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0855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供铺设于边坡的表面的护坡面层;间隔开设于边坡的若干锚孔;以及对应锚孔且安装于护坡面层的若干紧固件,该紧固件包括固定于护坡面层的内气囊柱以及围设于内气囊柱的外侧且固定于护坡面层的若干外气囊柱,该外气囊柱中充有气体,通过向内气囊柱中注入气体,使得内气囊柱膨胀并推顶外气囊柱抵住锚孔的内壁,从而该紧固件固定于锚孔,且护坡面层固定于边坡的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的解决了边坡的支护结构无法拆除的问题,通过一种可拆卸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回填前拆除支护结构,能够防止积水,从而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减少对土体的污染,且支护结构可循环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指一种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城市高层、超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的开发施工中,深基坑开挖支护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施工工序,现有基坑工程或边坡工程支护普遍是采用土钉墙支护技术,即在边坡或基坑的逐层开挖过程中,沿坡面打设较密集的土钉,进而挂网喷射混凝土以稳定坡面,整个边坡支护的施工工序长,导致施工速度慢。另外,在基坑施工完成后,需要在基坑与建筑体之间进行回填,回填时并不会拆除边坡支护,而是直接泥土盖在边坡支护上,由于在边坡上喷射有混凝土,则泥土内含有的表层地表水无法经由边坡的混凝土流出,从而形成水的储存,使得基坑边坡容易垮塌,降低了基坑边坡的稳定性,且边坡的混凝土对周围的土层具有一定的污染,不利于安全文明施工要求,且施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解决了边坡的支护结构无法拆除的问题,通过一种可拆卸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回填前拆除支护结构,能够防止积水,从而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减少对土体的污染,且支护结构可循环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包括:供铺设于边坡的表面的护坡面层;间隔开设于边坡的若干锚孔;以及对应锚孔且安装于护坡面层的若干紧固件,该紧固件包括固定于护坡面层的内气囊柱以及围设于内气囊柱的外侧且固定于护坡面层的若干外气囊柱,该外气囊柱中充有气体,通过紧固件插设于锚孔中,进而向内气囊柱中注入气体,使得内气囊柱膨胀并推顶外气囊柱抵住锚孔的内壁,从而该紧固件固定于锚孔,且护坡面层固定于边坡的表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通过在边坡上开设锚孔,进而在护坡面层上安装紧固件,将紧固件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锚孔中,使得护坡面层固定于边坡的表面,当基坑和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回填基坑前,将紧固件从锚孔中拆下,即可将护坡面层从边坡的表面取下,解决了边坡的支护结构无法拆除的问题,通过一种可拆卸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回填前拆除支护结构,能够防止积水,从而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减少对土体的污染,且支护结构可循环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内气囊柱远离护坡面层的部分的直径大于靠近护坡面层的部分的直径,呈锥形。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护坡面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土工格栅层、透气层和不透气层。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透气层和不透气层通过卡件固定连接,该卡件包括固定于透气层的顶面的子扣以及固定于不透气层且与子扣相匹配的母扣,该母扣部分自不透气层的顶部向外凸伸;通过母扣对应与子扣卡扣连接,使得不透气层固定于透气层的顶面。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压设于护坡面层的表面且端部对应固定于基坑的底面或基坑顶部的地面的钢丝绳,且该钢丝绳对应绕设于母扣的凸伸部分,以呈网状地覆盖于护坡面层的表面,使得护坡面层紧贴于边坡。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边坡开挖呈阶梯状,且基坑的底部和顶部在靠近边坡的位置均开设有排水沟;该护坡面层对应边坡铺设呈阶梯状,该护坡面层的一侧铺设至基坑顶部的地面,该护坡面层的另一侧铺设至基坑的底面,且该护坡面层贴合于排水沟的内壁铺设。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护坡面层位于基坑顶部的一侧浇筑形成有混凝土封边,以固定护坡面层对应的侧部。