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527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属于排水结构领域,其包括蓄电池框,蓄电池框的框底中部且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一呈多段折弯的中位加强筋,中位加强筋的一端设有沿框底宽度方向上布置的通水槽,通水槽中设有排水口;中位加强筋将框底分为第一框底部分和第二框底部分,第一框底部分设有第一斜向加强筋,第二框底部分第二斜向加强筋,第一斜向加强筋和第二斜向加强筋的一端均延伸至蓄电池框的侧壁,其另一端均与中位加强筋保持一段距离形成过水通道,本技术方案中在蓄电池框的框底合理布置加强筋,不仅可以满足蓄电池框的强度,且加强筋与加强筋之间的非封闭设置,可以有效排出蓄电池框中的积水,且排水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
本技术涉及排水结构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
技术介绍
蓄电池框是用于固定汽车上蓄电池的结构,其中,蓄电池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其存放蓄电池的稳定性,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排水功能,以避免雨水对蓄电池造成影响,但现有的蓄电池框上要么不具有排水结构;要么就是排水结构设计复杂,排水效果差。如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5106620534,申请日:2015年10月14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一种车辆电池安装结构,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车辆电池安装结构,其包括:由纤维加强树脂制成的下框架,其具有用于排水的第一开口部,并且所述下框架与上框架一起构成支撑电池的电池框架;由金属制成的下加强件,其具有用于排水的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开口部小的开口面积,所述下加强件在所述第二开口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下框架;以及绝缘护孔环,其形成为具有上凸缘和下凸缘的环的形状,并且作为构成所述下加强件的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周缘部装配在所述上凸缘和所述下凸缘之间的结果而布置在所述下加强件处,但该申请案中有排水结构的车辆电池安装结构设计复杂,不适合普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足,提供了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本技术方案中在蓄电池框的框底合理布置加强筋,不仅可以满足蓄电池框的强度,且加强筋与加强筋之间的非封闭设置,可以有效排出蓄电池框中的积水,且排水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包括蓄电池框,所述蓄电池框的框底设有供蓄电池放置的放置面和用于将蓄电池框固定的固定槽,所述蓄电池框的框底中部且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一呈多段折弯的中位加强筋,所述中位加强筋的一端设有沿框底宽度方向上布置的通水槽,所述通水槽中设有排水口;上述中位加强筋将框底分为第一框底部分和第二框底部分,所述第一框底部分设有多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斜向加强筋,所述第二框底部分设有多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二斜向加强筋,其中,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筋和第二斜向加强筋的一端均延伸至蓄电池框的侧壁,其另一端均与中位加强筋保持一段距离形成过水通道。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过水通道朝向通水槽的一侧布置。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筋所在直线的延长线与第二斜向加强筋所在直线的延长线垂直。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固定槽包括第一固定槽、第二固定槽和第三固定槽,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槽设置在通水槽的一端,第二固定槽设置在通水槽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固定槽、第二固定槽均与通水槽连通,所述第三固定槽远离通水槽的一端设置,且第三固定槽位于中位加强筋上,所述第一固定槽、第二固定槽和第三固定槽中均设置有固定孔。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放置面包括第一放置面、第二放置面和第三放置面,其中,所述第一放置面、第二放置面分别设置在第一框底部分的框底直角处,所述第三放置面设置在靠近第三固定槽一端的第二框底部分的框底直角处。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框底部分从蓄电池框侧壁至中位加强筋位置依次设有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其中,所述第一台阶面高于第二台阶面,且上述第二斜向加强筋由第一台阶面延伸至第二台阶面。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其中,在蓄电池框的框底合理布置加强筋,不仅可以满足蓄电池框的强度,而且在蓄电池框中存在积水时,积水可以通过相邻两根加强筋之间的通道向中位加强筋的位置汇集,然后积水再沿着中位加强筋进入通水槽中,最终通过排水口排出,此加强筋与加强筋之间的非封闭设置,可以有效排出蓄电池框中的积水,且排水结构简单、易于实现。