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0125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烟气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包括筒体、外灰斗、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出气口;筒体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扰流板,既起到截留粉尘、增大扰流效果的作用,又不明显增大烟气流动阻力。外灰斗为漏斗状,上部开口与筒体的下部开口连接,外灰斗底部开设有出灰口;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设置在外灰斗的侧壁,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的进气方向均与外灰斗的侧壁相切,使两股烟气以螺旋状形式上升,增强了烟气混合效果。经烟气混合装置后,使烟气温度、含氧量等参数保持均匀,有利于达到烧结烟气循环技术的优良效果。粉尘被除掉以后,有利于减少后续管道及设备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本技术属于烟气混合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烧结烟气循环技术是将烧结机风箱烟气(含氧量16%左右)与烧结机环冷烟气(含氧量21%左右)通过烟道分别引出,然后通过烟气混合器进行混合,使混合后的烟气温度以及含氧量等参数均匀。然后混合烟气在循环风机作用下,返回到烧结机台车上的烟气罩内循环使用。混合烟气在烧结料层中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过程,使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的同时,烟气显热全部供给烧结混合料,降低烧结固体燃料消耗,改善表层烧结矿质量,提高烧结矿料层温度均匀性和破碎强度等理化指标,实现节能、减排、提产多功能耦合。为了达到以上预期目标,循环烟气中的氧含量必须达到18%以上。因此,在采用烧结烟气循环技术时,烧结机风箱烟气与烧结机环冷烟气的混匀效果直接关系到以上节能、减排、提产的目标能否实现。目前国内现有的烟气混合装置大都存在着烟气混合不充分,混合烟气中粉尘浓度高,装置结构比较复杂,无法处理大流量烟气等缺点。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以至少解决目前烟气混合装置烟气混合不充分,混合烟气中粉尘浓度高,装置结构比较复杂,无法处理大流量烟气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包括筒体、外灰斗、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出气口。具体地,所述筒体竖直设置,所述筒体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扰流板;所述外灰斗为漏斗状,所述外灰斗的上部开口与所述筒体的下部开口连接,所述外灰斗的下部开口为出灰口;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设置在所述外灰斗的侧壁,通过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进入所述外灰斗后的烟气旋转方向相同;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上部。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内灰斗,所述内灰斗为漏斗状,所述内灰斗设置在所述外灰斗内,所述内灰斗的底端开口与所述出灰口连通,且所述内灰斗的底端与所述外灰斗的底端之间设置有透灰口。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灰斗的底端开口与所述外灰斗的底端开口之间通过灰斗支撑格栅板连接,所述灰斗支撑格栅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纵向支撑,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透灰口。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灰斗的侧边斜度小于所述外灰斗的侧边斜度。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外灰斗内壁设置有呈环形的第二扰流板。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扰流板的径向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弯曲方向向上,圆弧对应的弦与其下方的筒体内壁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扰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扰流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扰流板的径向截面为圆弧形,圆弧形的弯曲方向向上,圆弧对应的弦与其下方的外灰斗内壁的夹角为第二夹角。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角为45°-60°;所述第二夹角为45°-60°。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管的进气方向均与所述外灰斗的侧壁相切。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筒体的上部设置有出气渐缩口,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上部开口处,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下部开口与所述筒体上部开口连接,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上部开口小于所述出气渐缩口的下部开口。在如上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扰流板的径向截面的圆弧的圆心角为90°;所述第二扰流板的径向截面的圆弧的圆心角为90°。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采用两股烟气沿外灰斗切线错开进入的方式,使两股烟气以螺旋状形式上升,增强了烟气混合效果。2.将灰斗设计为外灰斗和内灰斗,且在外灰斗上设置第二扰流板,起到截留颗粒物和增大烟气紊流的效果;内、外灰斗间截面积由下而上逐渐增大,有利于粉尘落下。3.内灰斗兼具收尘和扰流的作用,结构很巧妙,简单实用。4.筒体内壁上设置第一扰流板,既起到截留粉尘、增大扰流效果的作用,又不明显增大烟气流动阻力。5.烟气混合后,使烟气温度、含氧量等参数保持均匀,有利于达到烧结烟气循环技术的优良效果。粉尘被除掉以后,有利于减少后续管道及设备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新型烟气混合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新型烟气混合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外灰斗和内灰斗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第一进气管;2、出灰口;3、内灰斗;4、外灰斗;5、第二进气管;6、筒体;7、出气渐缩口;8、出气口;9、第一扰流板;10、第二扰流板;31、灰斗支撑格栅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该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包括筒体6、外灰斗4、第一进气管1、第二进气管5和出气口8。图1和图2中的箭头表示烟气的流动方向。具体地,筒体6竖直设置,筒体6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扰流板9,第一扰流板9与筒体6内壁形成第一夹角。外灰斗4为漏斗状,外灰斗4的上部开口与筒体6的下部开口连接,外灰斗4的下部开口为出灰口2,外灰斗4的上部开口内径大于外灰斗4的出灰口内径。第一进气管1和第二进气管5设置在外灰斗4的侧壁,通过第一进气管1和第二进气管5进入外灰斗4后的烟气旋转方向相同。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在图2中烟气进入外灰斗4后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为了增加两股烟气的混合效果,第一进气管1与第二进气管5的进气方向均与外灰斗4的侧壁相切,两个进气管与外灰斗4的侧壁相切的位置在外灰斗4的周向上可以间隔的角度为钝角或180°,当间隔角度为180°时,两个进气管以错开的方式与外灰斗4连接。进一步优选地,两个进气管与外灰斗4的侧壁相切的位置均位于外灰斗4的同一横截面上,即两个进气管在外灰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外灰斗、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出气口;/n所述筒体竖直设置,所述筒体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扰流板;/n所述外灰斗为漏斗状,所述外灰斗的上部开口与所述筒体的下部开口连接,所述外灰斗的下部开口为出灰口;/n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设置在所述外灰斗的侧壁,通过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进入所述外灰斗后的烟气旋转方向相同;/n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上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外灰斗、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出气口;
所述筒体竖直设置,所述筒体内壁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扰流板;
所述外灰斗为漏斗状,所述外灰斗的上部开口与所述筒体的下部开口连接,所述外灰斗的下部开口为出灰口;
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设置在所述外灰斗的侧壁,通过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进入所述外灰斗后的烟气旋转方向相同;
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灰斗,所述内灰斗为漏斗状,所述内灰斗设置在所述外灰斗内,所述内灰斗的底端开口与所述出灰口连通,且所述内灰斗的底端与所述外灰斗的底端之间设置有透灰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灰斗的底端开口与所述外灰斗的底端开口之间通过灰斗支撑格栅板连接,所述灰斗支撑格栅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纵向支撑,多个所述纵向支撑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透灰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灰斗的侧边斜度小于所述外灰斗的侧边斜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烟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灰斗内壁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呼广辉刘国锋李转丽苏荣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航泰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