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7847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环,包括外壳、轴承、转子主轴、定子主轴以及导电介质,所述转子主轴一端伸出外壳外,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内,定子主轴一端伸出外壳外,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内,延伸至外壳内的转子主轴与延伸至外壳内的定子主轴相对设置,延伸至外壳内的转子主轴与延伸至外壳内的定子主轴间隔设置形成用于容置导电介质的密封腔,所述转子主轴与定子主轴相对的端面为第一凹凸面,所述定子主轴与转子主轴相对的端面为第二凹凸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滑环,该滑环的转子主轴与定子主轴之间设有凹凸面,使得转子主轴、定子主轴与导电介质之间的接触面增大,可以满足在大电流情况下的运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环
本技术涉及一种滑环。
技术介绍
滑环,就是负责为旋转体连通、输送能源与信号的电气部件。滑环一般安装在设备的旋转中心,主要有定子和转子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转子主轴相对于定子主轴旋转,由于轴向旋转和径向跳动,使得电气信号切换出现不稳定现象,且与转子主轴相邻的部件也容易受到磨损,造成导电介质的溢出,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会使得外界的物质进入到滑环内造成转子主轴的运行,从而造成滑环的使用寿命变短,且转子主轴与定子主轴相接处的接触面均为平整面,使得转子主轴、定子主轴与导电介质之间的接触面较小,无法产生大电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滑环,该滑环的转子主轴与定子主轴之间设有凹凸面,使得转子主轴、定子主轴与导电介质之间的接触面增大,可以满足在大电流情况下的运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滑环,包括外壳、轴承、转子主轴、定子主轴以及导电介质,所述转子主轴一端伸出外壳外,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内,定子主轴一端伸出外壳外,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内,延伸至外壳内的转子主轴与延伸至外壳内的定子主轴相对设置,所述轴承安装在外壳内且套设在转子主轴的外周,延伸至外壳内的转子主轴与延伸至外壳内的定子主轴间隔设置形成用于容置导电介质的密封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主轴与定子主轴相对的端面为第一凹凸面,所述定子主轴与转子主轴相对的端面为第二凹凸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密封腔内的导电介质均匀分布在密封腔内,增大了转子主轴与密封腔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定子主轴与密封腔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滑环可以在大电流情况下运作,更加方便,导电介质经密封腔密封,使得导电介质不会溢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还包括有设置在转子主轴外周的上隔套以及设置在定子主轴外周的下隔套,所述上隔套和下隔套均设置在外壳内,所述上隔套上位于密封腔外侧设有环形上凹槽,所述环形上凹槽内设有第一环形密封片,所述下隔套上设有上环形抵压块,所述上环形抵压块与第一环形密封片抵触设置,所述下隔套上位于密封腔外侧设有环形下凹槽,所述环形下凹槽内设有第二环形密封片,所述上隔套上设有下环形抵压块,所述下环形抵压块与第二环形密封片抵触设置。采用上述进一步设置,环形下凹槽设置在环形上凹槽的外侧,经过两道密封结构,使得密封更加可靠,且采用这样设置既可以增加密封性有不会增加滑环旋转的扭力。本技术的再进一步设置:所述轴承与上隔套之间设有内密封件,所述内密封件的外周延伸有密封舌片,密封舌片与外壳的内侧壁相抵触。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有效防止内部的导电介质进入到轴承内,防止轴承腐蚀卡死。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延伸至转子主轴外周的外壳外侧设有防酸盖,所述转子主轴贯穿防酸盖延伸至外壳内,所述防酸盖与外壳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轴承的上端面与外壳的内侧壁之间设有外密封件。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可防止滑环损坏,防酸盖与第一密封圈形成一道防线,防止外部的酸蒸汽或者可结晶的化学物质进入到轴承内部,对轴承造成损坏,外密封件与轴承相抵触进一步防止外界物质进入到轴承内,密封性更好。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轴承的外侧壁与外壳的内侧壁之间还设有第二密封圈。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进一步的对轴承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外界物质进入到轴承内。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外壳与下隔套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且所述的第三密封圈与定子主轴相抵触。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既可以防止内部导电介质外露,又可以防止外部物质进入,使得滑环的密封性更好。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转子主轴与上隔套之间设有第四密封圈,定子主轴与下隔套之间设有第五密封圈。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第四密封圈和第五密封圈是用于隔断导电介质从主轴与隔套之间泄漏出去。