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1481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油缸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包括第一缸筒、设置于第一缸筒一侧的第二缸筒,所述第一缸筒通过油路板与第二缸筒连接,所述油路板还设置有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一缸筒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活塞杆,所述第一缸筒还包括密封端,所述密封端外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连接于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二缸筒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平衡活塞,所述第二缸筒远离油路板一端设置有用于填充高压气体的充气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体积小、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的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
本技术涉及油缸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
技术介绍
油缸是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的、作直线往复运动(或摆动运动)的液压执行元件。它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用它来实现往复运动时,可减去减速装置,并且没有传动间隙,运动平稳,因此在各种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油缸一般通过外接蓄能器和外接总的加油站,实现油缸的运动平衡,而这种设计结构复杂,且体型大,占用体积随之增大,提高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体积小、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的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包括第一缸筒、设置于第一缸筒一侧的第二缸筒,所述第一缸筒通过油路板与第二缸筒连接,所述油路板还设置有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一缸筒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活塞杆,所述第一缸筒还包括密封端,所述密封端外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连接于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二缸筒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平衡活塞,所述第二缸筒远离油路板一端设置有用于填充高压气体的充气阀。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缸筒还包括有第一后盖,所述第一后盖开设有第一油路,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通过第一油路连接于第一缸筒。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缸筒还包括充气封盖、第二后盖,所述充气阀安装于充气封盖,所述第二后盖开设有第二油路,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通过第二油路连接于第二缸筒。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充气封盖与第二缸筒接触位置设有前密封圈,所述第二后盖与第二缸筒接触位置设有后密封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导油管为无缝钢制导油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包括第一缸筒、设置于第一缸筒一侧的第二缸筒,第一缸筒通过油路板与第二缸筒连接,油路板还设置有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第一缸筒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活塞杆,第一缸筒还包括密封端,密封端外接有导油管,导油管连接于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第二缸筒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平衡活塞,第二缸筒远离油路板一端设置有用于填充高压气体的充气阀,第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二缸筒,并在第二缸筒一侧做高压气体密封设计,另一侧做液压油密封设计,对第二缸筒一侧充入高压气体如氮气,另一侧连接有液压油,此时,形成一个活塞式气液蓄能装置,通过高压气体冲击下的平衡活塞推动液压油产生动力,对第一缸筒起到一个平衡配重功能,不需外接外接蓄能器和外接总的加油站,减小了产品体积,占用空间变小,进而降低使用成本,第二方面,还设置有两个电磁换向阀,可通过电磁换向阀控制液压油的通断实现对油缸的控制,进一步简化了结构,实用性强。2、第一缸筒还包括有第一后盖,第一后盖开设有第一油路,第一电磁换向阀通过第一油路连接于第一缸筒,电磁换向阀控制液压油的通断实现对第一缸筒的控制,进而平衡第一缸筒的活塞运动,提高平衡效果,实用性强。3、第二缸筒还包括充气封盖、第二后盖,充气阀安装于充气封盖,第二后盖开设有第二油路,第二电磁换向阀通过第二油路连接于第二缸筒,便于液压油在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下进入第二缸筒,在高压气体作用下,活塞推动液压油产生动力,进一步实现平衡配重功能,提高油压驱动效果,实用性强。4、充气封盖与第二缸筒接触位置设有前密封圈,第二后盖与第二缸筒接触位置设有后密封圈,进一步提高第二缸筒的密封性能,保证第二缸实现平衡配重功能,进一步提高油压驱动效果。5、导油管为无缝钢制导油管,使用无缝钢制导油管,有效降低使用成本,保证液压油的正常输送,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缸筒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缸筒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例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包括第一缸筒110、设置于第一缸筒110一侧的第二缸筒120,所述第一缸筒110通过油路板130与第二缸筒120连接,所述油路板130还设置有第一电磁换向阀131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32,所述第一缸筒110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活塞杆111,所述第一缸筒110还包括密封端112,所述密封端112外接有导油管140,所述导油管140连接于第一电磁换向阀131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32,所述第二缸筒120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平衡活塞121,所述第二缸筒120远离油路板130一端设置有用于填充高压气体的充气阀122。第一缸筒110还包括有第一后盖150,第一后盖150开设有第一油路151,第一电磁换向阀131通过第一油路151连接于第一缸筒110,电磁换向阀控制液压油的通断实现对第一缸筒110的控制,进而平衡第一缸筒110的活塞运动,提高平衡效果,实用性强。第二缸筒120还包括充气封盖160、第二后盖170,充气阀122安装于充气封盖160,第二后盖170开设有第二油路171,第二电磁换向阀132通过第二油路171连接于第二缸筒120,便于液压油在电磁换向阀的控制下进入第二缸筒120,在高压气体作用下,活塞推动液压油产生动力,进一步实现平衡配重功能,提高油压驱动效果,实用性强。充气封盖160与第二缸筒120接触位置设有前密封圈161,第二后盖170与第二缸筒120接触位置设有后密封圈172,进一步提高第二缸筒120的密封性能,保证第二缸实现平衡配重功能,进一步提高油压驱动效果。导油管140为无缝钢制导油管,使用无缝钢制导油管,有效降低使用成本,保证液压油的正常输送,实用性强。本技术包括第一缸筒110、设置于第一缸筒110一侧的第二缸筒120,第一缸筒110通过油路板130与第二缸筒120连接,油路板130还设置有第一电磁换向阀131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32,第一缸筒110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活塞杆111,第一缸筒110还包括密封端112,密封端112外接有导油管140,导油管140连接于第一电磁换向阀131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32,第二缸筒120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平衡活塞121,第二缸筒120远离油路板130一端设置有用于填充高压气体的充气阀122,第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二缸筒120,并在第二缸筒120一侧做高压气体密封设计,另一侧做液压油密封设计,对第二缸筒120一侧充入高压气体如氮气,另一侧连接有液压油,此时,形成一个活塞式气液蓄能装置,通过高压气体冲击下的平衡活塞121推动液压油产生动力,对第一缸筒110起到一个平衡配重功能,不需外接外接蓄能器和外接总的加油站,减小了产品体积,占用空间变小,进而降低使用成本,第二方面,还设置有两个电磁换向阀,可通过电磁换向阀控制液压油的通断实现对油缸的控制,进一步简化了结构,实用性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把普通油缸的后盖改成了异型结构,在原来油缸的缸筒旁边增加了一个第二缸筒120,第二缸筒120的一里面装有一个活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缸筒、设置于第一缸筒一侧的第二缸筒,所述第一缸筒通过油路板与第二缸筒连接,所述油路板还设置有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一缸筒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活塞杆,所述第一缸筒还包括密封端,所述密封端外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连接于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二缸筒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平衡活塞,所述第二缸筒远离油路板一端设置有用于填充高压气体的充气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缸筒、设置于第一缸筒一侧的第二缸筒,所述第一缸筒通过油路板与第二缸筒连接,所述油路板还设置有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一缸筒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活塞杆,所述第一缸筒还包括密封端,所述密封端外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连接于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二缸筒中空位置活动设置有平衡活塞,所述第二缸筒远离油路板一端设置有用于填充高压气体的充气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一体式平衡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缸筒还包括有第一后盖,所述第一后盖开设有第一油路,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龙黎建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金庄液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