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6254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包括工作台和框架,所述工作台安装在框架的上端外壁上,所述工作台的左端外壁上设置有挡板,通过防振装置将高精度磨床的动力源即电机与磨床本体分置在两个主体基础上,以实现隔振作用,防振装置的上层木板和下层木板之间通过外筒、内杆、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进行连接,使得电机在工作中,利用防振装置可以有效的对电机工作产生的振动力进行缓冲,消减强迫振动,并且,在打磨轮和转轴之间连接有限位杆,限位杆共设置有三个,三个限位杆的左端在打磨轮上呈三角状排列,利用三个限位杆的共同作用,在打磨轮高速旋转打磨时,三个限位杆可以减轻打磨轮因与工件接触造成摆动摇晃的情况发生,消减自激震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
本技术属于磨床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
技术介绍
磨床是材料加工常用的一种打磨装置,磨床可以加工硬度较高的材料,如淬硬钢、硬质合金等;也能加工脆性材料,如玻璃、花岗石等,磨床能作高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很小的磨削,也能进行高效率的磨削,如强力磨削等,磨床加工运转时,运动部分总会有某种不对称性,从而对机床的其他部件施加周期性作用力引起这些部件的受迫振动。现有的磨床防共振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磨床防共振技术在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现有的磨床在利用打磨轮进行加工时,打磨轮在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在与工件接触时,会引起打磨轮的颤动,对机体零件造成损伤,并且,由于动力源的运转,使得磨床和动力源产生的振幅频率等的不同,容易造成共振现象,对机体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加工精度,加大机械的疲劳破坏,加大机械的损害力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磨床在利用打磨轮进行加工时,打磨轮在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在与工件接触时,会引起打磨轮的颤动,对机体零件造成损伤,并且,由于动力源的运转,使得磨床和动力源产生的振幅频率等的不同,容易造成共振现象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包括工作台和框架,所述工作台安装在框架的上端外壁上,所述工作台的左端外壁上设置有挡板,所述工作台右侧的框架上设置有防振装置,所述防振装置的上端外壁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右端外壁内部设置有机轴,所述机轴的正左方设置有打磨轮,所述打磨轮和机轴之间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和打磨轮通过限位杆固定连接,所述框架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橡胶层,所述防振装置上设置有上层木板,所述上层木板的正下方设置有下层木板,所述上层木板和下层木板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内部设置有外筒,所述外筒的内部设置有内杆,所述内杆的外壁上设置有凸点,凸点和外筒之间通过限位凹槽固定连接,所述内杆和外筒的内部下端内壁之间通过第二弹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通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框架下端靠四角处的外壁上设置有柱腿,所述柱腿共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柱腿均为圆柱状结构。优选的,所述柱腿的下端外壁上设置有地脚,所述柱腿和地脚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限位杆共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限位杆的左端在打磨轮上呈三角状排列。优选的,所述上层木板和下层木板相互之间保持相互平行状态,所述上层木板和下层木板之间通过外筒和内杆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下层木板和框架之间通过螺母固定连接。与现有磨床防共振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在现有的磨床防振技术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得磨床在实际的加工工作的应用中能够有效的进行抗振,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能,本技术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通过防振装置将高精度磨床的动力源即电机与磨床本体分置在两个主体基础上,以实现隔振作用,本技术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的动力源电机安装在防振装置的上层木板上,并且上层木板和下层木板之间通过外筒、内杆、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进行连接,使得电机在工作中,利用防振装置可以有效的对电机工作产生的振动力进行缓冲,消减强迫振动,并且在打磨轮和转轴之间连接有限位杆,限位杆共设置有三个,三个限位杆的左端在打磨轮上呈三角状排列,利用三个限位杆的共同作用,在打磨轮高速旋转打磨时,三个限位杆可以有效的避免打磨轮因与工件接触造成摆动摇晃的情况发生,大大减轻了其震动幅度,消减自激震动,从而提高加工精度,降低机械的疲劳破坏,对机体形成保护。