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转子主轴与定子主轴相对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密封凹槽和第一密封凸块,各第一密封凹槽与第一密封凸块形成所述的第一凹凸面,所述定子主轴与转子主轴相对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二密封槽和第二密封凸块,各第二密封槽与第二密封凸块形成所述的第二凹凸面。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结构简单,可以更好的增大接触面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图2中D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一种滑环,包括外壳1、轴承2、转子主轴3、定子主轴4以及导电介质5,导电介质5采用水银,所述转子主轴3一端伸出外壳1外,另一端延伸至外壳1内,定子主轴4一端伸出外壳1外,另一端延伸至外壳1内,延伸至外壳1内的转子主轴3与延伸至外壳1内的定子主轴4相对设置,所述轴承2安装在外壳1内且套设在转子主轴3的外周,延伸至外壳1内的转子主轴3与延伸至外壳1内的定子主轴4间隔设置形成用于容置导电介质5的密封腔6,所述转子主轴3与定子主轴4相对的端面为第一凹凸面31,所述定子主轴4与转子主轴3相对的端面为第二凹凸面41,具体的可以在转子主轴3与定子主轴4相对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密封凹槽与第一密封凸块,各第一密封凹槽与第一密封凸块形成所述的第一凹凸面,所述定子主轴4与转子主轴3相对的端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二密封凹槽和第二密封凸块,各第二密封凹槽与第二密封凸块形成所述的第二凹凸面,这样设置使得密封腔6内的导电介质5均匀分布在密封腔6内,增大了转子主轴3与密封腔6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定子主轴4与密封腔3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滑环可以在大电流情况下运作,更加方便,导电介质5经密封腔6密封,使得导电介质5不会溢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设置在转子主轴3外周的上隔套7以及设置在定子主轴4外周的下隔套8,所述上隔套7和下隔套8均设置在外壳4内,所述上隔套7上位于密封腔6外侧设有环形上凹槽71,所述环形上凹槽71内设有第一环形密封片711,所述下隔套8上设有环形上抵压块811,所述环形上抵压块811与第一环形密封片711抵触设置,所述下隔套8上位于密封腔6外侧设有环形下凹槽81,所述环形下凹槽81内设有第二环形密封片812,所述上隔套7上设有环形下抵压块712,所述环形下抵压块712与第二环形密封片812抵触设置,环形下凹槽81设置在环形上凹槽71的外侧,当然也可以是环形下凹槽81设置在环形上凹槽71的内侧,经过两道密封结构,使得导电介质5不会从上隔套7以及下隔套8处泄漏出去,使得密封更加可靠,且采用这样设置既可以增加密封性有不会增加滑环旋转的扭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承2与上隔套7之间设有内密封件9,所述内密封件9的外周延伸有密封舌片91,所述密封舌片91与外壳1的内侧壁相抵触,这样设置有效防止内部的导电介质5从上隔套7与壳体1处泄漏到轴承2内,防止轴承2腐蚀卡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至转子主轴3外周的外壳1外侧设有防酸盖10,所述转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环,包括外壳、轴承、转子主轴、定子主轴以及导电介质,所述转子主轴一端伸出外壳外,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内,定子主轴一端伸出外壳外,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内,延伸至外壳内的转子主轴与延伸至外壳内的定子主轴相对设置,所述轴承安装在外壳内且套设在转子主轴的外周,延伸至外壳内的转子主轴与延伸至外壳内的定子主轴间隔设置形成用于容置导电介质的密封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主轴与定子主轴相对的端面为第一凹凸面,所述定子主轴与转子主轴相对的端面为第二凹凸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环,包括外壳、轴承、转子主轴、定子主轴以及导电介质,所述转子主轴一端伸出外壳外,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内,定子主轴一端伸出外壳外,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内,延伸至外壳内的转子主轴与延伸至外壳内的定子主轴相对设置,所述轴承安装在外壳内且套设在转子主轴的外周,延伸至外壳内的转子主轴与延伸至外壳内的定子主轴间隔设置形成用于容置导电介质的密封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主轴与定子主轴相对的端面为第一凹凸面,所述定子主轴与转子主轴相对的端面为第二凹凸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设置在转子主轴外周的上隔套以及设置在定子主轴外周的下隔套,所述上隔套和下隔套均设置在外壳内,所述上隔套上位于密封腔外侧设有环形上凹槽,所述环形上凹槽内设有第一环形密封片,所述下隔套上设有上环形抵压块,所述上环形抵压块与第一环形密封片抵触设置,所述下隔套上位于密封腔外侧设有环形下凹槽,所述环形下凹槽内设有第二环形密封片,所述上隔套上设有下环形抵压块,所述下环形抵压块与第二环形密封片抵触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与上隔套之间设有内密封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巨州李星长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易煌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