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护坡面层和紧固件,将紧固件间隔安装于护坡面层;开挖形成边坡,于边坡对应紧固件间隔开设形成若干锚孔;将护坡面层铺设于边坡,将紧固件插设于锚孔中,并向内气囊柱中注入气体,使得内气囊柱膨胀并推顶外气囊柱抵住锚孔的内壁,从而紧固件固定于锚孔,且护坡面层固定于边坡的表面。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中钢丝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中紧固件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通过在边坡上开设锚孔,进而在护坡面层上安装紧固件,将紧固件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锚孔中,使得护坡面层固定于边坡的表面,当基坑和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回填基坑前,将紧固件从锚孔中拆下,即可将护坡面层从边坡的表面取下,解决了边坡的支护结构无法拆除的问题,通过一种可拆卸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回填前拆除支护结构,能够防止积水,从而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减少对土体的污染,且支护结构可循环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进行说明。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对本专利技术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包括:供铺设于边坡21的表面的护坡面层11;间隔开设于边坡21的若干锚孔;以及对应锚孔且安装于护坡面层11的若干紧固件12,该紧固件12包括固定于护坡面层11的内气囊柱121以及围设于内气囊柱121的外侧且固定于护坡面层11的若干外气囊柱122,该外气囊柱122中充有气体,通过紧固件12插设于锚孔中,进而向内气囊柱121中注入气体,使得内气囊柱121膨胀并推顶外气囊柱122抵住锚孔的内壁,从而紧固件12固定于锚孔,且护坡面层11固定于边坡21的表面,当需要拔出紧固件12时,只要将内气囊柱121中的气体排出即可,内气囊柱121的体积变小使得外气囊柱122与锚孔的内壁脱离,从而可以将紧固件12从锚孔中拔出。较佳地,该边坡21开挖呈阶梯状,且基坑的底部和顶部在靠近边坡21的位置均开设有排水沟22;该护坡面层11对应边坡21铺设呈阶梯状,该护坡面层11的一侧铺设至基坑顶部的地面,该护坡面层11的另一侧铺设至基坑的底面,且该护坡面层11贴合于排水沟22的内壁铺设。又佳地,基坑顶部的地面砌筑有挡水墙,该挡水墙砌筑于护坡面层11的顶面。具体的,该护坡面层11位于基坑顶部的一侧浇筑形成有混凝土封边15,以固定护坡面层11对应的侧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结合图3所示,该内气囊柱121远离护坡面层11的部分的直径大于靠近护坡面层11的部分的直径,呈锥形,使得紧固件12固定于锚孔时更加稳定。进一步的,该护坡面层11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土工格栅层、透气层和不透气层。较佳地,各层之间可通过卡件13或魔术贴固定。具体的,该透气层和不透气层通过卡件13固定连接,该卡件13包括固定于透气层的顶面的子扣以及固定于不透气层且与子扣相匹配的母扣,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供铺设于所述边坡的表面的护坡面层;/n间隔开设于边坡的若干锚孔;以及/n对应所述锚孔且安装于所述护坡面层的若干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护坡面层的内气囊柱以及围设于所述内气囊柱的外侧且固定于所述护坡面层的若干外气囊柱,所述外气囊柱中充有气体,通过所述紧固件插设于所述锚孔中,进而向所述内气囊柱中注入气体,使得所述内气囊柱膨胀并推顶所述外气囊柱抵住所述锚孔的内壁,从而所述紧固件固定于所述锚孔,且所述护坡面层固定于所述边坡的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铺设于所述边坡的表面的护坡面层;
间隔开设于边坡的若干锚孔;以及
对应所述锚孔且安装于所述护坡面层的若干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护坡面层的内气囊柱以及围设于所述内气囊柱的外侧且固定于所述护坡面层的若干外气囊柱,所述外气囊柱中充有气体,通过所述紧固件插设于所述锚孔中,进而向所述内气囊柱中注入气体,使得所述内气囊柱膨胀并推顶所述外气囊柱抵住所述锚孔的内壁,从而所述紧固件固定于所述锚孔,且所述护坡面层固定于所述边坡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气囊柱远离所述护坡面层的部分的直径大于靠近所述护坡面层的部分的直径,呈锥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面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土工格栅层、透气层和不透气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层和所述不通气层通过卡件固定连接,所述卡件包括固定于所述透气层的顶面的子扣以及固定于所述不透气层且与所述子扣相匹配的母扣,所述母扣部分自所述不透气层的顶部向外凸伸;
通过所述母扣对应与所述子扣卡扣连接,使得所述不透气层固定于所述透气层的顶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红徐玉飞曾钊鲜晓东程银行王晓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