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导光膜包含基材,及位于该基材上的微结构层。该基材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底面。该底面具有邻近该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及该第一反射区以外的第二反射区。该微结构层设置于该底面上,且包含多个条状结构及多个点状结构。该条状结构至少位于该第一反射区内,且该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入光面,而该点状结构位于该第二反射区内。该导光板具有与该导光膜类似的结构。该背光模组和该显示装置发明专利技术包含该导光膜或该导光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光元件及其应用,特别涉及导光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的背光模组主要包含光源以及导光板,且光源所产生的光线直接进入导光板。然而,当光源所产生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后,较短波长的光线(例如蓝光)容易被导光板吸收。而且,随着光线在导光板传播的距离的增加,光线中的较短波长的光线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的量就越少,如此将造成导光板的出光面在较远离光源的部分处剩下较长波长的光线(例如黄光)而呈现出前端蓝后端黄的色差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改善色差问题的导光膜。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包含基材,及形成于该基材上的微结构层。该基材具有入光面、邻接该入光面的出光面,及邻接该入光面且间隔于该出光面的底面,该底面具有邻近该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及该第一反射区以外的第二反射区。该微结构层设置于该底面上,包含多个条状结构及多个点状结构,其中,该条状结构至少位于该第一反射区内,且该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入光面,而该点状结构位于该第二反射区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一部分的该条状结构设于该第二反射区邻近该第一反射区的区域内。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条状结构的分布区域邻近该入光面且该分布区域面积占该底面面积的50%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再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点状结构在邻近该入光面处的分布较疏,而在远离该入光面处的分布较密。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点状结构在邻近该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小,而在远离该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大。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技术手段,在于相邻的该条状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该间距随着该条状结构与该入光面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前述的导光膜,及光源,其中,该光源朝向该基材的该入光面发出光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背光模组还包含设置于该导光膜上的光学膜片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前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显示面板具有可视区与非可视区,该非可视区位于该可视区的外围,该基材的该第一反射区位于该非可视区的投影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改善色差问题的导光板。该导光板包含基材,及多个条状结构及多个点状结构。该基材具有入光面、邻接该入光面的出光面,及邻接该入光面且间隔于该出光面的底面。该底面具有邻近该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及该第一反射区以外的第二反射区。该条状结构及该点状结构形成于该基材的该底面上,其中,该条状结构至少位于该第一反射区内,且该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入光面,而该点状结构位于该第二反射区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一部分的该条状结构设于该第二反射区邻近该第一反射区的区域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条状结构的分布区域邻近该入光面且该分布区域面积占该底面面积的50%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点状结构在邻近该入光面处的分布较疏,而在远离该入光面处的分布较密。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点状结构在邻近该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小,而在远离该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相邻的该条状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该间距随着该条状结构与该入光面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前述的导光板,及光源,其中,该光源朝向该基材的该入光面发出光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背光模组还包含设置于该导光膜上的光学膜片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前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显示面板具有可视区与非可视区,该非可视区位于该可视区的外围,该第一反射区位于该非可视区的投影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通过该导光膜与该导光板的结构设计,让反射角度较大的黄光先部分出光,以减缓该出光面在邻近该入光面处的蓝化现象,同时也降低该出光面在远离该入光面处的黄光出光程度,以达到平衡与调和整体的出光颜色,解决该背光模组及该显示装置所产生的色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以另一角度辅助说明图1的示意图;图3是说明导光膜上的条状结构与点状结构所在位置相对于入光面的距离占整体导光板长度的百分比与结构密度的曲线图;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是说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点状结构的不同态样的示意图;图6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及图9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100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导光膜120,及光源180。光源180主要用以提供光线至导光膜120中。导光膜120可折射和反射光源180所提供的光线,并提升背光模组100的光学辉度,且可使背光模组100的出光色彩均匀。导光膜120包含基材140,及形成于基材140上的微结构层160。基材140具有入光面141、邻接入光面141的出光面142,及邻接入光面141且间隔于出光面142的底面143。底面143具有邻近入光面141的第一反射区144,及第一反射区144以外的第二反射区145。微结构层160设置于底面143上,且包含多个条状结构161及多个点状结构162。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161位于第一反射区144内,且条状结构16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入光面141,而点状结构162位于第二反射区145内。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条状结构161与点状结构162皆为凸起结构,且条状结构161为V-cut形态。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层160可以通过直接将UV胶(UV-curedacrylateresin)涂布于基材140的底面143上,再以紫外光照射而使UV胶固化(curing)来形成。也就是说,微结构层160可为涂层,其厚度相对于基材140极薄,因而能够达到薄形化背光模组100的设计需求。参阅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位于第二反射区145内的点状结构162中,每一个点状结构162的尺寸相同。而且,点状结构162在邻近入光面141处的分布较疏,而在远离入光面141处的分布较密。也就是说,点状结构162的排列密度随着与光源180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另外,在位于第一反射区144内的条状结构161中,相邻的条状结构161之间具有间距,且该间距随着条状结构161与入光面141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使用其中一种传统的导光膜(整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膜,其特征在于,包含:/n基材,所述基材具有入光面、邻接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及邻接所述入光面且间隔于所述出光面的底面,所述底面具有邻近所述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及所述第一反射区以外的第二反射区;及/n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设置于所述基材的所述底面上,并包含多个条状结构及多个点状结构,其中,所述条状结构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区内,且所述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而所述点状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反射区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膜,其特征在于,包含:
基材,所述基材具有入光面、邻接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及邻接所述入光面且间隔于所述出光面的底面,所述底面具有邻近所述入光面的第一反射区,及所述第一反射区以外的第二反射区;及
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设置于所述基材的所述底面上,并包含多个条状结构及多个点状结构,其中,所述条状结构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区内,且所述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而所述点状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反射区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一部分的所述条状结构设于所述第二反射区邻近所述第一反射区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结构的分布区域邻近所述入光面且所述分布区域面积占所述底面面积的5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结构在邻近所述入光面处的分布较疏,而在远离所述入光面处的分布较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状结构在邻近所述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小,而在远离所述入光面处的尺寸较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条状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所述间距随着所述条状结构与所述入光面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7.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膜,及光源,其中,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基材的所述入光面发出光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光膜上的光学膜片组。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可视区与非可视区,所述非可视区位于所述可视区的外围,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反射区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投影范围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永辉,刘凯翔,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