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90531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涉及生态环境恢复技术领域。该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包括河道平缓区、河道湍急区,所述河道湍急区与河道平缓区向连接,所述河道平缓区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防护岸与第六防护岸,所述第一防护岸与第六防护岸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种植网,所述河道湍急区的后侧为堆积岸,所述堆积岸上设置有草本植物混植区。通过如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的布局,使得河道在湍急区流速下降,侵蚀岸的侵蚀减少,堆积岸的堆积减少,溶氧量增加,对水土流失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芦苇或菖蒲根系与防护网缠绕,形成的状态可以用来固泥沙,可以防止在河道低流速区形成富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环境恢复
,具体为一种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缺乏科学的认识而造成的水资源随意开采、污染物的大量排入、森林破坏、兴修水库大坝等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河道生态系统。而且这种变化和破坏的程度明显大于史上任何时期,河道生态系统受损的速率远远大于其自身的修复速率。河道生态系统的严重污染与破坏必将导致水资源的损耗及短缺。依靠河道生态系统自己的修复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虽然河道上游已经进行植树造林,但是对下游的生态系统恢复依旧缓慢,河道中的水流的作用会使岸边产生侵蚀堆积,使河道水体中依旧含有较多的泥沙,营养物质含量也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解决了现有河道生态环境修复进行缓慢,河道水体携带泥沙沉积依旧严重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包括河道平缓区、河道湍急区,所述河道湍急区与河道平缓区向连接,所述河道平缓区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防护岸与第六防护岸,所述第一防护岸与第六防护岸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种植网,所述河道湍急区的后侧为堆积岸,所述堆积岸上设置有草本植物混植区,所述堆积岸上且位于草本植物混植区的右侧设置有木本植物种植区,所述河道湍急区的后侧且位于堆积岸的右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岸,所述河道湍急区的前侧为侵蚀岸,所述侵蚀岸的外侧设置有第四防护岸,所述侵蚀岸的前侧设置有支河道,所述支河道由支河道出口、支河道缓冲区、支河道进口组成,所述支河道的前侧设置有第五防护岸,所述第五防护岸与第四防护岸之间设置有第二种植网,所述第五防护岸与第六防护岸相连接,所述支河道进口位于第五防护岸与第六防护岸连接处与第四防护岸之间,所述河道湍急区的前侧且位于第五防护岸的右侧设置有第三防护岸第三防护岸,所述支河道出口位于第三防护岸与第五防护岸连接处与第四防护岸之间,所述支河道缓冲区位于第二种植网右侧至支河道出口处设置有倾斜支河道底。优选的,所述倾斜支河道底从支河道缓冲区至支河道出口表现为向上倾斜,所述倾斜支河道底在支河道出口的高度不得高于第五防护岸与第四防护岸。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岸、第二防护岸、第三防护岸、第四防护岸、第五防护岸、第六防护岸均由石块、防护网、混凝土构成,所述混凝土位于石块之间,所述防护网位于石块与混凝土构成结构的外侧。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内设置有管道,所述管道呈L形状,所述管道L形状的向上端设置有有机种植土,所述有机种植土内种植有芦苇或菖蒲。优选的,所述草本植物混植区用于交错种植芦苇、菖蒲,所述木本植物种植区用于种植柳树。优选的,所述第一种植网与第二种植网内均用来种植水葫芦,种植水葫芦夹在第一种植网与第二种植网上。(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在支河道的作用下,分减河道水量以及在支河道出口对向冲击,对向冲击可以增加河水中的溶氧量,在上述作用下削减了河道湍急区的水流流速,使河水对侵蚀岸的侵蚀减少,在堆积岸的堆积减少,减少了河岸泥沙进入河道中的量,配合现有的防水土流失,可以极大的促进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2、本专利技术,防护岸不仅可以对水土起到保持作用,其内有机种植土种植的芦苇或菖蒲在生长期间根系生长到防护网处,与防护网缠绕,形成的状态可以用来固泥沙。3、本专利技术,种植网种植的水葫芦不仅可以阻挡河道中的漂浮物,还可以消耗河道中的营养物质,避免在河道低流速区富养的问题。4、本专利技术,在木本植物种植区柳树作用阻挡风,使风将草本植物混植区的芦苇或菖蒲种子吹向堆积岸靠近河水处,对堆积岸起到稳固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布局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岸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岸截面示意图。