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4426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固定贴墙板设在填充墙和梁体两侧,一侧的固定贴墙板中部设有活动推拉填塞板的预留孔,穿墙螺杆设在填充墙顶部,其穿过固定贴墙板底部;U型养水槽设在填充墙顶部砌块上,用于砌块养水湿润;活动推拉填塞板外侧中部设有连接杆,连接杆另一侧设有拉杆套筒,拉杆套筒套在穿墙螺杆上;端部U型活动夹墙板设在固定贴墙板的端部,其下部设有U型活动夹墙板预留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结构设计新颖,装拆简单,操作便捷,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适用于砌体顶部填塞施工。
技术介绍
砌块本身属于脆性材料,强度等级低,吸水率高,收缩变形大,与混凝土结构的材质不同且膨胀系数不同,两者变形很难协调一致。在温度影响下,对于砌体的胀缩,不同的部位是不相同的,往往是两头大而中间小,当填充砌体与混凝土墙柱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小且墙体材料的抗拉强度较大时,变形出现在界面处,产生界面缝。通常砌体顶部与混凝土梁间留空50~70mm高,待墙体砌筑完成14日后,采用加微膨胀剂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密实。空隙填满混凝土后,在两侧用表面适度锤击力镶嵌一层豆石,进一步压紧空隙内的混凝土,最后用1:3水泥砂浆将石子表面抹平。鉴于此,为了提高填充墙顶填塞的施工质量,亟待专利技术一种简单有效的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提高填充墙顶填塞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结构设计新颖,装拆简单,操作便捷,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技术提供一种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的结构,夹在填充墙和梁体上,包括:固定贴墙板,活动推拉填塞板,连接杆,穿墙螺杆;其中固定贴墙板设在填充墙和梁体两侧,其中一侧的固定贴墙板上安装活动推拉填塞板,穿墙螺杆设在填充墙顶部且穿过并固定于填充墙两侧的固定贴墙板,活动推拉填塞板外侧中部设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穿墙螺杆。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另一侧设有拉杆套筒,拉杆套筒套在穿墙螺杆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杆套筒通过拉杆套筒固定螺帽固定在穿墙螺杆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穿墙螺杆上设有拉杆套筒定位挡板,拉杆套筒定位挡板定位拉杆套筒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贴墙板中部设有用于连接活动推拉填塞板的预留孔,活动推拉填塞板安装在活动推拉填塞板的预留孔处。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U型活动夹墙板设在固定贴墙板的端部,端部U型活动夹墙板的下部设有U型活动夹墙板预留槽,穿墙螺杆穿过U型活动夹墙板预留槽被卡紧。在一些实施例中,U型活动夹墙板固定螺栓固定穿墙螺杆和固定贴墙板。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贴墙板底部设有固定贴墙板预留孔,穿墙螺杆穿过固定贴墙板底部的固定贴墙板预留孔,固定贴墙板紧固螺母置于穿墙螺杆和固定贴墙板连接位置,固定穿墙螺杆和固定贴墙板。在一些实施例中,填充墙顶部砌块置于填充墙顶侧,U型养水槽设在填充墙顶部砌块上。在一些实施例中,U型养水槽中部底部设有U型养水槽润湿孔,U型养水槽设在两个固定贴墙板内侧。本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涉及的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结构设计新颖,装拆简单,操作便捷,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2.本技术涉及的活动推拉填塞板,安装时只需将拉杆套筒套在穿墙螺杆对应位置,采取措施作一固定,即可完成安装,操作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的侧面安装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砌体顶部填塞处侧模的安装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活动推拉填塞板的构造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U型养水槽的安装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砌体顶部填塞处侧模侧面的安装示意图。