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伞具的蜂巢装置及伞具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2490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伞具的蜂巢装置,包括中棒、轴承筒及上蜂巢,其中,轴承筒设置在中棒一端,上蜂巢套设于轴承筒,以实现与上蜂巢连接的伞骨和伞布相对于中棒的旋转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上蜂巢通过轴承筒设置在中棒一端,使得上蜂巢能够绕轴承筒并相对于中棒旋转,当面对强风时,与上蜂巢连接的伞骨及伞布受风力作用绕轴承筒并相对于中棒旋转,使得伞骨及伞布能够自动调整自身位置以最合适的角度抗风,从而大大提升了伞具的抗风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伞具的蜂巢装置及伞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伞具配件
,尤其是指一种伞具的蜂巢装置及伞具。
技术介绍
伞是一种能够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阳光等的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外出旅行必不可少的工具。伞具中的蜂巢装置是联结伞具中棒和伞具支骨的,起固定开合的作用。目前,伞具中的蜂巢装置分为按压式和推拉式两种,其中,按压式蜂巢装置通过按钮触发预置的弓片以实现伞具的开合,在收伞的过程中,需要先按动按钮再下拉蜂巢,动作过程比较繁琐,且按钮容易损坏,影响伞具的使用寿命,而由于弓片内置于中棒,故此类蜂巢装置不适用于旋转伞;推拉式蜂巢大多采用勾扣的形式,利用下蜂巢与上蜂巢形成卡扣固定,再通过拉筒解锁卡扣以实现伞具的开合,此处的卡扣同时也是受力工作位,非常容易磨损,对材料强度、生产要求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市场上的蜂巢装置大多与伞具的中棒固定连接,导致伞具的支骨和中棒的位置相对固定,在面对强风时,伞具与最合适的迎风角度不匹配,抗风能力较弱。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伞具的蜂巢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伞具的蜂巢装置及伞具,旨在解决现有的伞具抗风能力较弱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伞具的蜂巢装置,包括:中棒、轴承筒及上蜂巢;所述轴承筒设置在中棒一端,所述上蜂巢套设于轴承筒,以实现与所述上蜂巢连接的伞骨和伞布相对于中棒的旋转运动。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伞具的蜂巢装置,还包括:下蜂巢及拉筒;所述拉筒套设于中棒,所述下蜂巢位于拉筒与上蜂巢之间,且套设于中棒及拉筒靠近上蜂巢一端,伞具开合时,所述拉筒带动下蜂巢沿中棒的轴向运动,以实现所述下蜂巢与上蜂巢的固定及分离。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拉筒靠近下蜂巢一端形成有向远离中棒方向延伸的凸起部,所述下蜂巢的内壁形成有向靠近中棒方向延伸的第一倾斜部,所述拉筒带动下蜂巢向上蜂巢运动时,所述凸起部与第一倾斜部远离上蜂巢一侧抵接。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倾斜面位于靠近上蜂巢一侧,所述上蜂巢靠近下蜂巢一端形成有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倾斜面位于靠近下蜂巢一侧,所述拉筒带动下蜂巢向上蜂巢运动时,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部的倾斜面抵接并相互挤压,使得所述第一倾斜部向远离中棒方向移动,所述凸起部越过第一倾斜部。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上蜂巢靠近下蜂巢一端形成有向远离中棒方向延伸的弹性弯曲部,所述下蜂巢的内壁开设有卡槽,所述拉筒带动下蜂巢向上蜂巢运动时,所述弹性弯曲部伸入卡槽,并挤压在所述拉筒的外壁与下蜂巢的内壁之间,使得所述下蜂巢与上蜂巢相对固定。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拉筒远离下蜂巢的外壁形成有把持结构,以方便推动所述拉筒带动下蜂巢向上蜂巢运动。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把持结构为环绕所述拉筒外壁且向远离中棒方向延伸的把持部。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上蜂巢通过螺栓与轴承筒连接。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轴承筒的材质为五金或塑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伞具,包括: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伞具的蜂巢装置。从上述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蜂巢通过轴承筒设置在中棒一端,使得上蜂巢能够绕轴承筒并相对于中棒旋转,当面对强风时,与上蜂巢连接的伞骨及伞布受风力作用绕轴承筒并相对于中棒旋转,使得伞骨及伞布能够自动调整自身位置以最合适的角度抗风,从而大大提升了伞具的抗风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正面的于开伞时的竖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正面的于收伞时的竖向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侧面的于开伞时的竖向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侧面的于收伞时的竖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1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包括中棒4、轴承筒7及上蜂巢1;其中,轴承筒7设置在中棒4一端,上蜂巢1套设于轴承筒7,以实现与上蜂巢1连接的伞骨和伞布相对于中棒4的旋转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蜂巢1通过螺栓6与轴承筒7连接。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蜂巢1可通过其他符合上蜂巢1与轴承筒7之间的旋转关系的连接结构与轴承筒7连接。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轴承筒7的材质为五金。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轴承筒7的材质为塑胶,或者是其他可用作轴承筒7的材料。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轴承筒7替换为中棒4,通俗地讲,就是与上蜂巢1连接的伞骨和伞布直接通过中棒4相对于中棒4作旋转运动。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在面对强风时,与上蜂巢1连接的伞骨及伞布受风力作用绕轴承筒7并相对于中棒4旋转,使得伞骨及伞布能够自动调整自身位置以最合适的角度抗风,从而大大提升了伞具的抗风能力。实施例2请参阅图2至图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正面的于开伞时的竖向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正面的于收伞时的竖向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侧面的于开伞时的竖向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侧面的于收伞时的竖向剖视图。与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相比,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增加了下蜂巢及拉筒,并给出了拉筒带动下蜂巢向上蜂巢运动,以及拉筒、下蜂巢、上蜂巢之间的固定/分离结构。下面从开伞的角度对本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进行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伞具的蜂巢装置,还包括下蜂巢2及拉筒3;其中,拉筒3套设于中棒4,下蜂巢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伞具的蜂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棒、轴承筒及上蜂巢;/n所述轴承筒设置在中棒一端,所述上蜂巢套设于轴承筒,以实现与所述上蜂巢连接的伞骨和伞布相对于中棒的旋转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伞具的蜂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棒、轴承筒及上蜂巢;
所述轴承筒设置在中棒一端,所述上蜂巢套设于轴承筒,以实现与所述上蜂巢连接的伞骨和伞布相对于中棒的旋转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具的蜂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蜂巢及拉筒;
所述拉筒套设于中棒,所述下蜂巢位于拉筒与上蜂巢之间,且套设于中棒及拉筒靠近上蜂巢一端,伞具开合时,所述拉筒带动下蜂巢沿中棒的轴向运动,以实现所述下蜂巢与上蜂巢的固定及分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具的蜂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筒靠近下蜂巢一端形成有向远离中棒方向延伸的凸起部,所述下蜂巢的内壁形成有向靠近中棒方向延伸的第一倾斜部,所述拉筒带动下蜂巢向上蜂巢运动时,所述凸起部与第一倾斜部远离上蜂巢一侧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伞具的蜂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倾斜面位于靠近上蜂巢一侧,所述上蜂巢靠近下蜂巢一端形成有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倾斜面位于靠近下蜂巢一侧,所述拉筒带动下蜂巢向上蜂巢运动时,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龙林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减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