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藻类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0519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体藻类处理方法,于絮凝沉淀池中添加再生复合吸附材料,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将剩余活性污泥制得的活性泥吸附材料置于水体中,对水体中的藻类及其污染物进行吸附,得到沉淀,再对沉淀物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沉淀物依次经过干化处理、炭化处理、水蒸气活化处理制得再生复合吸附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制备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吸附蓝藻,并将富含藻类的剩余沉淀物可再次制备再生复合吸附材料,不仅可以达到处理水体藻类的目的,改善了水质,且可以对水体中的藻类进行再利用,达到良性循环,且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无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体藻类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处理水体有害物的
,具体是涉及一种水体藻类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水体有机污染主要是指由城市污水,食品工业和造纸工业等排放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废水所造成的污染。目前,河流及其底泥污染极其严重,有机污染是其中最重要的污染来源之一。水体的污染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且含有较多有害物质。富营养化的水体会催生出大面积的藻类,蓝藻等藻类覆盖在水面会导致水体缺氧,进而增加了水体中生物死亡的速度,且水体中日益富集的营养物质也非管控排放就能立即改善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降低水体中有机物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体藻类处理方法。该方法可有效吸附水体中的藻类及水体污染物,降低水体污染概率。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体藻类处理方法,于絮凝沉淀池中添加再生复合吸附材料,所述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将剩余活性污泥制得的活性泥吸附材料置于水体中,对水体中的藻类及其污染物进行吸附,得到沉淀,再对沉淀物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沉淀物依次经过干化处理、炭化处理、水蒸气活化处理制得再生复合吸附材料。作为优选的,沉淀物中含有淤泥以及吸附了藻类与有害物质的活性泥吸附材料;藻类包括蓝藻和绿藻等;水体污染物包括磷酸盐和氮化物等。作为优选的,干化处理条件为在100-200℃下干化60-120min,经干化处理后的材料含水率小于20wt%;炭化处理的条件为600-800℃无氧炭化60-120min,经炭化处理后的材料含水率小于1wt%。作为优选的,水蒸气活化处理的过程为:将经过炭化处理的待活化材料放入马弗炉的反应管中,持续向马弗炉中通入保护气体,待管内空气排尽后,以600-700mL/min通入水蒸气,同时以15-20℃/min升温至活化温度800-900℃,于800-900℃下活化40-80min后,以20-30℃/min降温至室温,即得到再生复合吸附材料。作为优选的,马弗炉的升温速度为18℃/min;活化温度为810℃,活化时间为60min;降温速度为25℃/min;水蒸气的流速为600mL/min。作为优选的,活性泥吸附材料的制备过程为:先将剩余活性污泥在保护气体气氛中进行烘干,得到烘干后的污泥;再将烘干后的污泥在保护气体气氛中进行热裂解,得到活性泥吸附材料;剩余活性污泥烘干温度为80-200℃,时间为10-80min;热裂解的温度为500-800℃,时间为10-80min。作为优选的,水体藻类处理方法的具体步骤为:S1、将选定区域内的含有藻类及其污染物的水体采用水渠引入集水池,再将集水池中的污水提升至絮凝沉淀池;S2、于絮凝沉淀池中添加制备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至池中水质清亮且检测指标合格后,将清液导回水体,并将剩余沉淀物制备循环复合材料;循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相同。作为优选的,水渠内分别设有粗格栅与细格栅;粗格栅间隙为15-20mm;细格栅间隙为5-10mm。集水池的尺寸为2.0m×2.0m×3.5m,有效水深为3.0m;絮凝沉淀池的尺寸为5.0m×5.0m×4.0m,有效水深为3.5m。作为优选的,絮凝沉淀池包括滤前沉淀池与滤后沉淀池;滤前沉淀池与滤后沉淀池之间设有用于将两者分隔开的吸附过滤网;吸附过滤网包括两平行铁丝网,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紧密填附于两铁丝网之间;滤前沉淀池与吸附过滤网的底部设有用于将沉淀物水平推出絮凝沉淀池的沉淀推出装置;两平行铁丝网均竖向设置;滤前沉淀池的顶部设有用于抛洒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的抛洒装置。作为优选的,絮凝沉淀池包括滤前沉淀池与滤后沉淀池;滤前沉淀池与滤后沉淀池之间设有用于将两者分隔开的吸附过滤网;吸附过滤网包括两平行铁丝网,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紧密填附于两铁丝网之间;滤前沉淀池与吸附过滤网的底部设有用于将沉淀水平推出絮凝沉淀池的沉淀推出装置;两平行铁丝网均竖向设置;滤前沉淀池顶部设有用于抛洒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的抛洒装置。吸附过滤网设有循环下推的推板,用于将两铁丝网之间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下压至池底,方便借助沉淀推出装置将吸附完全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沉淀的淤泥等从水池底部推出絮凝沉淀池。铁丝网顶部设有前挡板和后挡板,相邻两个循环下推的推板之间间隔设置,前挡板盖于滤前沉淀池的顶部,后挡板盖于滤后沉淀池顶部;当处理水的体积达到设定量时,视为吸附材料已经吸附完全,前挡板与后挡板分别从滤前沉淀池与滤后沉淀池顶部掀起,旋转至竖向,竖向下推后推至贴于两铁丝网外侧,用以保护即将下推的推板内压滤的物质挤压铁丝网,从而造成破损,影响下一吸附循环的进行;推板向下移动,相邻两推板之间固定填充紧实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沉淀推出装置将淤泥、吸附有蓝藻和有害物质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共同推出池底。