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4619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和车辆。该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适于安装于水箱上横梁;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后部至少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前部适于与所述发动机罩锁连接;第三安装支架,所述第三安装支架的上部适于与所述发动机罩锁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支架的下部适于与前防撞梁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使得在研发过程中,通过调整第二安装支架和第三安装支架的结构和尺寸,以满足不同位置发动机罩锁安装,无需重新对水箱上横梁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从而使水箱上横梁平台化,降低设计、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水箱框架为钣金件设计的车型,发动机罩锁多安装于水箱上横梁,随着同平台衍生车型开发,发动机罩锁位置调整,均需要重新开发水箱上横梁,以满足不同车型发动机罩锁安装。然而,水箱上横梁设计、开发成本较高,会导致平台率降低,降低了研发进度,提高了研发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以在不改变水箱上横梁结构的情况下,满足不同车型发动机罩锁的安装需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适于安装于水箱上横梁;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后部至少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前部适于与所述发动机罩锁连接;第三安装支架,所述第三安装支架的上部适于与所述发动机罩锁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支架的下部适于与前防撞梁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纵向截面大体为“C”形的C型结构,所述C型结构的上部适于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连接,所述C型结构的下部适于与所述水箱上横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上部适于与所述C型结构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下部适于与所述水箱上横梁的前侧壁连接,所述C型结构、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和所述水箱上横梁配合限定出纵向截面大体为三角形的空腔。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横向中部形成为所述C型结构,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横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横向两端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本体,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横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连接;第一支架上连接边,所述第一支架上连接边设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上侧,所述第一支架上连接边适于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连接;第一支架下连接边,所述第一支架下连接边设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下侧,所述第一支架下连接边适于与所述水箱上横梁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第二支架本体,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具有多个凸部,所述凸部的前端适于与所述发动机罩锁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凸部之间形成用于避让所述发动机罩锁的避让空间;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后部且至少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弯折延伸,其中,开口背向所述发动机罩锁的“U”形板体形成为所述凸部,开口朝向所述发动机罩锁的“U”形空间形成为所述避让空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二支架上连接边,所述第二支架上连接边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上侧且适于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连接;第二支架下连接边,所述第二支架下连接边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下侧且适于与所述水箱上横梁连接;第二支架左连接边,所述第二支架左连接边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横向一端且适于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连接;第二支架右连接边,所述第二支架右连接边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的横向另一端且适于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安装支架的上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前侧,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支架的上部、所述发动机罩锁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前部以固定所述发动机罩锁。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势: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使得在研发过程中,通过调整第二安装支架和第三安装支架的结构和尺寸,以满足不同位置发动机罩锁安装,无需重新对水箱上横梁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从而使水箱上横梁平台化,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车辆具有的优势与发动机罩锁的安装结构具有的优势相同,这里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部分示意图;图2是图1中框示A处大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前防撞梁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的第一安装支架的示意图;图5是图4沿B-B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水箱上横梁、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的示意图;图7是图6沿F-F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水箱上横梁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的第一安装支架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水箱上横梁和第一安装支架的示意图;图11是图6沿D-D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的第二安装支架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部分示意图;图14是图13沿E-E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发动机罩锁的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的第三安装支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车辆1000;安装结构100;水箱上横梁200;发动机罩锁300;前防撞梁400;第一安装支架10;C型结构101;第一支架本体11;第一支架上连接边12;第一支架下连接边13;第二安装支架20;第二支架本体21;凸部211;避让空间212;固定部22;第二支架上连接边221;第二支架下连接边222;第二支架左连接边223;第二支架右连接边224;第三安装支架30;空腔40;紧固件50;连接孔60。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图1-图16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目前,不同车型间零部件通常共同使用一个平台,以实现同平台衍生车型开发。在相关技术中,对于水箱框架为钣金件设计的车型,发动机罩锁多安装于水箱上横梁,随着同平台衍生车型开发,发送机罩锁位置调整均需要重新开发水箱上横梁,以满足不同车型发动机罩锁安装。然而,水箱上横梁设计、开发成本较高,会导致平台率降低,降低了研发进度,提高了研发成本。因此,本技术通过更改水箱上横梁200局部结构,提出一种发动机罩锁300专用的安装结构100,使得在研发过程中,通过调整发动机罩锁300的安装结构100,以满足不同位置发动机罩锁300安装,从而使水箱上横梁200平台化,降低设计、开发成本。参照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罩锁300的安装结构100包括:第一安装支架10、第二安装支架20和第三安装支架30。具体而言,第一安装支架10能够安装于水箱上横梁200。第二安装支架20的后部至少与第一安装支架10连接,第二安装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罩锁(300)的安装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安装支架(10),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0)适于安装于水箱上横梁(200);/n第二安装支架(20),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的后部至少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0)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的前部适于与所述发动机罩锁(300)连接;/n第三安装支架(30),所述第三安装支架(30)的上部适于与所述发动机罩锁(300)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支架(30)的下部适于与前防撞梁(400)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罩锁(300)的安装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安装支架(10),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0)适于安装于水箱上横梁(200);
第二安装支架(20),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的后部至少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0)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的前部适于与所述发动机罩锁(300)连接;
第三安装支架(30),所述第三安装支架(30)的上部适于与所述发动机罩锁(300)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支架(30)的下部适于与前防撞梁(4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锁(300)的安装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0)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纵向截面大体为“C”形的C型结构(101),所述C型结构(101)的上部适于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连接,所述C型结构(101)的下部适于与所述水箱上横梁(20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锁(300)的安装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的上部适于与所述C型结构(101)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的下部适于与所述水箱上横梁(200)的前侧壁连接,所述C型结构(101)、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和所述水箱上横梁(200)配合限定出纵向截面大体为三角形的空腔(4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锁(300)的安装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0)的横向中部形成为所述C型结构(101),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0)的横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的横向两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锁(300)的安装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0)包括:
第一支架本体(11),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1)的横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连接;
第一支架上连接边(12),所述第一支架上连接边(12)设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1)的上侧,所述第一支架上连接边(12)适于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20)连接;
第一支架下连接边(13),所述第一支架下连接边(13)设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1)的下侧,所述第一支架下连接边(13)适于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长一王兆庆黄创举邵贝安静段蕊苗可心梅立胜李浩轩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