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4058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其包括由左相右依序布置的雨水收集室、植物生长室以及净水检测室。在雨水收集室内设置有雨水过滤模块。在植物生长室内依序设置有植物种植土壤层、蓄水层、二次雨水过滤层以及混凝土池壁层。另外,在植物生长室内还设置有溢水管组件。雨水过滤模块与溢水管组件相连接。溢水管组件包括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第二管道水平地半沉放于混凝土池壁层,且其出口与净水检测室相沟通。第三管道旁接于第二管道,其向上延伸直至越出植物种植土壤层。正对应于二次雨水过滤层区域、在第三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渗水缝。这样一来,从而有效地增大了单位时间内的排水能力,进而避免植物生长室积水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
本技术涉及雨水处理
,尤其是一种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
技术介绍
生物滞留是最广泛应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之一。生物滞留模块是指利用较浅的低洼区域种植植物,通过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来对小汇水面的雨水进行滞留、净化、渗透以及排放。另一方面,国内正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地块开发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植物作为生物滞留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植物选择是雨水设施能够更好的发挥并长期维持其功能的关键。植物对雨水设施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根系可以通过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吸收净化雨水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保护水环境,而植物茎、叶、根系滞留和渗透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并减缓流速。在现有技术中,由上至下,植物生长室依序包括植物种植土壤层、蓄水层、二次雨水过滤层以及混凝土池壁层。与净水检测室相沟通的溢水管半沉放、固定于混凝土池壁层上,且在其管壁上(正对应于二次雨水过滤层的一侧)开设有渗水缝,以便于经过植物根系过滤后的雨水回流至净水检测室(如图1中所示)。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溢流管的水排放速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极易导致植物种植土壤层的雨水不能及时地排泄而产生积水现象,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而通过增大溢流管管径或增大渗水缝尺寸以及密度的方案均不具有可行性,甚至还会引发其他问题。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有效地防止植物生长室积水现象发生,且施工成本低的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了一种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其包括由左向右依序布置的雨水收集室、植物生长室以及净水检测室。在雨水收集室内设置有雨水过滤模块。沿着由上至下方向,在植物生长室内依序设置有植物种植土壤层、蓄水层、二次雨水过滤层以及混凝土池壁层。另外,在植物生长室内还设置有溢水管组件。雨水过滤模块借助于第一管道实现与溢水管组件的沟通。溢水管组件包括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第二管道水平地半沉放、固定于混凝土池壁层,且其出口与净水检测室相沟通。第三管道旁接于第二管道,其向上延伸直至越出植物种植土壤层。正对应于二次雨水过滤层区域、在第三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渗水缝。第一渗水缝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沿着第三管道的长度方向线性阵列。在第三管道的顶端面上开设有排气口。第三管道的数量至少为2,且相互并排、等间距地固定于第二管道上。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溢水管组件还包括第四管道。第四管道水平地置放于第二管道的正上方,且连通于两相邻的第三管道之间。在第四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渗水缝。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溢水管组件还包括毛细管道。毛细管道内置于二次雨水过滤层内,且与第三管道或第四管道相连通。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溢水管组件还包括管接头,用来实现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以及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之间的连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雨水收集室的正上方盖设有第一铸铁井盖。在净水检测室的正上方盖设有第二铸铁井盖。