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第一换热板及微通道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4335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第一换热板及微通道冷凝器。第一换热板设置有进汽口和排水口,第一换热板的一板面设置有多个冷凝通道,且每一个冷凝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汽口和排水口;每一个冷凝通道包括相串联的多个单行通道和至少一个多行通道,相邻两个单行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一个多行通道,多行通道包括多个并联分支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换热板的冷凝通道包括相串联的单行通道和多行通道,在将第一换热板作为蒸汽冷凝板使用时,蒸汽在冷凝通道内会反复汇集分离,强化了冷凝器的对流换热强度,能显著提高冷凝通道的冷凝传热效率,从而相对缩小冷凝器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第一换热板及微通道冷凝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特别是涉及一种第一换热板及微通道冷凝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蒸汽动力系统中普遍采用的传统表面式冷凝器包括冷凝芯体,冷凝芯体是由蒸汽冷凝板和冷却水板层叠形成,蒸汽冷凝板和冷却水板分别设置有蒸汽通道和冷却水通道,通过蒸汽通道内的蒸汽与冷却水通道内的冷却水的对流冷凝换热,以实现蒸汽冷凝,而现有的冷凝器存在体积庞大,不利于系统集成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换热板及微通道冷凝器,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冷凝器存在体积庞大,不利于系统集成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设置有进汽口和排水口,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板面设置有多个冷凝通道,且每一个所述冷凝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汽口和所述排水口;每一个所述冷凝通道包括相串联的多个单行通道和至少一个多行通道,相邻两个所述单行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一个所述多行通道,所述多行通道包括多个并联分支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板在设置有所述冷凝通道的板面上设置有进汽分配通道,所述进汽分配通道与多个所述冷凝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进汽分配通道在远离多个所述冷凝通道的入口的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侧面,以形成所述进汽口。其中,所述进汽分配通道的底壁开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进汽分配通道的底壁凸设有环绕所述第二连通孔的第二环形凸台,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板面齐平,所述第二连通孔为圆孔,所述第二环形凸台为圆环形凸台,且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连通孔的直径的两倍。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板在设置有所述冷凝通道的板面上设置有凝水汇集排放通道,所述凝水汇集排放通道与多个所述冷凝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凝水汇集排放通道在远离多个所述冷凝通道的出口的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侧面,以形成所述排水口。其中,所述凝水汇集排放通道的底壁开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凝水汇集排放通道的底壁凸设有环绕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第一环形凸台,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板面齐平,所述第一连通孔为圆孔,所述第一环形凸台为圆环形凸台,且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直径的两倍。其中,所述单行通道为延伸方向为一条直线的直线形通道;和/或,所述分支通道为延伸方向为一条弧线的弧线形通道;和/或,所述多行通道包括两个所述分支通道,两个所述分支通道相互靠近的一侧的入口侧缘相连,两个所述分支通道相互靠近的一侧的出口侧缘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板设置有抽气口,所述第一换热板在设置有所述冷凝通道的板面上设置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包括抽气通道和气体排放通道;所述抽气通道与多个所述冷凝通道连通,所述抽气通道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出口,所述气体排放通道连通所述抽气通道的出口和所述抽气口。其中,所述冷凝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冷凝通道在第二方向呈并行设置,所述抽气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连通多个所述冷凝通道的单行通道,所述抽气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并行设置有多个,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其中,所述气体排放通道位于多个所述冷凝通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气体排放通道包括:抽气总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抽气总通道与多个所述抽气通道的一端连通;抽气冷凝分配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抽气冷凝分配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抽气总通道;抽气冷凝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抽气冷凝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并行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抽气冷凝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抽气冷凝分配通道远离所述抽气总通道的一端;以及,抽气冷凝汇集通道,连通多个所述抽气冷凝通道的出口和所述抽气口。其中,所述抽气总通道靠近多个所述冷凝通道的出口的一端通过抽气凝水排放通道连通所述排水口。其中,所述气体排放通道的出口端贯穿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侧面,以形成所述抽气口;和/或,所述抽气通道的两端均设置有出口,所述气体排放通道和所述抽气口均对应设置两个,所述抽气通道的两个出口分别通过两个所述气体排放通道连通两个所述抽气口。其中,所述排气通道还包括所示抽气凝水排放通道,所述抽气凝水排放通道连通所述气体排放通道和所述排水口。其中,所述抽气凝水排放通道在靠近所述排水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内缩设置。其中,所述气体排放通道包括多个并行设置的抽气冷凝通道。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凝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第一换热板。