其中,1、河道平缓区;2、第一种植网;3、第一防护岸;4、堆积岸;5、河道湍急区;6、草本植物混植区;7、木本植物种植区;8、第二防护岸;9、第三防护岸;10、支河道出口;11、第四防护岸;12、倾斜支河道底;13、支河道缓冲区;14、第二种植网;15、侵蚀岸;16、支河道;17、第五防护岸;18、支河道进口;19、第六防护岸;20、石块;21、防护网;22、混凝土;23、管道;24、有机种植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包括河道平缓区1、河道湍急区5,河道湍急区5与河道平缓区1向连接,河道平缓区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防护岸3与第六防护岸19,第一防护岸3与第六防护岸19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种植网2,河道湍急区5的后侧为堆积岸4,河道自然状态下的堆积处,堆积岸4上设置有草本植物混植区6,通过草本植物芦苇与菖蒲的作用下,可以使堆积岸4固定,同时不含植被堆积岸4面积逐渐减小,混植区6堆积岸4上且位于草本植物混植区6的右侧设置有木本植物种植区7,起挡风的作用,河道湍急区5的后侧且位于堆积岸4的右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岸8,河道湍急区5的前侧为侵蚀岸15,为河道自然状态下的侵蚀处,侵蚀岸15的外侧设置有第四防护岸11,侵蚀岸15的前侧设置有支河道16,用于削减河道的水流量以及流速,减缓侵蚀与堆积现象的发生,支河道16由支河道出口10、支河道缓冲区13、支河道进口18组成,支河道16的前侧设置有第五防护岸17,第五防护岸17与第四防护岸11之间设置有第二种植网14,第五防护岸17与第六防护岸19相连接,支河道进口18位于第五防护岸17与第六防护岸19连接处与第四防护岸11之间,河道湍急区5的前侧且位于第五防护岸17的右侧设置有第三防护岸9第三防护岸9,支河道出口10位于第三防护岸9与第五防护岸17连接处与第四防护岸11之间,支河道缓冲区13位于第二种植网14右侧至支河道出口10处设置有倾斜支河道底12,用于流过支河道16的水与从支河道出口10流入支河道16的水形成对冲,减缓河水流速以及提高河水中的溶氧量。倾斜支河道底12从支河道缓冲区13至支河道出口10表现为向上倾斜,倾斜支河道底12在支河道出口10的高度不得高于第五防护岸17与第四防护岸11。第一防护岸3、第二防护岸8、第三防护岸9、第四防护岸11、第五防护岸17、第六防护岸19均由石块20、防护网21、混凝土22构成,混凝土22位于石块20之间,防护网21位于石块20与混凝土22构成结构的外侧。混凝土22内设置有管道23,管道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包括河道平缓区(1)、河道湍急区(5),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湍急区(5)与河道平缓区(1)向连接,所述河道平缓区(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防护岸(3)与第六防护岸(19),所述第一防护岸(3)与第六防护岸(19)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种植网(2),所述河道湍急区(5)的后侧为堆积岸(4),所述堆积岸(4)上设置有草本植物混植区(6),所述堆积岸(4)上且位于草本植物混植区(6)的右侧设置有木本植物种植区(7),所述河道湍急区(5)的后侧且位于堆积岸(4)的右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岸(8),所述河道湍急区(5)的前侧为侵蚀岸(15),所述侵蚀岸(15)的外侧设置有第四防护岸(11),所述侵蚀岸(15)的前侧设置有支河道(16),所述支河道(16)由支河道出口(10)、支河道缓冲区(13)、支河道进口(18)组成,所述支河道(16)的前侧设置有第五防护岸(17),所述第五防护岸(17)与第四防护岸(11)之间设置有第二种植网(14),所述第五防护岸(17)与第六防护岸(19)相连接,所述支河道进口(18)位于第五防护岸(17)与第六防护岸(19)连接处与第四防护岸(11)之间,所述河道湍急区(5)的前侧且位于第五防护岸(17)的右侧设置有第三防护岸(9)第三防护岸(9),所述支河道出口(10)位于第三防护岸(9)与第五防护岸(17)连接处与第四防护岸(11)之间,所述支河道缓冲区(13)位于第二种植网(14)右侧至支河道出口(10)处设置有倾斜支河道底(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包括河道平缓区(1)、河道湍急区(5),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湍急区(5)与河道平缓区(1)向连接,所述河道平缓区(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防护岸(3)与第六防护岸(19),所述第一防护岸(3)与第六防护岸(19)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种植网(2),所述河道湍急区(5)的后侧为堆积岸(4),所述堆积岸(4)上设置有草本植物混植区(6),所述堆积岸(4)上且位于草本植物混植区(6)的右侧设置有木本植物种植区(7),所述河道湍急区(5)的后侧且位于堆积岸(4)的右侧设置有第二防护岸(8),所述河道湍急区(5)的前侧为侵蚀岸(15),所述侵蚀岸(15)的外侧设置有第四防护岸(11),所述侵蚀岸(15)的前侧设置有支河道(16),所述支河道(16)由支河道出口(10)、支河道缓冲区(13)、支河道进口(18)组成,所述支河道(16)的前侧设置有第五防护岸(17),所述第五防护岸(17)与第四防护岸(11)之间设置有第二种植网(14),所述第五防护岸(17)与第六防护岸(19)相连接,所述支河道进口(18)位于第五防护岸(17)与第六防护岸(19)连接处与第四防护岸(11)之间,所述河道湍急区(5)的前侧且位于第五防护岸(17)的右侧设置有第三防护岸(9)第三防护岸(9),所述支河道出口(10)位于第三防护岸(9)与第五防护岸(17)连接处与第四防护岸(11)之间,所述支河道缓冲区(13)位于第二种植网(14)右侧至支河道出口(10)处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鹏黄陈香庄金泰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荣冠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