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包括:底脚板、与所述底脚板固定连接的散热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壳体侧部的端子箱,以及插接所述壳体的多组电加热器;所述端子箱内设有电缆,所述电缆穿透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多组电加热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与电加热器接触面的散热壳体设计直线状,而将散热壳体与空气接触面设计波浪状,而波浪状的面积较大,进而增加散热壳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进而增加壳体的散热效果,进而避免散热壳体在长时间的高温下出现变形,同时在快速散热加热器的散热效果提高的同时,减少了人员意外接触散热壳体出现烫伤的情况,同时将壳体设计为波浪状可以增加壳体的承载重量,进而增加散热壳体的承重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具体是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
技术介绍
加热是指热源将热能传给较冷物体而使其变热的过程。一般的外在表现为温度的升高,可以用温度计等设备直接测量,加热的方式一般可分为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两大类。根据热能的获得,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类。直接热源加热是将热能直接加于物料,如烟道气加热、电流加热和太阳辐射能加热等。间接热源加热是将上述直接热源的热能加于一中间载热体,然后由中间载热体将热能再传给物料,如蒸汽加热、热水加热、矿物油加热等。然而现有的加热装置在进行对介质加热过后,由于壳体在加热过程中接触加热器,加热器停止工作时壳体的温度一般较高,而现有加热装置的壳体基本设计为矩形,壳体边部也设计为直线状,而直线状的壳体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因此现有加热装置壳体的散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提供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技术方案: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包括:底脚板、与所述底脚板固定连接的散热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壳体侧部的端子箱,以及插接所述壳体的多组电加热器;所述端子箱内设有电缆,所述电缆穿透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多组电加热器连接,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底脚板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进行连接;所述散热壳体整体与空气接触面设计为波浪状,与所述电加热器接触面设计直线状。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器包括与所述电缆连接的通电底座,插接所述通电底座的加热管组,套接所述加热管组的固定盘,以及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组之间的多组电阻片,设计加热管组主要为了进行对电加热器的加热工作,进而完成加热效果。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组包括呈方形放置且插接所述通电底座的第一加热管、第三加热管、第四加热管和第六加热管,以及呈交叉放置且插接所述通电底座的第二加热管和第五加热管,将第一加热管、第三加热管、第四加热管和第六加热管设计为方形放置,可以使得加热范围更大,且加热更加均匀,而将第二加热管和第五加热管设计为交叉放置,可以使得第二加热管和第五加热管加热效果更好。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第三加热管、第四加热管、第五加热管和第六加热管均为U形加热管,U形开口方插接所述通电底座,将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第三加热管、第四加热管、第五加热管和第六加热管设计为U形加热管,可以使得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第三加热管、第四加热管、第五加热管和第六加热管加热效果更好。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多组电阻片包括套接所述第一加热管、第五加热管、第四加热管一侧且套接所述第二加热管和第三加热管的第二电阻片、第一电阻片和第五电阻片,设计第二电阻片、第一电阻片、第五电阻片主要为了使得第一加热管、第五加热管、第四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和第三加热管发生短路现象,进而使得第一加热管、第五加热管、第四加热管一侧且套接所述第二加热管和第三加热管自动加热。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多组电阻片还包括套接所述第一加热管、第五加热管、第四加热管另外一侧且套接所述第六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的第三电阻片和第四电阻片,设计第三电阻片和第四电阻片主要为了使得第一加热管、第五加热管、第四加热管、第六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发生短路,进而使得第一加热管、第五加热管、第四加热管另外一侧且套接所述第六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自动加热。