作为优选的,滤前沉淀池入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滤前沉淀池的液面;滤前沉淀池的液面高于滤后沉淀池;滤后沉淀池的出口高度小于滤后沉淀池的液面;沉淀推出装置设于絮凝沉淀池的池底。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在炭化处理后含有较多空隙,这是由于在高温状态下,蓝藻等藻类炭化后附着在本就形成固定孔隙的活性泥吸附材料的外部,污泥中的有机物部分热解并产生可燃气体,其余部分以碳质的形式保留在孔隙处形成了隔挡,进而生成了更小而蓬松的孔隙,细而密集的孔隙造就了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的高比表面积;且污泥中的无机物经过分解重排形成稳定矿物,重金属被结合在矿物晶格内,与有机物复合形成多孔材料。因此,制得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吸附性能大大提高,可以有效吸附水体藻类使其下沉收集再利用,且可以有效吸附硫化氢、二氧化硫、氮化物、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磷酸盐等水体污染物,大大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概率,有利于保护环境。(2)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是利用污水处理厂废弃的剩余活性污泥经烘干、热裂解制备得到,不仅所需的原料是对废物的再次利用,且制得的材料无毒、环保。(3)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使用后又可以制备循环复合材料,可以再次进行吸附使用,使得制得的材料可在完成吸附后再生循环,不仅可以达到处理水体藻类的目的,改善了水质,且可以对蓝藻进行再利用,达到良性循环,且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无污染,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4)本专利技术中的水蒸气活化处理是以水蒸气为活化剂,将复合吸附材料和水蒸气通入管式马弗炉内,在800-1000℃高温下进行材料的活化反应,通过控制管式马弗炉活化温度、活化时间、以及水蒸气通入浓度、速率、管式炉内的氧含量等条件来打开复合吸附材料原来的闭塞孔道、扩大原有孔隙并形成新的孔隙,制成细孔结构兴旺的类似活性炭的复合吸附材料;且水蒸气活化工艺简单,对环境污染较小。(5)本专利技术再生复合吸附材料中碳元素的含量在11.4%-26.6%,且碳元素90%以上是以活性炭基存在,剩余是以碳酸盐存在,同时该材料中还包含铁和铝的化合物,是一种吸附性能较好的材料。(6)本专利技术制得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与未经水蒸气活化处理制得的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相比,虽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体藻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絮凝沉淀池中添加再生复合吸附材料,所述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n将剩余活性污泥制得的活性泥吸附材料置于水体中,对水体中的藻类及水体污染物进行吸附,得到沉淀,再对沉淀物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沉淀物依次经过干化处理、炭化处理、水蒸气活化处理制得再生复合吸附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藻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絮凝沉淀池中添加再生复合吸附材料,所述再生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剩余活性污泥制得的活性泥吸附材料置于水体中,对水体中的藻类及水体污染物进行吸附,得到沉淀,再对沉淀物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沉淀物依次经过干化处理、炭化处理、水蒸气活化处理制得再生复合吸附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藻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物中含有淤泥以及吸附了藻类与有害物质的活性泥吸附材料;所述藻类包括蓝藻和绿藻等;所述水体污染物包括磷酸盐和氮化物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藻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化处理条件为在100-200℃下干化60-120min,经干化处理后的材料含水率小于20wt%;所述炭化处理的条件为600-800℃无氧炭化60-120min,经炭化处理后的材料含水率小于1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藻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蒸气活化处理的过程为:将经过炭化处理的待活化材料放入马弗炉的反应管中,持续向马弗炉中通入保护气体,待管内空气排尽后,以600-700mL/min通入水蒸气,同时以15-20℃/min升温至活化温度800-900℃,于800-900℃下活化40-80min后,以20-30℃/min降温至室温,即得到再生复合吸附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体藻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马弗炉的升温速度为18℃/min;活化温度为810℃,活化时间为60min;降温速度为25℃/min;水蒸气的流速为600mL/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藻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泥吸附材料的制备过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睿孔庆玲李艳娟严春婷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百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