(2)本技术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其中,通过第一斜向加强筋与第二斜向加强筋交叉的设置以及过水通道朝向通水槽一侧的布置,既可以有效保证框底的整体强度,提高蓄电池框的使用寿命,又可以方便积水快速通过排水口排出。(3)本技术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结构设计合理,原理简单,便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01、中位加强筋;02、第一斜向加强筋;03、第二斜向加强筋;31、第一台阶面;32、第二台阶面;04、第一固定槽;05、第二固定槽;06、第三固定槽;07、通水槽;08、排水口;09、第一放置面;010、第二放置面;011、第三放置面;012、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包括蓄电池框,蓄电池框的框底设有供蓄电池放置的放置面和用于将蓄电池框固定的固定槽,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放置面包括第一放置面09、第二放置面010和第三放置面011,其中,第一放置面09、第二放置面010分别设置在第一框底部分的框底直角处,第三放置面011设置在靠近第三固定槽06一端的第二框底部分的框底直角处。在蓄电池框的框底中部且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一呈多段折弯的中位加强筋01,中位加强筋01的一端设有沿框底宽度方向上布置的通水槽07,通水槽07中设有排水口08,其中,中位加强筋01呈多段折弯设置,可以有效提高框底中部的强度。本实施例中中位加强筋01将框底分为第一框底部分和第二框底部分,第一框底部分设有多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斜向加强筋02,第二框底部分设有多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二斜向加强筋03,其中,第一斜向加强筋02和第二斜向加强筋03的一端均延伸至蓄电池框的侧壁,其另一端均与中位加强筋01保持一段距离形成过水通道,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放置面高度不低于第一斜向加强筋02、第二斜向加强筋03和中位加强筋01的高度,且第一斜向加强筋02、第二斜向加强筋03和中位加强筋01的高度相等。本实施例中在蓄电池框的框底合理布置加强筋,不仅可以满足蓄电池框的强度,而且在蓄电池框中存在积水时,积水可以通过相邻两根加强筋之间的通道向中位加强筋01的位置汇集,然后积水再沿着中位加强筋01进入通水槽07中,最终通过排水口08排出,此加强筋与加强筋之间的非封闭设置,可以有效排出蓄电池框中的积水,且排水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在第二框底部分从蓄电池框侧壁至中位加强筋01位置依次设有第一台阶面31、第二台阶面32,其中,第一台阶面31高于第二台阶面32,且上述第二斜向加强筋03由第一台阶面31延伸至第二台阶面32,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包括蓄电池框,所述蓄电池框的框底设有供蓄电池放置的放置面和用于将蓄电池框固定的固定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框的框底中部且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一呈多段折弯的中位加强筋(01),所述中位加强筋(01)的一端设有沿框底宽度方向上布置的通水槽(07),所述通水槽(07)中设有排水口(08);/n上述中位加强筋(01)将框底分为第一框底部分和第二框底部分,所述第一框底部分设有多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斜向加强筋(02),所述第二框底部分设有多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二斜向加强筋(03),其中,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筋(02)和第二斜向加强筋(03)的一端均延伸至蓄电池框的侧壁,其另一端均与中位加强筋(01)保持一段距离形成过水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包括蓄电池框,所述蓄电池框的框底设有供蓄电池放置的放置面和用于将蓄电池框固定的固定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框的框底中部且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一呈多段折弯的中位加强筋(01),所述中位加强筋(01)的一端设有沿框底宽度方向上布置的通水槽(07),所述通水槽(07)中设有排水口(08);
上述中位加强筋(01)将框底分为第一框底部分和第二框底部分,所述第一框底部分设有多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斜向加强筋(02),所述第二框底部分设有多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二斜向加强筋(03),其中,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筋(02)和第二斜向加强筋(03)的一端均延伸至蓄电池框的侧壁,其另一端均与中位加强筋(01)保持一段距离形成过水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通道朝向通水槽(07)的一侧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筋(02)所在直线的延长线与第二斜向加强筋(03)所在直线的延长线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排水的蓄电池框筋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包括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超群杨臣王正雨陈明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恒信汽车内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