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681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和酸化池,所述沉淀池和酸化池之间设置有输料机构,所述输料机构包括外管和设于外管内的输料螺旋;所述外管的出料端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一端与外管连通,另一端由下至上穿透酸化池底部;所述外管的进料端侧壁上连接有若干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一端与外管连通,另一端由下至上穿透沉淀池底部。本技术方案输料螺旋与外管构成螺旋输料机构,将沉淀池内的沉淀物向酸化池输送,且通过设置于沉淀池内的螺旋搅拌对沉淀池底部的沉淀物持续搅拌,能够有效防止沉淀物堆积硬化,提高沉淀物的输送效果,另,螺旋搅拌和输料螺旋采用共动力设置,能够同步运行且简化驱动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施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由于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方法存在二次污染和成本较高的弊端,污泥减量化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通常情况下利用物理、化学、机械、生物、加热法等手段将剩余污泥破解后回流到曝气池等生物氧化系统被微生物降解,从而减少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向外排放的剩余污泥量,但上述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污泥破解效率不高、产生臭气、能量消耗大、动力费用高、设备腐蚀、出水水质有所下降等问题,关键是很难达到污泥的零排放。为此,申请号CN201420114074.3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它包括调节池、曝气池、二沉池、水解酸化池和臭氧氧化池,调节池具有废水输入口和废水输出口,曝气池具有处理废水输入口、处理废水输出口和回流污泥输入口,二沉池具有进废水口、出水口和污泥输出口,所述的调节池的废水输出口与曝气池的处理废水输入口相连通,曝气池的处理废水输出口与二沉池的进废水口相连通,所述的二沉池的污泥输出口与曝气池的回流污泥输入口相连通,所述的二沉池的污泥输出口还依次连通水解酸化池和臭氧氧化池后汇流至调节池的废水输入口。本技术能够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实现污泥的零排放,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并提高污水处理的速度。但是,上述技术方案沉淀池内的污泥不能够充分的排出,极易在沉淀池内形成牢固垢层,不利于清理。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足的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和酸化池,所述沉淀池和酸化池之间设置有输料机构,所述输料机构包括外管和设于外管内的输料螺旋;所述外管的出料端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一端与外管连通,另一端由下至上穿透酸化池底部;所述外管的进料端侧壁上连接有若干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一端与外管连通,另一端由下至上穿透沉淀池底部;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有螺旋搅拌,所述螺旋搅拌横向设置与沉淀池底部,所述螺旋搅拌的一端延伸出沉淀池外,且套接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输料螺旋沿外管轴向延伸,一端延伸出外管外,且套接有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之间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传动连接有驱动电机。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输料螺旋与外管构成螺旋输料机构,将沉淀池内的沉淀物向酸化池输送,且通过设置于沉淀池内的螺旋搅拌对沉淀池底部的沉淀物持续搅拌,能够有效防止沉淀物堆积硬化,提高沉淀物的输送效果,另,螺旋搅拌和输料螺旋采用共动力设置,能够同步运行且简化驱动结构。进一步限定,所述出料管下端为封闭结构,上端为开口结构,所述出料管上端延伸入酸化池底部,所述出料管下端侧壁与外管通过弯头连通;所述出料管内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端与出料管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上端连接有锥形分料头,所述锥形分料头的锥顶向下且与连接杆的上端固定连接,锥形分料头能够对喷出的沉淀物的方向进行分散,呈发散状喷出,能够与酸化池内的介质充分接触,提高处理效果。进一步限定,所述沉淀池底部的中部向下凹陷构成V形沟槽,所述螺旋搅拌设置于V形沟槽底部,能够是沉淀物充分汇集,同时也能提高对沉淀物的搅拌效果。进一步限定,所述锥形分料头的锥面上开有若干由锥顶向锥底延伸的条形槽,条形槽能够使沉淀物喷出之后形成股状射流,提高其喷射距离和喷射流强度,进一步提高其混合效果。