图中:1-梁体、2-微膨胀混凝土、3-固定贴墙板、4-穿墙螺杆、5-活动推拉填塞板、6-连接杆、7-拉杆套筒、8-固定贴墙板紧固螺母、9-U型养水槽、10-U型养水槽润湿孔、11-固定贴墙板预留孔、12-端部U型活动夹墙板、13-填充墙顶部砌块、14-U型活动夹墙板预留槽、15-U型活动夹墙板固定螺栓、16-拉杆套筒定位挡板、17-拉杆套筒固定螺帽、18-水、19-填充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本技术实施方式中钢管焊接以及切割、钢筋笼绑扎、砼浇筑等施工技术要求不再赘述,重点阐明本技术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的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专利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该说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图1是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结构图;图2是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侧面安装示意图;图3是砌体顶部填塞处侧模安装示意图;图4是活动推拉填塞板构造图;图5是U型养水槽安装示意图;图6是砌体顶部填塞处侧模侧面安装示意图。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的结构被展示,夹在填充墙(43)和梁体(1)上,包括:固定贴墙板(3)、穿墙螺杆(4)、活动推拉填塞板(5)、连接杆(6)、拉杆套筒(7)、U型养水槽(9)、固定贴墙板预留孔(11)、端部U型活动夹墙板(12)、填充墙顶部砌块(13)、U型活动夹墙板预留槽(14)、U型活动夹墙板固定螺栓(15)、拉杆套筒定位挡板(16)、拉杆套筒固定螺帽(17)。固定贴墙板(3)设在填充墙(19)和梁体(1)两侧,其中一侧的固定贴墙板(3)上安装活动推拉填塞板(5),穿墙螺杆(4)设在填充墙(19)顶部且穿过并固定于填充墙(19)两侧的固定贴墙板(3),活动推拉填塞板(5)外侧中部设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另一端连接穿墙螺杆(4)。填充墙顶部砌块(13)置于填充墙(19)顶侧,U型养水槽(9)设在填充墙顶部砌块(13)上,用于对填充墙顶部砌块(13)进行养水湿润。如图4所示,连接杆(6)另一侧设有拉杆套筒(7),拉杆套筒(7)套在穿墙螺杆(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杆套筒(7)通过拉杆套筒固定螺帽(17)固定在穿墙螺杆(4)上,其中连接杆(6)为倒L字结构。如图1~图2所示,端部U型活动夹墙板(12)设在固定贴墙板(3)的端部,端部U型活动夹墙板(12)的下部设有U型活动夹墙板预留槽(14),用于卡紧穿墙螺杆(4),穿墙螺杆(4)穿过U型活动夹墙板预留槽(14)被卡紧,U型活动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夹在填充墙(19)和梁体(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贴墙板(3),活动推拉填塞板(5),连接杆(6),穿墙螺杆(4);其中固定贴墙板(3)设在填充墙(19)和梁体(1)两侧,其中一侧的固定贴墙板(3)上安装活动推拉填塞板(5),穿墙螺杆(4)设在填充墙(19)顶部且穿过并固定于填充墙(19)两侧的固定贴墙板(3),活动推拉填塞板(5)外侧中部设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另一端连接穿墙螺杆(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夹在填充墙(19)和梁体(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贴墙板(3),活动推拉填塞板(5),连接杆(6),穿墙螺杆(4);其中固定贴墙板(3)设在填充墙(19)和梁体(1)两侧,其中一侧的固定贴墙板(3)上安装活动推拉填塞板(5),穿墙螺杆(4)设在填充墙(19)顶部且穿过并固定于填充墙(19)两侧的固定贴墙板(3),活动推拉填塞板(5)外侧中部设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另一端连接穿墙螺杆(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杆(6)另一侧设有拉杆套筒(7),拉杆套筒(7)套在穿墙螺杆(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拉杆套筒(7)通过拉杆套筒固定螺帽(17)固定在穿墙螺杆(4)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其特征在于,穿墙螺杆(4)上设有拉杆套筒定位挡板(16),拉杆套筒定位挡板(16)定位拉杆套筒(7)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充墙顶后挤压填塞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贴墙板(3)中部设有用于连接活动推拉填塞板的预留孔,活动推拉填塞板(5)安装在活动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洪俊杨昆陈林何青山涂君夷胡林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路桥盛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