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本技术将与电加热器接触面的散热壳体设计直线状,而将散热壳体与空气接触面设计波浪状,而波浪状的面积较大,进而增加散热壳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进而增加壳体的散热效果,进而避免散热壳体在长时间的高温下出现变形,同时在快速散热加热器的散热效果提高的同时,减少了人员意外接触散热壳体出现烫伤的情况,同时将壳体设计为波浪状可以增加壳体的承载重量,进而增加散热壳体的承重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加热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加热管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散热壳体示意图。附图标记为:底脚板1、固定螺栓2、电加热器3、加热管组31、第一加热管311、第二加热管312、第三加热管313、第四加热管314、第五加热管315、第六加热管316、第一电阻片32、固定盘33、通电底座34、第二电阻片35、第三电阻片36、第四电阻片38、第五电阻片39、散热壳体4、端子箱5、电缆6。具体实施方式经过申请人的研究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现有加热装置的壳体散热效果不好)的原因在于,现有的加热装置在进行对介质加热过后,由于壳体在加热过程中接触加热器,加热器停止工作时壳体的温度一般较高,而现有加热装置的壳体基本设计为矩形,壳体边部也设计为直线状,而直线状的壳体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因此现有加热装置壳体的散热效果较差,而本技术将与电加热器接触面的散热壳体设计直线状,而将散热壳体与空气接触面设计波浪状,而波浪状的面积较大,进而增加散热壳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进而增加壳体的散热效果,同时将壳体设计为波浪状可以增加壳体的承载重量,进而增加散热壳体的承重性能。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包括:底脚板1、固定螺栓2、电加热器3、加热管组31、第一加热管311、第二加热管312、第三加热管313、第四加热管314、第五加热管315、第六加热管316、第一电阻片32、固定盘33、通电底座34、第二电阻片35、第三电阻片36、第四电阻片38、第五电阻片39、散热壳体4、端子箱5、电缆6。其中,所述底脚板1与所述散热壳体4固定连接,所述端子箱5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壳体4的侧部,所述壳体上插接有多组电加热器3;所述端子箱5内设有电缆6,所述电缆6穿透所述散热壳体4与所述多组电加热器3连接,所述散热壳体4与所述底脚板1之间通过固定螺栓2进行连接;所述散热壳体4整体与空气接触面设计为波浪状,与所述电加热器3接触面设计直线状。所述电加热器3包括与所述电缆6连接的通电底座34,插接所述通电底座34的加热管组31,套接所述加热管组31的固定盘33,以及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组31之间的多组电阻片,设计加热管组31主要为了进行对电加热器3的加热工作,进而完成加热效果。所述加热管组31包括呈方形放置且插接所述通电底座34的第一加热管311、第三加热管313、第四加热管314和第六加热管316,以及呈交叉放置且插接所述通电底座34的第二加热管312和第五加热管315,将第一加热管311、第三加热管313、第四加热管314和第六加热管316设计为方形放置,可以使得加热范围更大,且加热更加均匀,而将第二加热管312和第五加热管315设计为交叉放置,可以使得第二加热管312和第五加热管315加热效果更好。所述第一加热管311、第二加热管312、第三加热管313、第四加热管314、第五加热管315和第六加热管316均为U形加热管,U形开口方插接所述通电底座34,将第一加热管311、第二加热管312、第三加热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其特征是,包括:/n底脚板、与所述底脚板固定连接的散热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壳体侧部的端子箱,以及插接所述壳体的多组电加热器;/n所述端子箱内设有电缆,所述电缆穿透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多组电加热器连接,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底脚板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进行连接;所述散热壳体整体与空气接触面设计为波浪状,与所述电加热器接触面设计直线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其特征是,包括:
底脚板、与所述底脚板固定连接的散热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散热壳体侧部的端子箱,以及插接所述壳体的多组电加热器;
所述端子箱内设有电缆,所述电缆穿透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多组电加热器连接,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底脚板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进行连接;所述散热壳体整体与空气接触面设计为波浪状,与所述电加热器接触面设计直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电加热器包括与所述电缆连接的通电底座,插接所述通电底座的加热管组,套接所述加热管组的固定盘,以及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组之间的多组电阻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快速散热的电加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加热管组包括呈方形放置且插接所述通电底座的第一加热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艳刚,刘海洋,陈洁,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绿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