其中,所述冷凝器为微通道冷凝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凝器,包括:第一换热板,为如上所述的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二换热板的一板面开设有流体进口、流体出口、冷却抽气通道和多个流体通道,所述冷却抽气通道以及每一个所述流体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流体进口与所述流体出口;以及,外壳,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板和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板层叠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板设置有流体通道的一板面和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板设置有冷凝通道的一板面朝向相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板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换热板,所述外壳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换热板的进汽口、排水口、抽气口和所述第二换热板的流体进口、流体出口设置有外壳进汽口、外壳排水口、外壳抽气口、外壳流体进口和外壳流体出口;所述第一换热板的多个冷凝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板的多个流体通道在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板面垂直的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对,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气体排放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板的冷却抽气通道在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板面垂直的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对。其中,所述冷凝器为微通道冷凝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换热板的冷凝通道包括相串联的单行通道和多行通道,在将第一换热板作为蒸汽冷凝板使用时,蒸汽在冷凝通道内会反复汇集分离,强化了冷凝器的对流换热强度,能显著提高冷凝通道的冷凝传热效率,从而相对缩小冷凝器的体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第一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冷凝通道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第一换热板;图4为图3中冷凝器的正视图,其中,虚线部分为第二换热板;图5为图4的侧视图,其中,虚线部分为层叠设置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图6为图4的俯视图;图7为图4中第二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冷凝器1000、第一换热板100、冷凝通道1、单行通道11、多行通道12、分支通道121、分流凸起122、进汽分配通道2、第二连通孔21、第二环形凸台22、凝水汇集排放通道3、第一连通孔31、第一环形凸台32、排气通道4、抽气通道41、抽气总通道42、抽气冷凝分配通道43、抽气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第一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设置有进汽口和排水口,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板面设置有多个冷凝通道,且每一个所述冷凝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汽口和所述排水口;/n每一个所述冷凝通道包括相串联的多个单行通道和至少一个多行通道,相邻两个所述单行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一个所述多行通道,所述多行通道包括多个并联分支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第一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设置有进汽口和排水口,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板面设置有多个冷凝通道,且每一个所述冷凝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汽口和所述排水口;
每一个所述冷凝通道包括相串联的多个单行通道和至少一个多行通道,相邻两个所述单行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一个所述多行通道,所述多行通道包括多个并联分支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在设置有所述冷凝通道的板面上设置有进汽分配通道,所述进汽分配通道与多个所述冷凝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进汽分配通道在远离多个所述冷凝通道的入口的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侧面,以形成所述进汽口;
所述第一换热板在设置有所述冷凝通道的板面上设置有凝水汇集排放通道,所述凝水汇集排放通道与多个所述冷凝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凝水汇集排放通道在远离多个所述冷凝通道的出口的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侧面,以形成所述排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水汇集排放通道的底壁开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凝水汇集排放通道的底壁凸设有环绕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第一环形凸台,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板面齐平,所述第一连通孔为圆孔,所述第一环形凸台为圆环形凸台,且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直径的两倍;和/或,
所述进汽分配通道的底壁开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进汽分配通道的底壁凸设有环绕所述第二连通孔的第二环形凸台,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板面齐平,所述第二连通孔为圆孔,所述第二环形凸台为圆环形凸台,且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连通孔的直径的两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行通道为延伸方向为一条直线的直线形通道;和/或,
所述分支通道为延伸方向为一条弧线的弧线形通道;和/或,
所述多行通道包括两个所述分支通道,两个所述分支通道相互靠近的一侧的入口侧缘相连,两个所述分支通道相互靠近的一侧的出口侧缘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设置有抽气口,所述第一换热板在设置有所述冷凝通道的板面上设置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包括抽气通道和气体排放通道;
所述抽气通道与多个所述冷凝通道连通,所述抽气通道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出口,所述气体排放通道连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志国林原胜柯汉兵柯志武邱志强李勇肖颀李邦明劳星胜李少丹黄崇海陈凯张克龙赵振兴王俊荣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