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适用于雨水处理的生物滞留模块,在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采用横管(即第二管道)和竖管(即第三管道)相互交错,且渗水缝开设于竖管上,从而有效地增大了单位时间内的排水能力,确保雨水由二次雨水过滤层顺利、及时地排出,进而避免植物种植土壤层积水现象的发生,确保植物具有良好的生长态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适用于雨水处理的生物滞留模块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中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的平面图。1-雨水收集室;11-雨水过滤模块;12-第一管道;13-第一铸铁井盖;2-植物生长室;21-植物种植土壤层;22-蓄水层;23-二次雨水过滤层;24-混凝土池壁层;25-溢水管组件;251-第二管道;252-第三管道;2521-第一渗水缝;2522-排气口;253-第四管道;2531-第二渗水缝;254-毛细管道;255-管接头;3-净水检测室;31-第二铸铁井盖。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2、图3分别示出了本技术中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的纵向剖视图以及平面图,可知,其主要由雨水收集室1、植物生长室2以及净水检测室3等几部分构成,且沿由左向右方向依序布置(如图3中所示)。其中,在雨水收集室1内设置有雨水过滤模块11。沿着由上至下方向,在植物生长室2内依序设置有植物种植土壤层21、蓄水层22、二次雨水过滤层23以及混凝土池壁层24。另外,在植物生长室2内还设置有溢水管组件25。雨水过滤模块11借助于第一管道12实现与上述溢水管组件25的沟通,以将经雨水过滤模块11处理后的雨水及时地导入至净水检测室3。溢水管组件25包括第二管道251和第三管道252。第二管道251水平地半沉放、固定于混凝土池壁层24,且其出口与净水检测室3相沟通。第三管道252旁接于第二管道251,其向上延伸直至越出植物种植土壤层21。正对应于二次雨水过滤层区域23、在第三管道25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渗水缝2521。第一渗水缝252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沿着第三管道252的长度方向线性阵列。在第三管道252的顶端面上开设有排气口2522。第三管道252的数量至少为2,且相互并排、等间距地固定于第二管道251上,这样一来,从而有效地增大了单位时间内的排水能力,且第一渗水缝2521内置于二次雨水过滤层23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区域排水的均衡性,进而确保雨水由二次雨水过滤层23顺利、及时地排出,避免植物种植土壤层积水现象的发生,确保植物具有良好的生长态势。作为上述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上述溢水管组件25还包括第四管道253。第四管道253水平地置放于第二管道251的正上方,且连通于两相邻的第三管道252之间(如图2中所示)。且在第四管道25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渗水缝2531。这样一来,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第三管道252的固定稳定性,确保其后续实际应用过程中自身的竖直度;另一方面,增设的第二渗水缝2531可以进一步增强溢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左向右依序布置的雨水收集室、植物生长室以及净水检测室;在所述雨水收集室内设置有雨水过滤模块;沿着由上至下方向,在所述植物生长室内依序设置有植物种植土壤层、蓄水层、二次雨水过滤层以及混凝土池壁层;另外,在所述植物生长室内还设置有溢水管组件;所述雨水过滤模块借助于第一管道实现与所述溢水管组件的沟通;所述溢水管组件包括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二管道水平地半沉放、固定于所述混凝土池壁层,且其出口与所述净水检测室相沟通;所述第三管道旁接于所述第二管道,其向上延伸直至越出所述植物种植土壤层;正对应于二次雨水过滤层区域、在所述第三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渗水缝;所述第一渗水缝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沿着所述第三管道的长度方向线性阵列;且在第三管道的顶端面上开设有排气口;所述第三管道的数量至少为2,且相互并排、等间距地固定于所述第二管道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雨水处理的装配式生物滞留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左向右依序布置的雨水收集室、植物生长室以及净水检测室;在所述雨水收集室内设置有雨水过滤模块;沿着由上至下方向,在所述植物生长室内依序设置有植物种植土壤层、蓄水层、二次雨水过滤层以及混凝土池壁层;另外,在所述植物生长室内还设置有溢水管组件;所述雨水过滤模块借助于第一管道实现与所述溢水管组件的沟通;所述溢水管组件包括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二管道水平地半沉放、固定于所述混凝土池壁层,且其出口与所述净水检测室相沟通;所述第三管道旁接于所述第二管道,其向上延伸直至越出所述植物种植土壤层;正对应于二次雨水过滤层区域、在所述第三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渗水缝;所述第一渗水缝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沿着所述第三管道的长度方向线性阵列;且在第三管道的顶端面上开设有排气口;所述第三管道的数量至少为2,且相互并排、等间距地固定于所述第二管道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希博王敏敏王左蔡曼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诚智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