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输料螺旋与外管构成螺旋输料机构,将沉淀池内的沉淀物向酸化池输送,且通过设置于沉淀池内的螺旋搅拌对沉淀池底部的沉淀物持续搅拌,能够有效防止沉淀物堆积硬化,提高沉淀物的输送效果,另,螺旋搅拌和输料螺旋采用共动力设置,能够同步运行且简化驱动结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沉淀池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锥形分料头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沉淀池1、酸化池2、外管3、输料螺旋4、出料管5、进料管6、螺旋搅拌7、第一从动齿轮8、第二从动齿轮9、主动齿轮10、驱动电机11、连接杆12、锥形分料头13、条形槽1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1和酸化池2,所述沉淀池1和酸化池2之间设置有输料机构,所述输料机构包括外管3和设于外管3内的输料螺旋4;所述外管3的出料端连接有出料管5,所述出料管5一端与外管3连通,另一端由下至上穿透酸化池2底部;所述外管3的进料端侧壁上连接有若干进料管6,所述进料管6一端与外管3连通,另一端由下至上穿透沉淀池1底部;所述沉淀池1底部设置有螺旋搅拌7,所述螺旋搅拌7横向设置与沉淀池1底部,所述螺旋搅拌7的一端延伸出沉淀池1外,且套接有第一从动齿轮8;所述输料螺旋4沿外管3轴向延伸,一端延伸出外管3外,且套接有第二从动齿轮9;所述第一从动齿轮8和第二从动齿轮9之间设置有主动齿轮10,所述主动齿轮10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8和第二从动齿轮9啮合,所述主动齿轮10传动连接有驱动电机11。本实施例中,输料螺旋4与外管3构成螺旋输料机构,将沉淀池1内的沉淀物向酸化池2输送,且通过设置于沉淀池1内的螺旋搅拌7对沉淀池1底部的沉淀物持续搅拌,能够有效防止沉淀物堆积硬化,提高沉淀物的输送效果,另,螺旋搅拌7和输料螺旋4采用共动力设置,能够同步运行且简化驱动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料管5下端为封闭结构,上端为开口结构,所述出料管上端延伸入酸化池2底部,所述出料管下端侧壁与外管3通过弯头连通;所述出料管内设置有连接杆12,所述连接杆12下端与出料管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2上端连接有锥形分料头13,所述锥形分料头13的锥顶向下且与连接杆12的上端固定连接,锥形分料头13能够对喷出的沉淀物的方向进行分散,呈发散状喷出,能够与酸化池2内的介质充分接触,提高处理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1底部的中部向下凹陷构成V形沟槽,所述螺旋搅拌7设置于V形沟槽底部,能够是沉淀物充分汇集,同时也能提高对沉淀物的搅拌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锥形分料头13的锥面上开有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和酸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和酸化池之间设置有输料机构,所述输料机构包括外管和设于外管内的输料螺旋;/n所述外管的出料端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一端与外管连通,另一端由下至上穿透酸化池底部;/n所述外管的进料端侧壁上连接有若干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一端与外管连通,另一端由下至上穿透沉淀池底部;/n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有螺旋搅拌,所述螺旋搅拌横向设置与沉淀池底部,所述螺旋搅拌的一端延伸出沉淀池外,且套接有第一从动齿轮;/n所述输料螺旋沿外管轴向延伸,一端延伸出外管外,且套接有第二从动齿轮;/n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之间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传动连接有驱动电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和酸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和酸化池之间设置有输料机构,所述输料机构包括外管和设于外管内的输料螺旋;
所述外管的出料端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一端与外管连通,另一端由下至上穿透酸化池底部;
所述外管的进料端侧壁上连接有若干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一端与外管连通,另一端由下至上穿透沉淀池底部;
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有螺旋搅拌,所述螺旋搅拌横向设置与沉淀池底部,所述螺旋搅拌的一端延伸出沉淀池外,且套接有第一从动齿轮;
所述输料螺旋沿外管轴向延伸,一端延伸出外管外,且套接有第二从动齿轮;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之间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分别与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凯强谢恩会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鼎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