使得复数微纳结构的弯曲部可起到导光作用,在其他实施方式,光源可与本体入光面侧之间直接通过拼靠而成。其中一实施例中,导光板包括承载层,复数微纳结构位于承载层远离本体的一侧,当承载层与复数微纳结构为一体结构设置时,承载层可为UV胶、OCA胶等光固化或热固化胶;当承载层与复数微纳结构不是一体结构,承载层可为PET、PMMA、PC等一些透光性较好的材料。其中一实施例中,复数微纳结构设于承载层一侧,相对设有复数微纳结构的承载层的另一侧与本体的出光面侧或出光面相对侧之间还设有第二粘结层,将承载层贴合于导光板的本体。...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本体,其包括出光面和至少一个入光面;/n光源,其位于所述入光面侧;/n复数微纳结构,其分布于所述出光面侧和/或出光面相对侧,所述复数微纳结构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且朝向所述光源逐渐聚集,所述复数微纳结构在临近所述入光面处的分布宽度小于所述复数微纳结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分布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本体,其包括出光面和至少一个入光面;
光源,其位于所述入光面侧;
复数微纳结构,其分布于所述出光面侧和/或出光面相对侧,所述复数微纳结构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且朝向所述光源逐渐聚集,所述复数微纳结构在临近所述入光面处的分布宽度小于所述复数微纳结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分布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结构呈长条状,其包括弯曲部和直线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直线部顺滑连接,所述光源为点光源,所述复数微纳结构的弯曲部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且朝向所述点光源汇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微纳结构的直线部等间距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微纳结构的弯曲部的形状为弧形、s形、折线形、波浪线形或不规则曲线形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包括可视区和不可视区,所述不可视区对称设于所述可视区两侧,至少存在一所述弯曲部设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运,
申请(专利权)人:昇印光电昆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