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防振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外筒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挡板;2、工作台;3、打磨轮;4、限位杆;5、转轴;6、机轴;7、电机;8、防振装置;9、框架;10、橡胶层;11、柱腿;12、上层木板;13、内杆;14、第一弹簧;15、外筒;16、下层木板;17、第二弹簧;18、凸点;19、限位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包括工作台2和框架9,工作台2安装在框架9的上端外壁上,框架9下端靠四角处的外壁上设置有柱腿11,柱腿11的下端外壁上设置有地脚,柱腿11和地脚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这样确保了柱腿11和地脚之间连接稳定牢靠,通过地脚为柱腿11的下端提供支撑和防滑能力,柱腿11共设置有四个,四个柱腿11均为圆柱状结构,通过四个柱腿11的共同作用,在加工工作时,为框架9提供一种稳定的支撑力,使得整个装置保持平稳,工作台2的左端外壁上设置有挡板1,工作台2右侧的框架9上设置有防振装置8,防振装置8的上端外壁上设置有电机7,电机7的右端外壁内部设置有机轴6,机轴6的正左方设置有打磨轮3,打磨轮3和机轴6之间通过转轴5固定连接,转轴5和打磨轮3通过限位杆4固定连接,限位杆4共设置有三个,三个限位杆4的左端在打磨轮3上呈三角状排列,利用三个限位杆4的共同作用,在打磨轮3高速旋转打磨时,三个限位杆4可以有效的避免打磨轮3因与工件接触造成摆动摇晃的情况发生,大大减轻了其震动幅度,框架9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橡胶层10。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防振装置8上设置有上层木板12,上层木板12和下层木板16相互之间保持相互平行状态,上层木板12和下层木板16之间通过外筒15和内杆13固定连接,上层木板12和下层木板16相互之间的平行关系使得上层木板12和下层木板16之间的组成结构相对稳定,通过外筒15和内杆13的共同作用,使得上层木板12和下层木板16之间具有隔震作用,上层木板12的正下方设置有下层木板16,下层木板16和框架9之间通过螺母固定连接,这样确保了下层木板16和框架9之间连接稳定,使得整个防振装置8能够稳定的提供防震工作,上层木板12和下层木板16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14,第一弹簧14的内部设置有外筒15,外筒15的内部设置有内杆13,内杆13的外壁上设置有凸点18,凸点18和外筒15之间通过限位凹槽19固定连接,内杆13和外筒15的内部下端内壁之间通过第二弹簧17固定连接,电机7通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将高精度磨床的动力源即电机7,与磨床本体分置在两个主体基础上,以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包括工作台(2)和框架(9),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2)安装在框架(9)的上端外壁上,所述工作台(2)的左端外壁上设置有挡板(1),所述工作台(2)右侧的框架(9)上设置有防振装置(8),所述防振装置(8)的上端外壁上设置有电机(7),所述电机(7)的右端外壁内部设置有机轴(6),所述机轴(6)的正左方设置有打磨轮(3),所述打磨轮(3)和机轴(6)之间通过转轴(5)固定连接,所述转轴(5)和打磨轮(3)通过限位杆(4)固定连接,所述框架(9)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橡胶层(10),所述防振装置(8)上设置有上层木板(12),所述上层木板(12)的正下方设置有下层木板(16),所述上层木板(12)和下层木板(16)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14),所述第一弹簧(14)的内部设置有外筒(15),所述外筒(15)的内部设置有内杆(13),所述内杆(13)的外壁上设置有凸点(18),所述凸点(18)和外筒(15)之间通过限位凹槽(19)固定连接,所述内杆(13)和外筒(15)的内部下端内壁之间通过第二弹簧(17)固定连接,所述电机(7)通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磨床防共振装置,包括工作台(2)和框架(9),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2)安装在框架(9)的上端外壁上,所述工作台(2)的左端外壁上设置有挡板(1),所述工作台(2)右侧的框架(9)上设置有防振装置(8),所述防振装置(8)的上端外壁上设置有电机(7),所述电机(7)的右端外壁内部设置有机轴(6),所述机轴(6)的正左方设置有打磨轮(3),所述打磨轮(3)和机轴(6)之间通过转轴(5)固定连接,所述转轴(5)和打磨轮(3)通过限位杆(4)固定连接,所述框架(9)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橡胶层(10),所述防振装置(8)上设置有上层木板(12),所述上层木板(12)的正下方设置有下层木板(16),所述上层木板(12)和下层木板(16)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14),所述第一弹簧(14)的内部设置有外筒(15),所述外筒(15)的内部设置有内杆(13),所述内杆(13)的外壁上设置有凸点(18),所述凸点(18)和外筒(15)之间通过限位凹槽(19)固定连接,所述内杆(13)和外筒(15)的内部下端内壁之间通过第二弹簧(17)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红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瑞森普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